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日,一位朋友去推荐他任职的老领导家拜访,带了一些礼品表示感激。但老领导坚决拒收,并语重心长地说:"推荐你任职是工作需要,收了你的礼,我的心总是悬在半空中。做什么事,还是要落得心安才好。"一席话让他很是惭愧。  相似文献   

2.
逆水流     
逆水流■梅次一个冬天,老友来访,坐了一会儿就说:“你家怎么这样冷?”我听了很诧异,因为我并未感到怎样冷,后来知道,老友家装了暖气,由热到冷,就不习惯了。几年后我家也装了暖气,有一次我到另一老友家去拜访,对他说的竟然也是“你家怎么这样冷?”这句话,事后...  相似文献   

3.
一个不经意间,我在《山西慈善》杂志上看到残疾作家席选社的一篇文章《生活使我们变得坚强》,很是敬佩,便去拜访了他。见面后,得知他正饱受多种疾病的折磨,却坚持一边输液、一边工作、一边写作。我决定用我的微薄之力帮他一下,从此我成为一名爱心志愿者。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摄影爱好者、退休在家的爱心人士张文江老师。第二天一早我们便来到席选社家,用相机记录了他目前的生活、工作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贺普仁教授家每天晚上都会有很多人,这其中有他的八门弟子上门学医的,有慕名前来治病的,也有同道相邀交流学术问题的。入夏的一天晚上,我去贺教授家拜访。当时贺教授正和别人谈论砭术问题,我不便插嘴只是坐在一边静静地听。“吸术”对我来说是既新鲜又古老的名词,我顿时被吸引进他们的话题中。他们谈得很投机,从50万年前石器时代吸术的起源,一直谈到硬术和针灸的关系,然后又谈到魔术用于现代临床的学术问题。最后贺教授说:“对硬术要从它的历史渊源、学术进程、石材检测筛选、临床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5.
叶孜 《今日民族》2001,(5):22-24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诗人、佤语翻译家、副编审、云南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刘允褆生前好友们的诉说,把记者的视线带进到一个饱含佤族情结、血液里浸透着阿佤魂的普通…  相似文献   

6.
赵颖 《今日民族》2016,(1):28-31
正即兴演唱,并不是张口就来——那样的话不过是表演——而是经过思考的言说。村支书在前往陈岩惹家的路上特意嘱咐我:"你们去不要说你们知道他是村里的名歌手,只说想来听他唱歌,要不然他不露给你们听。"陈岩惹是帕良村有名的歌手,他的歌技,家喻户晓。他最拿手的是佤族青年结婚迎亲时所唱的"开门调"。听村里的人说他去年凭借这门技艺还帮着本  相似文献   

7.
开心乐园     
瞎吹三个青年人从水里救出一个政客,他很感激他们,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忙以回报救命之恩。第一个说:我希望进入西点军校,但我的成绩不理想。政客:没问题,你进了。第二个说:我申请进入哈佛大学被拒。政客:别担心,你进了。第三个说:我希望被埋在阿灵顿国家公墓。政客:公墓?为什么?第三个回答:如果我父亲知道我救了你,他会把我杀掉。有个人近视,朋友们都爱和他开玩笑,一见面就冲着他喊:“瞎子!瞎子!”有一天,他一位朋友家里去串门,忘了戴眼镜。晚上回家时,他只好从朋友家借了一个灯笼。那天晚上,天上挂着一轮明月,他一路上很顺利地回到了家。第二…  相似文献   

8.
看着机翼下的一片土黄色和浮在这土黄色上的星星点点仿佛随时会被风吹了去的绿色,我不免有些意外。这就是锡林郭勒草原吗?天实苍苍,野亦茫茫,可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哪里啊?不过,也许下面这些沙窝子里散落的牧民小屋,有几处就是视障儿童的家,也许转天我就要去拜访。 一边穿过蒙古包形的锡林浩特机场大厅走到初秋清爽的空气里,一边清晰地记起一幅内蒙地图。那是将近半年前,一个早春的下午,我去拜访徐白仑先生,在他的金钥匙中心看到的。内蒙版图被分成4块深浅不一的蓝色。右下角有4个同样颜色的小图标,标明1999年~2002年每年要实施金钥匙工程的地区。地图上,  相似文献   

9.
<正> 我在美国探亲期间,有一次要从佛利蒙到台维斯去拜访一位教授,可以乘火车去,教授在车站接我,当天来回。孩子们凭有限的经验告诉我,美国人很准时,你只要按时刻表到点下车就可以了。一大早,女儿开车送我去车站,准备直接买票上车。佛利蒙是个小地方,我们到了站台一看,除了公园式长椅外,一无所有,连自动售票机都没有,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询问路人,才知道火车到时,有列车员下车售票,并引导客人上下车,服务还不错。时间未到,我们就在站上静坐候车。这时铁路对面一栋小楼的露台上,出来一个人,向我们招呼喊话,很是奇怪。由于听不清他在说什么,我们只好越过铁路去探听。说来真是海外奇谈,他告诉我们:这列火车,始点站今天没有车过来,  相似文献   

