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中国的伦理思想,虽然可从夏商周三代说起,但是从夏朝立国起始,直到春秋中叶,并无完整的伦理学著作保存下来。我们今日可知的第一个道德学家,无疑就是孔子;我们今日可见的第一本伦理学著作,便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所以历来都把孔子当作中国的“道德之祖”,甚至把孔子当作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2.
“述而不作”作为孔子对先圣之道的基本态度,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居于至为重要的位置,在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深刻影响到传统士人的思维方式、言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从古至今,践行者和研究者代不乏人,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从多维视野切入对孔子这一思想方法作了审视评骘,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依然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和同思想在三代就已经存在,由西周末年的史伯明确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晏婴就史伯的思想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到孔子将"和而不同"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完成了"和而不同"的本体建构。  相似文献   

4.
关于义利关系的几点思考□葛洪泽众所周知,“义利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老问题。关于义利关系,在孔子之前,古人还没有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国语·晋语一》上说:“义以生利”;《易·文言》中也说:“利者义之和也”。但是,到了孔子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知识论传统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常常认为孔子是传统文化的创始者,但孔子 称自己的作用却是“述而不作”,即只陈述古代的思想,而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人类文明本来就是一个传承、衍化的历史,任一时代的文明不仅是对前此文明的延续,也是对后此文明的开宗。当然,文明的突变确实普遍存在,但决不存在从天  相似文献   

6.
王四达 《理论学刊》2005,3(4):99-102
中国"德治"、"德化"思想源远流长。三代的"明德"、"新民"开德治之先河,孔子的"有耻且格"启德化之统绪,由此揭示了价值内化在德治中的核心地位。然而由于专制主义的制约,古人的政治理念并未实现。今天,社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精神文明建设应借鉴孔子"有耻且格"的思路,重视价值内化的作用;但只有建设政治文明、改造社会存在,才是改变社会意识、实现价值内化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正周代是孔子最向往的时代。他称赞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中"文"指的就是周代礼乐。孔子认为周代的礼仪制度参考了夏、商二朝,最丰富也最完备。孔子毕生都以重建周代的礼乐制度为己任,而这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的创始人,就是周公。周公制礼作乐,并非是凭空创造,也并非仅仅制作了祭祀典礼及典礼所用乐歌,而是通过礼乐制度规范了社会秩序,奠定了周代的制度基础。那么,周公是什么样的人?他制礼作乐的背后有何故事呢?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0,(12):54-54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春秋时期,孔子在这里删诗书、修《春秋》,并首先开始私人讲学。据史料记载,在孔子辞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旧居改建为祭祀孔子的庙宇,藏孔子的衣冠、琴、车和书,每年祭祀。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用太牢之礼  相似文献   

9.
韩国有孔氏是从孔子第56代孙随使出访高丽并留居开始,迄今已有500多年。目前韩国有5万多孔子后裔,辈份最高者为第74代,最低者为86代,而中国最低者仅为80代,这是因为韩国有早婚之习。韩国孔姓多有名人,在政府和工商界的地位颇高。仁川的唐人街有座建于1127年的孔庙,迄今保存完好。朱子后裔在韩国有14万人。东渡高丽的朱氏先祖朱潜,是朱善次于朱钜之孙。朱潜的父亲来  在抗元之战中殉国。朱潜面对宋王朝即将覆亡,痛心疾首,遂携二男一女,与门人叶公济等七学士东渡高丽,在全罗南道锦城定居。朱潜待人接物宽厚仁…  相似文献   

10.
徐小跃 《唯实》2014,(1):81-84
<正>中华文明,或者说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而能成为此历史文化之中心者当推至圣先师孔子,关于这一点前辈学者多有论述。钱穆《孔子传》序言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2500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5000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想家。他生活在社会处于纷乱的春秋末期。他胸怀大同思想,崇尚社会民众的安定和繁荣,关心人民的疾苦与乐业,主张统治者要以仁爱为本,以德治天下,并从政风与民风一致的角度来考虑端正社会风气问题,孔子的德政思想今天对我们仍有一定借鉴启发意义。一、提倡“正名”以稳定社会秩序的思想孔子是推崇上古三代尤其是西周的德政传统和社会制度的。西周的统治者推崇的是“敬德保民”。“敬德”,就是要求统治者要认真推崇德政,以德劝民行事,关心民众的生活与疾苦。“保民”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勤于人事,…  相似文献   

12.
冠恒 《前线》2015,(2):120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说过这么一段话,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在孔子时代,"君子"主要指为官从政者,为官从政的人应当关心为官从政之道,而不要像普通人那样关心衣食。就像普通人种田,就是再努力耕种,一旦遇到天灾,庄稼歉收,还是免不了忍饥挨饿。如果学习为官之道,学成之后出去为官从政,就可以得到丰厚的俸禄;就是遇上灾年,也不会挨饿。所以,为官从政者应当担心为官从政之道有没有掌握,而不必去担心物质的贫穷。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考察孔府,表示要好好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主编杨朝明接受记者专访,详解两本著述内容、《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系,以及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在当下的意义等。《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联《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的对话。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  相似文献   

14.
怎么看孔子     
《理论与当代》2010,(3):44-44
<正>周桂钿在1月23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孔子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影响。但怎么看孔子,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孔子。第一,孔子是一个好学深思的正常  相似文献   

15.
梅叶  蔡伟峰 《党史文苑》2012,(17):34-38
叶剑英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爱国学生,他能转变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并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与孙中山的影响分不开。为此,叶剑英把孙中山尊称为自己的第一位导师。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吸引叶剑英走上革命道路天下大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首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礼记.礼运》中说:"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焉,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  相似文献   

16.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有一天,孔子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给学生讲课时,一个孩子跑过来看热闹。孩子听了半天,觉得孔子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便对孔子说:“我有一题问先生。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思考半天,与学生面面相觑,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17.
在繁华的广州市中山四路,有一座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绿树环绕的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座古建筑原为番禺学宫,是明清两代培养封建士大夫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中,毛泽东在这座红墙黄瓦的古建筑群里主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干部。  相似文献   

18.
宋志坚 《唯实》2011,(11):89-94
鲁迅还是孔子,似乎是一个两难抉择,孔子的中庸与鲁迅的反中庸,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其实,孔子所谓中庸之本义,乃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无过而无不及。因为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遂有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之说,可见孔子不嫌狂狷。只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庸逐渐流变成不偏不倚、折中骑墙处世哲学,近乎孔子最为厌恶的"阉然媚于世也者"的"乡愿"。鲁迅反对的,正是这种冒牌的中庸。  相似文献   

19.
王宪明 《理论学刊》2020,(1):151-160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中国传播者,其孔子观在五四时期颇具典型意义。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针对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政客利用孔子复辟帝制及实行文化专制而作了"实在的孔子"和"历史的孔子"的区分,反对军阀政客利用孔子而倡导尊重"实在的孔子";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李大钊从时代变迁、学理等角度论证孔子学说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而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不过,孔子学说中有关人生修养等的精华部分,仍是其人生实践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20.
正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所蕴含的丰富政德思想资源有益于今天的政德建设。《孔子家语》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与《论语》相比,《孔子家语》内容更丰富。《入官》篇是《孔子家语》中的第二十一篇,记录了子张问孔子"为官之道"的问题。孔子就如何为官而达到"安身取誉"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本文试对《入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