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摘     
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著,李薇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5月版梁慧星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介绍:“田中英夫专攻英美法,是日本著名的英美法学者。竹内昭夫专攻商法,是日本著名的商法学者。如在正常岁月,很难设想两位专业截然不同的学者会共同研究同一课题、合作撰写著作。田中英夫和竹内昭夫之所以能够共同完成本书,与20世纪60年代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和红卫兵造反运动有关。受中国红卫兵造反运动的影响,日本东京大学的造反学生占领了校园,导致学校被迫停课,陷于瘫痪状态。正在英年的田中英夫和竹内昭夫两位教授,不愿…  相似文献   

2.
超越具体:当代大学生问题的动力源张士军在当代世界青年问题的研究中,大学生问题是论者涉猎最多的课题之一。这也反证了大学生问题之于社会的影响程度。本世纪6O年代,法国巴黎的“五月风暴”,美国大学校园的骚乱,加之中国红卫兵的造反运动,引起了西方朝野的极大震...  相似文献   

3.
齐玉东 《春秋》2013,(5):41-44
翁文灏(1889年-1971年),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中国最著名的地质学家之一。对中国地质学各方面研究皆有贡献,并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第一位地质学博士(比利时鲁汶大学),第一个撰写中国矿产志、编成第一张全国地质图,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  相似文献   

4.
《春秋》1994,(2)
文化大革命初期,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中有两位女性.一是被称作“老佛爷”的聂元梓,另一个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造反派头头谭厚兰。与其他三位造反司令有所不同,谭厚兰在读大学之前有工作经验,是共产党员,造反前正以调干生的身份在北师大读书。她戴一副普通的白框眼镜,身着旧布衫,给人的印象是朴素而有些刻板。不知从何时起,谭厚兰结识了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哲学  相似文献   

5.
红卫兵运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它发生在世界性的"反文化"背景上,并且获得了形形色色的主要由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左"派党团、群众团体和个人的呼应.我认为目前人们对红卫兵运动的研究,还不大注意这一世界的"反文化"背景,因此也难以深化对这一青年文化现象的认识.考察这一问题,简要地说可以归于这样两个角度:中国红卫兵运动在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方面,同世界性"反文化"青年运动的相似性及其原因;反过来,则是两者的不同性及其原因.拨开不同社会制度的外观,西方叫做"Anti-es-tablishment"(反正统),中国叫做"炮打司令部",两者都如西方当时激进的理论家所归纳的"解放、打破传统和环境的桎梏"."反正统"意味着"造反"成为一种新的价值目标.一种新的行动哲学,因此在家中造父母的反,在学校里造校长教师的反,在社会上造政府企业领导  相似文献   

6.
“文革”10年间,异乎寻常的现象迭出。其中之一,就是群众组织创办的报刊铺天盖地,这与全国官方报刊种数锐减恰恰相反。据初步估算,类似《红卫兵》、《东方红》、《造反者》这样的红卫兵报刊,竟有5000种之多。这些报刊是山头林立的各红卫兵组织的喉舌,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狂热浪潮下的变异文化现象。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年,然在其初创、发展、鼎盛、衰亡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轶闻。  相似文献   

7.
王连伟 《台声》2011,(9):70-71
8月初,第一份由海峡两岸南海问题专家合作撰写的《2010年度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出炉。据介绍,这份由中国南海研究院和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共同策划、组织、编撰的《报告》共分7章,每章分别由两岸各一位学者共同撰写,并经两岸南海问题专家集体讨论定稿。首份南海形势评估报告的出版,表达了两岸学者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和合作意愿。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自从1996年发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以来,一直从事休闲问题的研究,并将“休闲”这个论题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以“我的休闲生活”为题向世界著名企业家进言企业管理和个人事业的双修要义,其“休闲之中定输赢,长使对手泪满襟”已经成为世界职场高层的至理名言;在消费主义至上的美国,休闲研究炙手可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杰弗瑞·戈比教授撰写的(《你生命中的休闲》,成为美国学术界罕见的畅销书;在竞争激烈、充满了紧张感的时下中国,  相似文献   