10.
宾炜 《乡音》2008,(12)
前些时日,去拜访一位本地的文友。他是搞戏剧的,在文联工作,爱人在乡下某单位,夫妻两地分居,孩子和老母亲就随他在城里,已经十多年了。我叫他李老师,相比之下,我比他幸运多了。我也是  相似文献   

11.
<正>拜师齐白石苦禅先生是齐白石的弟子。他对我回忆起拜师的经过:"那是1923年的事、我与王雪涛一道去跨车胡同15号齐白石家拜访。当时齐白石六十多岁,正在变法。我为什么选他为师呢?原因有三个:一是他农民出身、为人朴实。二是他有创新,徐悲鸿说,‘文到八股,画到四王,衰败穷途’,但他画的蜜蜂、虾、螃蟹等等,都是独创的,三是他敢说话,门上贴务,送礼的,请吃饭的,都不画。我们去拜师那天,他先  相似文献   

12.
学会低头     
许多人都听说过美国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的一个著名故事:年轻时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撞在门框上了。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住的房子久居未修,便找来一位小师傅修理。他吹嘘一番后说:“保证有质有量地完成”。可他言行不一,又去接第二家、第三家的摊子,而对我的事采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慢慢拖着干。我问他:你怎么能一个没完又去占摊子?他倒很有理:“我不这样,去喝西北风啊!”房子没弄好,我还惹了一肚子气。于是,我就改换了  相似文献   

14.
故交     
我与章先生的交往是因着祖父的平反的事宜。七几年我和祖母因为祖父平反的事情去南京找到了章先生 ,章先生说 :“你们写个东西 ,我递给有关中共统战部。”很快特函就到了芜湖 ,给平反了 ,补发了在“文革”中扣发的工资。1 987年爱人去北京出差 ,我们一家三口都去了 ,我们安顿好旅社 ,就去地安门辛安里拜访章先生。章先生和章师母非常热情 ,叫我们马上去退了旅社住到他们家 ,他叫他的怀孕临近生产的女儿回中关村婆家去住 ,叫我们住他的女儿的房间。我有一点不好意思 ,我讲 :“是不是我和爱人分开住。”他哈哈大笑 ,他讲 :“我们不忌讳这个事…  相似文献   

15.
拜谒启功     
这已是七年前的一件事了。那时我青春年少,大学一年级的生活丰富多彩。我所学的专业是美术专业,每年都要到外地采风搞创作,经过老师的慎重选择,我们的第一次采风定在首都北京,于是,此次外出便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远行。十七八岁的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时至今日我还很怀念那段岁月的冲劲与勇气,当时我是一个人去拜访启功的。启功先生住的房子很一般,远看就是一幢普通小红砖瓦房,与周围的建筑并无二致,这很难让我与他的身份画上等号。步入二层楼,我先轻轻地敲了一下门,声音很弱,当时心里怯怯的,我不知道这种拜见是否会惊扰启老的生活。隔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两个职场故事:秘书把名片交给董事长,一如预期,董事长厌烦地把名片丢回去。很无奈地,秘书把名片退回给立在门外尴尬的业务员,业务员再把名片递给秘书:"没关系,我下次再来拜访,所以还是请董事长留下名片。"拗不过业务员的坚持,秘书硬着头皮,再进办公室,董事长火大了,将名片一撕两半,丢回给秘书。秘书不知所措地愣在当场,董事长更气,从口袋拿出10块钱:"10块钱买他一张名片,够了吧!"岂知当秘书递还给业务员名片与钱后,业务员很开心地高声说:"请你跟董事长说,10块钱可以买两张我的名片,我还欠  相似文献   

18.
韩景波 《现代人事》2003,(10):35-35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楣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抚,一边看着比他身高低矮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21)
正十年前的一天,我去采访了中国足球圈内的一位泰斗级人物——年维泗,我们聊天的话题自然大多与足球有关,但从他家出来,我却决定去学驾驶了,原因之一是受到了年老的感染。无论在足球圈还是在驾驶界,70岁的老人学开车,都算得上是一个奇迹。我去拜访年老的2006年,他73岁,已经拿到驾照3年了,他得意地告诉我,他不仅创造了70岁学会开车的"神话",而  相似文献   

20.
一生努力     
去年9月,我因公去了一趟日本。参观了长野市直富商务株式会社,这是一家环保型企业,对回收废旧物品进行再处理。社长木下老先生非常热情,在欢迎宴会后,邀请我们到他家坐坐。木下老先生家的房子有一百多年了,古典雅致。室内的摆设很多,有日本的古瓷器,有各式各样的酒具,有中国的湘绣、字画,客厅中间有一个篝火坑。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吃着水果,喝着日本的清酒,老先生精通汉语,双方交谈得很热闹。我四下打量着客厅,一幅中国字的条幅吸引了我的目光,条幅是四尺横开的宣纸,行书四个大字“一生努力”。一生努力,不是豪言壮语,没有诗情画意,很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