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年55岁的王能生,是四师七十九团学校副书记.作为人子,他做到了百事孝为先,特别是他与妻子15年如一日,照顾因小脑萎缩造成痴呆、瘫痪在床的岳父,在团场被传为佳话. 1995年10月20日,不幸突然降临到王能生岳父身上,他岳父在连队库房干活时,突然摔倒,随后出现走路不稳、说话含糊不清、全身无力等症状,经四师医院诊断为小脑萎缩,医生建议回家休养.当时由于舅弟刚结婚不久,家里又承包了土地,照顾不方便.  相似文献   

2.
抢“爹”     
腊月二十八晚上,赵清和妻子商量,准备把住在团场连队40多年的老爹“抢”回城里,过一个合家欢乐的幸福年。赵清是老军垦的子女,在农场长大。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教育局工作已经8年了。他的老父亲退休后,一直跟着小弟赵衡住在团场的偏远连队。他割舍不了对土地40多年的眷恋之情,无论住在城里的赵清怎么劝说,他都不肯离开连队半步。无奈,赵清借口请他和妈妈去帮着带孩子,多次邀请,都被他推辞了。他把老伴“赶”到了城里,给儿子看孩子。他把连队照顾的危房改造名额让给别人,自己仍住在低矮的平房里。白天帮着小儿子  相似文献   

3.
他是名承包土地的连队职工,吃苦能干;他12年如一日细心地照看瘫痪在床的妻子,无怨无悔;他成了连队职工群众争相学习的楷模,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他是七师一二四团三连职工钟振祥。今年48岁的钟振祥,由于长期操劳,显得比常人苍老了许多。夫妻俩曾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俩人是从小学上到初中  相似文献   

4.
<正>流长镇龙泉村龙井组村民张忠学多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妻子的事迹,使人感动。希望大家向我们的身边好人张忠学学习,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在生活中做一个孝老爱亲之人。在七年前,张忠学妻子周启菊突然重病不起,瘫痪在床。息烽县流长镇龙泉村龙井组的张忠学,坚持照顾下肢瘫痪、常年卧床的妻子。七年,他坚守陪伴兑现了婚姻的承诺;七年,他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了"丈夫"二字的内涵;七  相似文献   

5.
见过他的人都说:伍斌是不幸的,刚刚出生20多天,就因患急性脑瘤导致全身瘫痪;但了解他的人却说:伍斌是幸运的,有一对慈祥的父母42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让他在这个家里生活得很幸福。这对伟大的夫妻就是农二师二十九团团园十二连退休职工伍祥付夫妇。  相似文献   

6.
爱的奉献     
<正>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好事。"在农一师十三团三连就有一位照顾瘫痪老人和智障青年的妇女,她就是宋成兰。1991年,宋成兰带着两个孩子随丈夫从陕西来到三连承包土地,在连队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熬过了初抵陌生地的艰苦时期,她从心底感激这些好心人。1996年秋,宋成兰患病住进医院,同病房住着瘫痪在床的孤寡老人黄存弼,养育了20多年的养子又  相似文献   

7.
十师一八四团职工马建瓴一家四口人,他和妻子都是团场普通的职工,育有两个儿子。婚后,他们与岳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从未和岳父母红过脸,顶过嘴,1997年底岳母不幸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3年多来夫妻俩精心照顾岳母,身上未发生一处褥疮,身上没有一点异味。2000年老人干干净净、毫无牵  相似文献   

8.
农一师十三团工程连职工魏世民夫妻10年如一日,关心照顾80岁的孤寡老人黎普义的事迹,在连队干部职工中传为佳话。 黎普义老人没有儿女。10年前,黎普义老人的妻子病逝后,年过古稀的黎老过着孤独的生活。魏世民下班路过黎普义家的门前,看到黎普义吃力地劈柴、提水、烧饭,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他便和妻子商量照顾黎普义老人,让他安度晚年,妻子张启珍也是个热心人,欣然同意照顾老人。  相似文献   

9.
苗振立 《求贤》2014,(5):56-56
2013年6月,我接到了援藏任务。当时我的孩子仅1岁半,爱人也是忙于工作,双方老人都已年过七旬,需要我们照顾。但是,为了完成光荣的援藏任务,个人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相似文献   

