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孝昌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线,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己任,创新作为,统筹推进,凝神聚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积聚推动发展“正能量”,打开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推动文化科学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制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就不能忽视文化发展中的和谐问题。文化发展中的和谐.就是要在文化的价值取向、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创作生产、存在状态、发展趋向等各个方面体现和谐精神,达到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3.
李彦国  杨宪坤 《奋斗》2011,(1):36-37
编者按:“富了脑袋”才能“富钱袋”,才能“富生活”。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得到文化方面的“实惠”。在文化兴省的大旗下,黑龙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大餐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连江县认真贯彻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区域性海洋文化强县的奋斗目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开展文化“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工作,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文艺精品创作成果日益丰富,县域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地发挥了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越来越成为农民群众期盼的“梦”。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滨海新区大田镇党委将农村文化建设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以贴近农民生活、利于广泛参与为原则,大力培育植根农民、服务农民的文化载体,让文化服务变“一阵风”、走过场为生活化、长期化,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实现了满足农民需求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历了吴越文化、古代江南文化、现代江南文化形态转变,在发展经济、推动创新、传承文脉、抵御外侮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开放善纳、敢为人先、尚德务实、精细雅致的“江南文化”精神内涵。昆山作为一座具有厚重江南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努力传承好戏曲文化、先贤文化等八大“江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需要以“开放、融合、创新、卓越”思路推动“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现代文化与新疆精神的基本内涵、伊犁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优势和以深化新疆精神为主轴,提升伊犁文化影响力的途径等角度,阐述了对自治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选择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急需培养一批名家大师,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鲁炜多次强调,造就具有跨时代高度的名家大师,要吸收借鉴“梅兰芳六支服务团队”成功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形成高端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周明生  花虎 《唯实》2009,(3):44-51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推动企业科学发展,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人人奋发向上、争为发展做贡献的精神,以充分彰显“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营造尊重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以深刻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培育团队合作理念,以和谐发展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培育“绿色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努力实现“天人合一”。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着企业科学发展,而企业科学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跃上新的层次,由此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新长征》2012,(11):F0004-F0004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大会在长春隆重举行。省委书记孙政才、省长王儒林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庄严在讲话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孙政才书记在接见获奖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切实抓好以“五个一工程”为品牌的精神文化生产,努力推动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当代贵州》2011,(4):12-13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做到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突出“五个着力”:进一步抓好理论武装,着力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改进舆论宣传.着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的氛围;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振奋干部群众精神;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着力塑造贵州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2.
整合红色资源提升江西文化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彭波  张丽  李江源 《求实》2006,(1):58-60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是江西拥有的强大政治优势。这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推动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整合红色资源,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内涵,以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干的江西文化,提升江西文化力,将这种无法复制的“原创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新元素,推动江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臧世凯 《党建》2011,(9):14-15
“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时提出的这一明确要求,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行动指南。安徽全省上下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把贯彻讲话精神作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努力开创全省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命题,是指文化建设主体对待文化发展的理性思维和实践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初步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整合的结果。新世纪新阶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做到对自身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之自觉,对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之自觉和对未来文化“建设创新”之自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这里深刻阐述了文化创新的意义、任务、目标等广系列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回答了推动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创新,重在实践,重在建设。在推动文化创新的伟大实践中,要“坚持一个根本”、“处理好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创新社会管理,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文化精神力量的作用。要把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构筑坚实的道德基础和提供优秀而充足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作为服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明素质从而推进鞍山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软”管理,推进鞍山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7.
2014年青海省体育局根据“13456”的工作思路一哿着力主要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全民健身为抓手,推动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发展;二是以比赛为载体,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三是以市场为导向,拓展体育产业新空间;四是以“环湖赛”为龙头,打造品牌赛事的“升级版”:五是以开放为指针,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六是以服务为基础,做好体育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作用,极为精辟,这是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文化建设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决定》指导下,结合贵州实际,提出“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工作目标,为今后一段时间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已成为推动本市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要把践行北京精神转化为建设首都推动发展的满腔热情。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都要认真践行北京精神,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抢占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