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粮食问题关乎国家、社会稳定,关系王朝兴旺昌盛。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丛先秦时期开始萌芽,至秦汉时期得以全面发展,隋唐时期趋于完善,宋元明清时期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多种多样,必须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对策是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新型粮食安全观念;要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因地制宜,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关键期,中国国家安全面临四大机遇和五方面的挑战,其中挑战尤显紧迫、棘手、严峻与突出.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首先要牢固树立"大安全"观,明确国家安全战略主要任务;其次应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开展大国多极外交,确保中国的战略安全;第三要分片经营、稳打稳扎,以区域经济合作、反恐防扩散等维护中国的"大周边"安全;第四应明确将反独反民分与反恐防扩散列为"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家安全的两大主要战略任务;第五需努力确保中国的能源与经济安全,尽早防范对外开放风险;第六是保障中国海外人员与机构安全,有效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总之,应标本兼治,着眼长远与根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分析关于中国粮食安全与否的争论和关于中国粮食战略的现实主义考量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试图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建言献策,让中国的粮食战略既体现本国国情,又融入国际社会,期盼使其更有利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实施国家对外政策的工具,其和平本质决定了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的根本不同。外交不是权力政治,也不是对外政策,而是按照一定规范和平处理国家间关系、落实对外政策的过程。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对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历史经验昭示:和平的外交战略而不是军事和战争战略,才是国家崛起的明智选择。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崛起的中国需要坚持和平的外交战略。坚持和平的外交战略,不是期待国家为外交准备任何成功的利器或其他实力资源,在国家强大之后展示武力,而是要充分利用好作为国家资源的外交工具。为此,不仅要关注和讨论外交,而且要把握外交的本质,从外交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按照外交规律办事,注重制度创新,让外交资源尽其所能,让外交人员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既要做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又要做到产业安全、结构安全。通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我国粮食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发现,我国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和区域分化明显。从产业来看,各类粮食作物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区域来看,粮食生产日益向少数优势产区集中。我国大多数地区在粮食生产上未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亟待优化。因此,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应该成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向。在政策层面,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顺应比较优势、完善产业体系,坚持市场导向、提升生产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利益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一条线"战略是中国外交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次大转弯,即由20世纪50年代的"联苏政策"转变为70年代的"联美政策"。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影响在当时还只是局限于外交领域,但其潜藏着深远的历史蕴意。它促使中国领导人重新思考战后时代主题变化,改变了旧的时代主题观,并得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结论;在此基础上,"一条线"战略促使中国国家发展方向发生转变,由革命转为国家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比较具体地对当前中国外交战略的特点及发展走向作考察和分析,进一步厘清新形势下中国外交战略发展的前景,认为:坚持国家利益,参与国际制度,推进多边主义,建设和谐世界既是当前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特征,也将成为未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导向.而这样的导向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邓小平外交思想,以及中国的全方位外交也是相互协调的.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个层次。而2004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增资综合直接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其主要作用是保障了数量型粮食安全,这与我国粮食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存在着背离的倾向。因此,粮食补贴政策的制定,应该紧密围绕粮食安全的三个层次,使粮食补贴政策与粮食安全的三个层次相配套。绿色补贴是实现粮食安全三个层次的有效途径,是我国粮食补贴政策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牛军 《外交评论》2013,30(5):65-81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中国对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五个国家的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国外交史研究中将此五国称为"东欧五国",这是基于当时的地缘政治和中国对外政策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概念,它被当时的对外政策部门用来界定其研究和实施专门的政策,这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些特点。通过建立分析框架和揭示该时期中国有关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明中国对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转变的结果,并不是或主要不取决于中国同这些国家双边关系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外交评论》2017,(6):105-131
人是外交的核心,但既往研究往往忽视甚至无视个人的作用。作为日本外交的最高决策者,安倍晋三首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执政风格。本轮大选后,"安倍一强"格局仍在持续。安倍将沿着既定战略目标,全力落实"安倍路线"。在"摆脱战败"的强烈信念驱动下,安倍人格方面的某些特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形塑其对外政策偏好。作为改革型领导人,安倍自比"战斗型政治家",在发挥领导力时积极主动,以目标为指向。安倍权力需求较为旺盛,敢于直面政治挫折并注重方式方法。在核心人际关系层面,安倍政权呈现明显的"小集团"色彩,一度注重任用"侧近"人士。他既重"面子",也要"里子"。当"面子"与"里子"相冲突时,后者优先。影响安倍人格形成的因素,既有其老家"长州藩"的精神滋养,也有"岸DNA"与晋太郎的"遗产",其求学、入职、特别是从政的锤炼也不容忽视。在具有"外溢"效应的国家重大政策问题上,安倍既在战略上固守"内核",又在策略上相对务实。安倍注重推行以"俯瞰地球仪的外交"与"积极和平主义"为代表的战略外交与安全保障,当前重要抓手则是"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在对美认知及偏好上,他主张亲美,但心存"怨念";对华则主张政经分离,以利益而非友好来建立新型中日关系;对朝施加压力并注重利用朝鲜因素争取国内舆论的支持。总体来看,安倍具有复古的国家观,他身上既有鹰派政治家所特有的对外强硬的一面,又有现实主义者极度务实的一面。安倍的政治宿愿是摆脱"战后体制",为此致力于推动战略与决策机制的"双转型"。他重经济,但更重外交与安全保障,目的是让日本成为一个全面崛起的大国。安倍治下的日本,值得国际社会长期关注、深入研究,保持一定的警惕。  相似文献   

12.
