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述历史有着文献等文字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能为地方党史研究提供宝贵的素材,是记录和反映党的历史活动、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在地方党史二卷编写中可大胆尝试运用口述历史这一重要载体,增强党史正本的完整性、生动性和地方特色。抢救口述历史资料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那些历尽曲折与磨难,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流血流汗而至今仍健在的人士,无疑是党之精英,国之瑰宝。从本期开始,我刊特辟“口述党史”栏目,以使广大读者有幸聆听这些已至耄耋之年的老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往事,体味岁月悠悠。须提请注意的是,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当事人的回忆与史实难免有出入之处,欣赏时还请您加以明鉴。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经过近3年的收集整理编辑,在全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上海党史资料汇编》近日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的光荣历史与奋斗历程为主题的口述史、访谈记和回忆录史料文献的汇编,是庆祝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党史史料资源。战乱年代档案文献保存有限,亲历者的个人回忆就成为史料缺失部分的重要补充。但因时代所限,许多回忆文章或内部出版发  相似文献   

4.
《党史研究资料》第一期刊登了关于中共一大代表人数的考证,列举了当事人的各种回忆,归结为两种不同说法,即十二人和十三人.作者的结论倾向于十三人之说,认为:"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按照当时情况,包以非代表身份参加会议的说法,似觉牵强.代表为十三人的说法,则比较接近事实."  相似文献   

5.
常家树 《党史纵横》2011,(10):62-63
近年来,史学界尤其重视前辈人的回忆录、口述史料。应该说这些弥足珍贵的材料确实填补了史学研究中的史料缺陷,为澄清历史事件中的疑难问题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回忆录特别是口述史料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中央红军长征始于何时何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良 《党的文献》2003,(5):83-88
中央红军长征 ,是指党中央、中革军委直接领导的红一方面军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在党史军史研究中 ,关于中央红军的长征究竟始于何时何地这一问题 ,至今仍说法不一。笔者认为 ,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弄清它确切的开始时间和起步地点 ,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根据所能见到的有关史料 ,初步考证如下 ,以就教于识者。一 关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间和地点的回忆与表述   (一 )当事人的回忆由于年代久远 ,加之当时所处位置不同 ,当事人的回忆存在着诸多说法。现把所能找到的有关当事人的回忆记述如下 :1、伍修权 (时任共产…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组织编纂的《山西改革开放口述回忆》第一辑、第二辑,出版已近两年。在该书的编纂过程中,共征集省、市、县、乡镇以及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回忆文章900余篇。这是山西第一次大规模征集改革开放口述回忆史料。先行选编58篇,结集出版。简牍犹新,翰墨飘香。作为本书主编,笔者愿与广大读者分享编  相似文献   

8.
口述史学的蓬勃兴起是近几年来国内史学界的奇观,有人说它“对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来说,无异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刘志琴:《口述史与中国史学的发展》,《光明日报》2005年2月22日)。对于中共党史的研究来说,它更有特殊意义。一是口述史由于可提供口述者自然寿命的原因,一般只能涉及现当代60至70年,党的80多年历史大部分在这个期间内,所以党史做口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党史研究历来重视口述资料,从延安时期起就有《长征回忆录》等出版,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版过大量的革命回忆录和文史回忆录。如何看待这些回忆录与口述史的关系,是研究党史…  相似文献   

9.
正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大型丛书《山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丛书》,在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丛书共6辑,分别为2辑口述回忆、4辑专题实录,共计270余万字、200余幅图片。《口述回忆》收录老领导、老同志回忆文章58篇。这些回忆录深情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许多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热情讴歌了山西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总结了山西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存史鉴今、资政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党史研究》编辑部黄少群同志,对本刊今年第三期刊载的《王荷波烈士斗争历史简记》,提出了详细的补正材料,我们十分感谢.我们希望其他了解情况的同志也能惠寄补正材料或回忆文章,以期更好地为烈士写出传略.  相似文献   

