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对大学生的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文章从中国梦的视域出发,阐述了加强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的现状,指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素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作为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中国梦"宣传和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角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能够推动"中国梦"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从而提高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实现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切实做好"中国梦"学习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抓住“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新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是民族性、广泛性、个体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统一。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现实路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终目标指向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凝聚起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凝聚起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统一共识,这种统一共识的前提就是对中国梦的政治认同,凝聚对中国梦的政治认同可以分为官方、公民、民族成员、国际社会的认同,这些政治认同将会在促成中国梦的实现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生意指人民群众的生存、生计与生活。马克思的幸福思想成为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中国梦成为马克思主义民生幸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民生幸福则表达着中国梦"至善"的追求境界,成为中国梦的旨归,中国梦与民生幸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追求民生幸福、实现中国梦的科学路径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科学信仰的指引,大学生作为重要后备力量,其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确立程度必将对"中国梦"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当前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但少数大学生信仰危机值得关注。"中国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现实都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地位,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阵地作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引导大学生缔造梦想、实现梦想的一项任务。“中国梦”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尤为重要与紧迫。实现“中国梦”是一个进行时,如何将“中国梦”内化于学子之心、外践于学子之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着眼于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当代青年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复兴的伟大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需要青年传承中国精神,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在艰苦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中国梦"视角下运用微博载体论述强化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的价值,是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积极参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追逐"中国梦"中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实现"中国梦"的大目标下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习主席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求。中国梦呼唤强军梦,强军梦托举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高度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述,把军队建设发展与国家总体战略、民族复兴伟业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定位,是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光明的未来,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和个人幸福之梦,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梦"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的基础。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民族价值与个人价值联系起来,把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是"中国梦"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的核心。责任、义务和使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梦"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的底色。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勇于担负起共同责任,切实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  相似文献   

13.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国梦赋予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内涵。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扩大其政治参与渠道,有利于促进他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工作需要"中国梦"理论的介入;"中国梦"理论的国家认同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理想动力、它能增进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需要科学设计基于"中国梦"理论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体系,具体包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主导作用;设计旨在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实践,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推动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其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之梦。没有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国梦就无法真正实现。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两岸共圆"中国梦"的核心精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理念相通,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中华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不仅为社会主义社会所认同,还要为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同,对一切爱国人士和民众起到引领作用,也才能为两岸四地同胞和海外华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统一战线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统一战线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梦,中国梦为统一战线明确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坐标,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制度保障和方法手段。统一战线要以凝聚中国梦的思想共识、服务发展大局、加强制度建设和照顾同盟者利益作为助推中国梦的着力点,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7.
思想建设是政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核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主党派不断增进政治认同、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自觉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的历史使命,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同事、好帮手",共同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中国梦历史渊源及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四个全面"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得出"四个全面"建设是实现中国梦路径的结论: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支撑中国梦,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并具有内在统一性。加强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长期的重点工作,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建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中国梦"的提出,为创新党建工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南,高校将以"中国梦"为引领,通过夯实各项组织基础、广泛结合教育载体、加强道德品质教育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社会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人民梦"深刻地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实现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的热切追求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道化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