9.
由大陆学者史式教授和台湾学者黄大受教授共同撰写的《台湾先住民史》,已由大陆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并在海峡两岸学术界引起了较为强烈反响。两岸联手著华章追根寻源,这两位皆已年近八旬的老学者,跨越台湾海峡、联手著书的前因后果,其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史式教授现为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海峡两岸史学会合撰《中华民族史》大陆方面主编。史式教授还任太平天国史研究室顾问、四川省文史馆馆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汉语成语研究》太太平天国史思考》,主编过《太平天国大辞典》等著作。黄大受教授是著名史学家,海峡两岸史学家…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1905年的抵制美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中国学者对这一运动的研究始于1950年代初期①,至今已有50多年了。综合来看,中国学者对这一运动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1950年代初至文革前期,是以突出运动的爱国主义性质的史料挖掘时期;(2)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是从经济角度分析该运动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运动中的作用和性质的讨论时期;(3)1990年代中期至今,是侧重于运动的“近代性”和民族主义的特质研究时期。这一过程不仅与1949年以来中国史学研究的历程相一致,而且也是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历史的折射。从史学的角度来看,1905年抵制美国运动的发轫力和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呼声、抗议和参与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中外学者的研究视野中,无论是治中国史还是华侨华人史的,对海外华人在1905年抵制美国运动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都表现出同样的“严重疏忽”,或不闻不问,或少有论及,或轻描淡写②。出现这种状况的成因是复杂的,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冷战结束后,有两个因素触发了人们对这一运动中海外华人参与的重视。首先,国际环境日趋缓和,世界对华人与中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影视播报     
《台声》2007,(5)
吴清源,出生于民国年代的围棋神童。11岁的他成为北洋军阀段祺瑞门下棋客,以天才棋艺养活家人。14岁初渡日本,乍来即与日本棋院大赛刚出炉的冠军较量,并中盘获胜:五年后,吴清源与日本新锐棋手共同创立围棋新布局,掀起一场围棋革命,1939至1956年间,吴清源凭个人之力打低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十次大胜“十番棋”,被誉为“昭  相似文献   

12.
一在近十年来我国向现代化转型的社会变迁之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崛起无疑是最重大的事态之一.和战后世界性的社会变迁一样,这首先是一种自然过程.当五十年代初生育高峰的一代进入社会时,迎来了动荡不宁的六十年代.十年前,当文革的一代用伤痕文学、朦胧诗、街头画展和民间政治继续表现他们的存在时,一位外国记者不无善意地向中国领导人告诫:这些不学无术、一身造反精神的"红卫兵"是危险的一代,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开展,必须"拔掉他们身上的雷管".社会迅速地变化了.传统体制结构、经济基础、价  相似文献   

13.
忧国忧民的陈潜夫先生□洪玉贵陈潜夫(1894.9.4——1950.12.1),四川省乐山市中区平兴乡陈坝村人,著名爱国知识分子。1915年,青年时代的陈潜夫与郭沫若同赴日本留学,就读早稻田大学。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孙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为中国...  相似文献   

14.
《求索》1999,(4)
座谈会发言摘登编者按:为了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历史学会和本刊编辑部特邀请省社科界部分著名专家、学者于5月3日举行座谈会。本刊特从莅会学者的发言中精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五四运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时期罗昭义(...  相似文献   

15.
董思嘉 《友声》2007,(6):28-29
由对外友协、中国残联、日本AU现代艺术协会、日本残疾人艺术协会、日本宝冢造型艺术大学等共同主办,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承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日书画展暨中日残疾人艺术展”于7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期间,日本现代艺术家、日本残疾人艺术协会会长岛本昭三率领106人的大型代表团访问北京,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在百度上输入翁文灏三个字,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翁文灏(1889~1971)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  相似文献   

17.
陈益源 《台声》2013,(11):85-87
对于汪毅夫会长,我和许许多多的台湾学者一样,早就景仰已久。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1869—1923年)的曾孙;他是闽台文史研究的大名家,著作等身;他当过大陆几所著名大学的教授、福建省的副省长、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学者从政而义不失学者本色的政治人物……  相似文献   

18.
洋务运动时期在出任外交官员期间,接触到英美法。他在《日本杂事诗》、使美时期以及《日本国志》中表达了对于英美法的认知与理解。在《日本杂事诗》中,黄遵宪借日本"明治维新"改革之成效,初步表达了对于英美政制的认可。在出使美国期间,黄遵宪不仅利用英美法为华侨在排华运动中据理力争,而且通过切身观察对美国的法治给予较高的评价。最终,黄遵宪结合美国政制的观察以及日本的成功经验,认为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应是未来中国政制改革的方向,并对英美法治给出了洋务运动时期最为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罗豪才 《人权》2008,(4):2-6
很高兴应东京财团的邀请出席这次研讨会。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借鉴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宝贵经验,在晚清修律中,就曾大量地借鉴日本近代的法制和学理。近年来,中国行政法学界与实务部门对日本的行政指导制度产生很大兴趣。日本许多著名公法学者,如美浓部达吉等,他们的很多著作都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产生很大影响。青木昌彦教授的制度经济学在中国也广受欢迎。  相似文献   

20.
清初关中地区出现多位著名理学家,共同造成关学的再兴,顾炎武晚年流寓关中,与关学发生关系,双方交互影响。虽然诗学并非关中理学家的专攻,但他们或多或少都对诗歌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包含的诗歌观念显示出对明代格调派的继承关系。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关学的研究未涉及文学,也未注意到它与顾炎武的关系,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