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着毛主席从陕北到中南海李银桥1947年8月,正是转战陕北的紧张阶段,我被调到毛主席身边。从那以后,一直在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工作。跟着毛主席转战陕北党中央、毛主席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期间,形势很紧张,然而主席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他说:"我要亲自看看国民党...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延安阅读批注书刊的一些情况史敬棠我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是在延安整风后期,具体时间大约是1943年上半年。具体工作是管图书报刊,主要翻阅报纸杂志,这项工作原先是由江青做的,后来因她患病休养,改由我来接替做这件事。毛主席当时订阅的报纸杂志约有40多...  相似文献   

3.
我自1964年2月应征到中央军委警卫团,在毛泽东主席身边整整工作了10年。伟人的品格和行为规范令我终生难忘,件件往事也历历在目。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1964年8月在北戴河海滨。当时中央首长都在北戴河开会,5日上午9点多钟,全连集合后,指导员说要领我们去见毛主席,听到这个喜讯,同志们都显得格外激动。除站岗放哨值勤的人外,剩下的40多人在连长、指导员的带领下,来到毛主席路过的白薯地里假装拔草。约10点左右,毛主席从海边浴场走来,他身穿白衬衣,灰裤子,手里拄着一根竹竿,红  相似文献   

4.
1937年初,党中央由保安县迁到延安,住在古老的旧城里。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大部分都住在北门里一带,保卫局住在南门里西山下。保卫局有个特务队,九个班,我当时担任七班长。我们班的任务是负责周恩来副主席、邓小平同志等中央首长的  相似文献   

5.
“现在,请钱桂英同志上台领奖!”大会主席话音刚落,“哗———”台下掌声雷动。她微微低着头向台上走去,脸上带着几分羞涩的红光。这是1938年2月在延安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召开的“大生产运动总结表彰大会”。钱桂英登上了主席台,司令部一位首长笑盈盈地走来,递给她一张“劳动模范”的奖状和几件奖品:一件衬衣、一支钢笔、一条毛巾、一双袜子、一块肥皂等等。台下的掌声更加热烈,几百双眼睛向她投去敬佩的目光,因为,在今天走上台领奖的劳动模范中,她是惟一的女性。钱桂英当选为劳模是受之无愧的。在大生产运动开展之前,她…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03周年那天,我们来到九江县水厂宿舍,拜访曾在毛主席身边当过随卫的饶和生。饶和生已离休在家,现年67岁,中等个头,红光满面,说话声音宏亮,言谈思路清晰。“现在可以说了!”面对我们这些陌生的采访者,饶老感慨地说:我是1955年3月到中南海当战士,1958年5月转业到九江县。在毛主席逝世前的18年里,我没向任何人透过这件事。要保密呀!我父亲经常念叨说,毛主席是大救星,见到毛主席都是有福份哪!可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直到他去世都不晓得自己的儿子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150天的随卫。饶者翻出一叠报纸说:近几年,我…  相似文献   

7.
到北大荒去我是1954年9月27日由中南军区战士歌舞团调入中央警卫团文工队的。文工队由乐队、舞队、歌队共30多人组成,任务是为驻京警卫部队演出,开展连队文娱活动,培养连队文娱骨干,周末参加为中央首长举办的舞会。我是在参加舞会时认识毛主席的。我们每个新来的同志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主席都要问这问那,不是在人名上就是在地名上引经据典,非常幽默地说些小典故,让你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第一次和毛主席跳舞时,他问我叫什么名字,还对卫士长李银桥说:银桥,你知道吗?这个小鬼有两个姓,姓李又姓艾,还是个大胆的。不怕鬼的姑娘。…  相似文献   

8.
肖丽 《党史纵横》2001,(7):35-35
1959年,我们沈阳军区歌舞团在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在怀仁堂的小舞厅里,毛主席观看了《蝶恋花》片段“桂花舞”,我有幸参加了演出。 演出结束后,我们围应在毛主席身边。舞曲响起,毛主席起身拉着我的手说,我们跳舞吧,我当时又兴奋又紧张,毛主席一边跳舞一边和我唠家常,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叫程桂珍,接着又补充说这个名字有点旧。毛主席亲切地说:“小同志,你就叫程万里吧。”随后,又问我家在哪里,兄妹几个,我忙回答,“我家住丹东,旧社会可苦了,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全家永远感谢毛主席。”接着我又说,我家姊…  相似文献   