作为调节粮食供求的"蓄水池",粮食储备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规范的视角对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安排进行了评述,发现粮食储备规模、储备体系、储备布局和储备运行机制都存在亟待优化的政策问题,最后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共赢是各国在当前国际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与现实追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密度加大,交流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高,为实现共赢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共赢"理念以维持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核心内涵,体现了中国为增进与其它国家间关系,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战略意志和道义,对中国外交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外交的"共赢"理念与和平、发展及合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补充和丰富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论,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的道路自信,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国家间共同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渠道,对中国外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调节粮食供求的"蓄水池",粮食储备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规范的视角对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安排进行了评述,发现粮食储备规模、储备体系、储备布局和储备运行机制都存在亟待优化的政策问题,最后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经济外交是日本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强项,政府开发援助(ODA)是日本外交传递价值观和实施外交政策的载体与积极手段,是其外交战略的重要支柱.随着国际环境与国内条件的变化,日本外交目标与战略视野逐步超出亚洲地区而扩至全球,日本ODA的核心理念也发生转变,战略援助成分增加,作为综合安保的手段,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直接挂钩.日本对非援助外交经历了从重亚轻非到经援铺路、政经并举挺进非洲的演变过程,具有保持与国际援助潮流同步、牵制中国对非外交、保障能源资源供给战略安全、谋求实现“入常”政治大国梦等方面的政策意义,是考察日本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埋葬了旧中国备受欺凌的屈辱外交。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但在外交战略上却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即毛泽东时代结盟的外交战略和从邓小平时代开始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结盟和不结盟的外交战略都是从特定时期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本身的综合国力和出发作出的正确选择,都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要学习两位划时代的伟人在制定外交战略中所体现出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科学地分析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思想方法,既坚持原则,又有灵活性,以国力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是最大的民生——以泉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始终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特殊商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生存的底线.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当前,人口再生产与粮食增长失衡、粮食生产资源流失严重等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加强和规范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加大节约粮食、爱护粮食的宣传力度,制定<节粮法>,规范粮食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8.
钟飞腾  张帅 《外交评论》2020,(1):20-64,I0002,I0003
从2017年开始,国际舆论较为频繁地使用"债务陷阱外交"描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战略目的。从经济角度衡量,中国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贷款条件并不苛刻,且在中国推出"一带一路"之前,大量中低收入国家的债务负担就已经出现明显增长趋势,并不存在"一带一路"引发系统性"债务陷阱"的问题。因此,"债务陷阱外交"论缺乏经济基础。进而可以发现,东道国及其所处的地区政治环境在"债务陷阱外交"论产生与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地区环境与国内政治选举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通过比较案例研究分析了"债务陷阱外交"论在典型国家出现、传播与发挥影响的机制。"一带一路"项目往往与东道国执政者"政治捆绑",国内权力更迭导致的国家发展战略变动,为该国政府改变自身对"一带一路"的政策选择创造了空间,其所处的地区政治环境也显著影响政策变化的幅度。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既要与东道国进行双边互动,充分重视东道国国内不同力量的博弈,也要注意到沿线国家所处地区政治环境对该国能否持续参与"一带一路"构成制约。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加多维的视角进行思考,超越传统的紧盯美国的对外政策模式,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营造更加良好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认为,中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的本质属性决定中国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要走和平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所说的"和平社会主义"是关于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思想,其基本内涵就是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平统一,它对于指导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战略总目标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和美国战略东移的影响,中国的周边安全和外交面临着复杂的形势。自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必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中国的崛起必定将压缩周边国家的成长空间。随着美国的战略东移,"重返亚太"为中国周边跟随美国的国家构筑了坚强的后台。中国周边出现了一系列的挑战因素都与这些有很大的关系。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和外交环境之下,我国需要在巩固和维护周边安全,加强命运共同体建设;增强多边互动,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周边安全与外交战略融合推进等方面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