10.
<正>年过七旬的姚美峰是庆安镇庆旺社区的居民。这些年,他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老伴,又要经管正在读初中的孙子,倍感吃力。他想找一个既能帮助料理家务又能辅导孩子学习的"全能型"保姆,却又付不起高额工资。踌躇之际,他找出社区服务联系卡,拨通了社区党总支书记孙立东的电话。孙立东听明白情况后,立即通  相似文献   

11.
正他45岁了,一直没有成家,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多病的母亲。他就是街坊邻居所说的大孝子高鹏,但他不喜欢别人这样说他,他说他只是做了当儿子该做的事情。因为对他来说,母亲就是家,就是一切。相依为命高鹏光头,皮肤黝黑,瘦弱,个子不高,一双平淡而深邃的眼睛,看不出任何生活的不幸。但事实上,他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几乎付出了一切。  相似文献   

12.
<正>俗话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对于这句话,二师三十团七连89岁的老人何占立深有体会,让他感受到女儿般温暖的人,就是自家的邻居赵跃珍。从2001年起,赵跃珍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这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爸",这一照顾就是13个年头。1993年,22岁的赵跃珍随丈夫一起从四川来到了三十团七连参加工作,她承包了62.5亩土地,丈夫则在连队开拖拉机。何占立老人祖籍河南,当过兵,1955年进疆,没结  相似文献   

13.
正一提到李根稳、胡风夫妇,二师一二九团十一连的职工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们夫妻恩爱的事迹被连队传为美谈。2010年妻子胡风突发脑溢血导致身体偏瘫,卧床不起。但李根稳没有放弃妻子,他经常同妻子沟通、交流谈心,鼓励妻子,天塌下来,还有他顶着,再苦再累他都不会放弃。每天,李根稳除了到地里劳作,还要回家照顾妻子,没有一句抱怨。他的坚持和不放弃给情绪低落的胡风带去了希望,在妻子胡风的心里注入了一股暖流。  相似文献   

14.
金刚 《求贤》2007,(9):26-26
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叫拉尔夫的士兵。在两人去取行李的途中,拉尔夫先后三次离开了教授:第一次去帮一位老奶奶拎箱子,第二次是将两个小孩子举起来,让他们能看见圣诞老人,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每次回来,他脸上都挂着微笑。  相似文献   

15.
2021年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八师一四三团四连吴菲、董金美一家三代人,25年如一日精心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上海老支青李崇章的感人事迹,在该团不胫而走。吴菲、董金美夫妻,都是连队的职工。现家中有六口人,即母亲、两个儿子和患有精神疾病的上海老支青——现年73岁的老人李崇章。其实李崇章跟吴菲、董金美家庭既无血缘关系,又非亲非故,只是同情他而成为家庭的一名成员。  相似文献   

16.
近日读到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园社区,一对七旬夫妇义务照看一位86岁的空巢老人,每天给老人送上一碗热乎乎的米粥,一送就是两年。在东城区南池子社区,年过七旬的老李为一名瘫痪老人义务理发,已经坚持了13年。  相似文献   

17.
近遇两事,引发思考,写将出来,或许有益。双休日,回农村老家。一进院,静悄悄的,似乎家里没有人。推开房门,看见只有老奶奶在家。我问家里人都哪去了,老奶奶说:“早饭后,咱家的几口人和院邻们都坐上拖拉机到5里以外的镇上去洗热水澡了。”老奶奶心情很好,接着又...  相似文献   

18.
被人称为王半仙的老王素来以其精明而著称。在连队这方圆几里的地方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人物。由于他聪明,会经营,承包土地以来还很少亏过,小日子过得也算舒心,还常有人向他讨教个“一招半式”,学着他的样子去致富。 这不,他耐着性子在家里存了两年的小麦,几次有人要收,他硬是没卖。如今市场行情果真看  相似文献   

19.
《新湘评论》2010,(11):6-6
某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叫拉尔夫的士兵。 在两个人去取行李的途中,拉尔夫先后三次离开了教授:第一次是去帮一位老奶奶拎箱子,第二次是将两个小孩子举起来,让他们能看见圣诞老人,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  相似文献   

20.
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叫拉尔夫的士兵。在两人去取行李的途中,拉尔夫先后三次离开了教授:第一次是去帮一位老奶奶拎箱子;第二次是将两个小孩子举起来, 让他们能看见圣诞老人;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每次回来的/时候,他的脸上都挂着微笑。教授问他:"你是从哪里学到要这么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