9.
1946年5月,我在延安军委第三局试验室工作。一天,长王铮把我和杨明、杨景云等三名机务员叫到一起,说局里准备派你们去给毛主席和其他几位中央首长安装电灯。我们听后,非常高兴,因为参军以来还没有过这样能与主席直接见面的机会。我们三人临时开了个小会,研究了一下计划、分工。杨明同志负责线路设计;我负责领取所需电料器材,如电灯泡、电灯头、开关等等。材料科王一如同志把我们所需的器材都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批准赵寿山入党范明1942年秋,我奉毛主席电召,回延安面见毛主席并汇报工作。当毛主席听了我关于三十八军统战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汇报,并作了精辟指示后,忽然把话题一转说:“那末当赵寿山接到我指名召你回延面谈电报后,有何表示?感觉突然吗?”我说:“不仅...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我见到刚从延安回来的邵华。她高兴地告诉我:延安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感情是极深的;今天,许多人谈论起他老人家来,还都情不自禁地淌下热泪。 邵华讲的这种动人的情景,也许很多人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在战争年代,毛主席同延安人民结下了极其深厚的友情。 但以前我没有到过延安,对延安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情——不论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缺乏亲身的感受。我渴望,将来有那么一天,走访延安,亲自领略一番时下延安人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那种可贵的情怀。 终于,在这个金秋时节,我踏上了延安的黄土地,我投向了延安人那翻滚的感情的波涛之中。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说:“敢给知识分子上政治课,你可算工农干部知识化了呀!” 1938年7月,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大队(又名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由洛川开赴延安参加抗大学员毕业典礼。到延安住下后,张正光邀安征夫和我去看望毛主席。我和安有顾虑:毛主席工作那样忙,是否会接见我们?张说,听人讲毛主席很喜欢青年人到他那里玩耍、谈话,差不多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人去。  相似文献   

13.
正1950年以前,我国还没有毛泽东主席标准像。1949年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是毛主席1945年在延安拍摄的一张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的照片。然而,几个月后发生的一件事,引起了中央对国家领导人标准像的重视。那是在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主席访问苏联期间,美国一家报纸刊登了毛主席与斯大林的照片。斯大林的照片是一张身穿大元帅服的新照,显得华丽端庄、威风凛凛,而毛主席的照片是延安时期  相似文献   

14.
1942年春节后的一天上午,中央党校炊事员把我(当时任党校管理科长)团团围住,纷纷要求说:“过去咱们在桥儿沟时,毛主席经常给讲课、作报告,大家轮流去听,能亲眼见到毛主席。自搬到这里后(延安城北小沟坪)一年多没见到毛主席了,我们非常想念毛主席。我们想给主席写一封信,请主席抽时间来看看我们,你看行不?”  相似文献   

15.
报刊博览     
1975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82岁生日。这天,因毛主席早已有话,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为他祝寿,因此住地平静如故。毛主席躺在睡床上,微闭双眼,好象在想中国前途与命运。这时,旁边工作人员轻声向毛主席报告:“有位农村妇女非要见您,说是给主席送寿礼来了,说啥也不肯走。”“农村妇女?”主席惊奇地问道。停了一会儿说;“去代表我谢谢她,礼物不收,劝她走吧!”大约十几分钟后,工作人员返回报告:“她说是奉她父亲遗嘱,有重要情况向主席报告。”一听有重要情况报告,主席从床上坐起来问:“她父亲是谁?”工作人员答道:“她说她父亲是西柏坡  相似文献   

16.
在延安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匹马的皮革标本。它四蹄直立,马头高仰,象随时准备出征似的。它曾经驮着主席转战陕北,叱咤风云,为革命事业立过汗马功劳。有关它的故事至今仍是海内外观众的热门话题。毛主席在延安时条件还很差,中央首长外出,全靠骑马或步行。出于方便工作的考虑,中共西北局派人到三边一带草地为毛主席选购了这匹马。在延安的几年里,毛主席除工作用马外,平时十分爱护小青马,很少使用。尤其到后来马来西亚森美兰华侨给毛主席送了一辆救护车后,毛主席外出就更少用马了,小青马多用来送信送文件。1947年3月,胡宗南野蛮的炮声打…  相似文献   

17.
孙勇 《党史博览》2010,(1):44-46
江青夸奖说:你和杨宝森合唱得好。毛主席说:我怎么能与四大须生相比? 1947年5月,我被抽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副卫士长等职长达20年。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的一天,从北辰区青光农场的一座院落里,不时传出热烈的掌声。原来是天津联通公司离退休干部党委正在这里举办一堂“特殊党课”,主讲人是已逾耄耋之年的离休干部、共产党员崔兰英。崔兰英1982年离休后,总希望能为社会继续做些什么。在她心里始终牢记着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她常说:“是共产党培养我长大成人,我一个穷孩子能有今天很幸福,我这一生都要按照毛主席说的去做。”那时,“入托难”是社会一大热点问题。崔兰英就和家里入商量打算办个幼儿园。  相似文献   

19.
陈文新 《新湘评论》2010,(12):39-39
我的父亲名昌,字章甫,湖南浏阳人。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幸结识毛主席,因志趣相投,成为好友。那时毛主席是学生会的主席,我父亲则是“雄辩部”的部长。我母亲姓毛,叫毛秉琴,主席亲切地称她为大姐。1920年主席与杨开慧结婚,就是我的父母帮着操办的。  相似文献   

20.
陈文新 《学习导报》2010,(12):39-39
我的父亲名昌,字章甫,湖南浏阳人。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幸结识毛主席,因志趣相投,成为好友。那时毛主席是学生会的主席,我父亲则是“雄辩部”的部长。我母亲姓毛,叫毛秉琴,主席亲切地称她为大姐。1920年主席与杨开慧结婚,就是我的父母帮着操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