11.
当代人要写当代史。回忆录具有档案资料不可替代的存史价值,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源,对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尤其重要。回忆录可以提供许多重要的历史细节,记录历史情态和现场感,同时也不免带有回忆者自我合理性的成分。这就需要各类当事人从不同角度进行历史回忆,在相互印证中去伪存真。参与历史回忆的人越多,越能给后人留下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曾遭到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严重破坏,所属各级组织受到很大损失。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长期以来有许多疑点未能澄清。搞清这一段史实,不仅是党史研究本身的需要,而且对于正确地分清历史的功过是非,维护今天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是在广泛收集、研究有关历史档案,当事人回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多方印证分析,力求存真求实编撰而成,若有疏漏谬误之处,敬请知情者批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出版物中,一般都说中共“一大”的代表为十二人,按地区分,计为: 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武汉:董必武陈潭秋上海:李达李汉俊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刘仁静张国焘广州:陈公博东京:周佛海但当事人回忆有不同说法。有回忆十二人的,也有回忆十三人的。回忆材料的分歧点,主要在包惠僧身上。现将各种不同说法分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我军第一面军旗诞生地与设计者问题,国内党史界有些同志提出质疑,认为我军第一面军旗图案、样式的设计人不是何长工、杨立三等人,而是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由安源军事会议集体设计确定的.当然,如果这种说法不只是分析得出的,而是有当年的文献记载作佐证,我们想,党史界的同志是会赞同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拿得出过硬的佐证材料,我们也未发现当年文献材料中有这样记载.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认定第一面军旗的诞生地和设计者,只能依据当事人的回忆.当事人是怎样回忆这个问题的呢?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处参谋的何长工在《秋收起义和工农革命军》一文中回忆道:“……旗子和袖章的图案还是杨立三与我设计的,在修水请人按图案雕刻好的”.时任师部参谋处处长的陈树华1985年6月4日在接受修水县委党史办干部采访时说:“我同参谋长钟文璋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加上何长工同志才成三人,为了计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中共党史研究。他强调实事求是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运用党史对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青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同时,对党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他作了大量重要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论述,并对党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问题作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为实事求是地研究党史,总结经验提供了光辉范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宁化县党史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党史研究、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纪念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既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进一步发挥县级党史资政功能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口述史学能否引发史学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志敏 《新视野》2006,(1):50-52
口述史学真的会引起新的史学革命吗?如何认识口述史学将会引起的革命?怎样使口述史学真正促进史学的革命性进步?这类问题不仅值得口述史学者关注,也应引起研究史学理论、近现代史的学者和借鉴口述方法从事研究的各学科学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口述史以不同于文献证史的方式表现历史细节,同时可以为社会史研究的广泛深入提供丰富材料,因而具有推进历史研究产生革命性进步的价值。但要真正产生这样的效果,必须解决口述音像保存、共用问题,并须提高口述工作者的素质,加强口述史学理论研究,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5月16日,全国著名党史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应邀到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了"关于新时期党史人物的研究与宣传"专题报告。李忠杰回顾了近年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与宣传工作的特点,对进一步做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与宣传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建议。他围绕党史人物研究、纪念和宣传工作,阐述了党史人物的口述史、回忆录、年谱、传  相似文献   

19.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6):F0004-F0004
为迎接上海解放60周年,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著的《口述上海》“记忆1949”于2009年5月正式出版了。《口述上海》“记忆1949”以上海解放为主题,采用口述史的形式,通过对参加上海战役和为迎接解放进行地下斗争的老同志的采访,记录60年前上海解放和接管那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  相似文献   

20.
中弹之后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是依据文中主人公李才同志口述的一段回忆编写的.作者为了对这段史实负责,查阅了北京国书馆收藏的国民党报纸,找到了当时通缉李才的”通缉令”,又访问了有关当事人朱欣陶、胡伯谦等老同志.读来真实感人,颇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