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自然正义是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中一个最为模糊的概念,也是理解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概念。自然正义是亚里士多德最高意义上的真正正义,这种最高性体现为自然正义在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中居于一种特殊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2.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代表了刑事诉讼制度价值的双重性,同时也是侦查制度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侦查公开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必然要在兼顾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本文从侦查公开的法理基础、侦查公开的必要性角度出发,引进行政法的相关原则来探讨如何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寻求这样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是否可能存在一种超越宗教信仰、风俗、道德等差异与分歧而普适的正义?罗尔斯提出了普适性的正义理论。然而现实社会多元化的真实存在,则需要形成良性互动的制度设计与思想资源,从而促进多元价值的综合平衡,即社会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正义是法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对西方法哲学正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包括价值正义和制度正义两部分,富有革命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促进法治国家建设有着现实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阎菲丽 《传承》2011,(25):36-37,57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正义的和谐社会,即一个完美的理想国。其正义观包括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个人正义是城邦正义的体现、是实现城邦正义的前提;城邦正义为实现个人正义提供了外在的客观条件,不断促进个人内在和谐的实现。对于柏拉图的正义思想,既要看到其局限性,也要看到其中的合理部分,如节制欲望、男女平等。崇尚集体主义等思想,这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咏梅  张天勇 《前沿》2011,(24):118-121
"包容性增长"虽然最初是作为一个经济概念提出,但在生态危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正义维度:作为经济学概念的包容性增长,凸显的是增长的正义;作为社会学概念的包容性增长,凸显的是社会正义;作为生态学概念的包容性增长,凸显的是生态正义。增长的正义、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构成了包容性增长的正义体系,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统一体。包容性增长的正义内涵决定了生态社会主义为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提供了更好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共产主义:正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不单单是一个法权概念,更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不仅仅是谴责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最重的是论证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缺陷性,这种缺陷使得正义和权利的存在成为必需.对正义的解读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饱含着生产力和道德的双重标准,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关于什么是正义,"一个人有一个人理解"[1],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曾直接阐述过什么是正义,但曾在著作中批判过资产阶级关于正义的理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但是存在两种误解。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实现实质正义,可见,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以人为本"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9.
岳晓波 《前沿》2013,(11):68-70
正义德性是古希腊时期四主德之首,分配正义是正义观中的一个部分重要内容,它在古希腊时期传统的正义观中就被提及,一直发展到现代。在环境资源视阈下,自然的有限性和分配的无限性之间是一对现实棘手的矛盾。通过阐释分配正义的历史的演变,以及资源有限与分配无限之间的矛盾,突破超越这一矛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李蓉  张哲  杨绍安 《传承》2009,(2):52-53
实现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根基。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缺乏正义的社会,必然不会是和谐的。只有整个社会以分配权利义务的方式来确立正义,运用惩罚违法犯罪以保障正义,通过补偿受害损失以恢复正义,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赢得了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道义基础、制度基础,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1.
周健 《理论月刊》2013,(3):60-63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概念,并对功利主义正义观进行了批判。他通过预设一种"无知之幕"的状态,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条原则。在此基础上,他阐明了自己对不平等问题的主张以及补救原则。罗尔斯对正义理论的阐释和演绎成为政治哲学史中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根基.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缺乏正义的社会,必然不会是和谐的.只有整个社会以分配权利义务的方式来确立正义,运用惩罚违法犯罪以保障正义,通过补偿受害损失以恢复正义,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赢得了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道义基础、制度基础,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3.
社会正义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然而,中国当代的正义存在一些缺损问题,即正义取向出现了偏差,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算术正义与比例正义、交换正义与分配正义等正义形式出现了缺损。本文提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改善正义缺损问题的现状,因为制度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陈德玺 《前沿》2010,(9):42-48
本文指出"正义观"主要经历了:神性正义观、人性正义观、物性正义观等三种基本形态。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利益的表达方式;它具有具体性;它既要表达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也要实现少数人的利益愿望。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哲学史上,对正义本质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自由、平等、公平、安全、效率、美德、交往权利、与生产方式的适应等方面,但鲜有专门从秩序的角度梳理和规范正义的实质。本文从神话朴素秩序正义观、宇宙论秩序正义观、理性秩序正义观、法定秩序正义观、神义秩序正义观等角度对秩序正义做了梳理,并认为秩序是自正义产生以来就具有的基本价值,或者说,保证社会的秩序是正义的底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小玲 《求索》2008,(10):135-137
哈贝马斯吸收当前众多正义理论的合理成分,以主体间自由平等的商谈为核心,将正义与真理相类比,阐述对正义论辩和应用两阶段的区分和统一,集中探讨如何在道德、政治、法律三大领域里面认识和运用正义标准,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正义思想。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念,可以从贯通道德、政治、法律这三大领域的正义标准出发。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球绿色运动中的重要一脉,环境正义是民权运动、反有毒物运动、学界推动、原住民斗争、工人运动,以及传统环境主义共同孕育下的产物。长期以来,囿于以罗尔斯为代表的传统正义论的影响,环境正义的研究范式一直被分配正义所主导。但正义之内涵远不止于分配维度,而应有更宽泛的意义和指向。学者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和现实的环境正义斗争实践表明:将正义和环境正义之“正义”内涵归约和简化为单一的分配视角是有失偏颇的。正义实际上是集分配、承认、能力和参与等四种维度于一身的统一体。基于此,对传统正义论的研究范式进行批判反思,并积极重构环境正义的理论框架就显得非常必要,对推动正义论,尤其是环境正义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旅游生态不正义及其纠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桂华  张一群 《思想战线》2012,38(3):112-115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领域内权益分配与责任承担之间的不对等成为社会不公的一个重要表现,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态正义的思考。旅游业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以生态利益为核心所产生的种种冲突均可以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得到解释,也需要从生态伦理的视角予以引导和化解。从生态正义理论对旅游种际生态不正义和旅游人际生态不正义现象的分析来看,旅游生态补偿是纠正旅游生态不正义、促进旅游地生态健康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申林 《长江论坛》2011,(4):13-1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正义理论。它由以下内容构成: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概念、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国家正义的实现和国家正义的维持。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在缺陷在于:第一,国家正义概念与个人正义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基础,但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概念与个人正义概念都存在问题,而且柏拉图夸大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对应性,并忽视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之间的矛盾;第二,哲学王统治是国家正义和普遍的个人正义实现的关键,但柏拉图没有意识到哲学王统治与国家正义一致的或然性以及哲学王统治本身的内在困难;第三,国家正义和普遍个人正义的维持依赖于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但实际上它们并不能真正维持国家正义。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将平等的自由原则以及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作为实现正义的两个原则。我们根据人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将正义原则概括为同一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认为正义是基于同一性正义和差异性正义相协同的协同正义。并以此运用于分配领域,分析和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认为同一性正义是其价值旨归,差异性正义是其必要限制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