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利民  梅水燕 《理论月刊》2007,(10):126-128
安史之乱诗坛上的诗歌,从风格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盛唐风格,由盛唐到大历的过渡风格,大历风格。文章据此将安史之乱诗坛的诗人分为三类,分别探寻了他们在精神成熟期所经历的朝政背景,从而找到了他们在安史之乱诗坛创作出不同风貌的诗歌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2.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诗坛涌起一股学习宋诗的风潮。时为地方名流、后为乾隆年间诗坛盟主的沈德潜,对这一风潮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他在诗论中指出,宗宋诗风潮中,时人鄙弃唐诗,唯尚宋诗,以至于有人读唐诗,就会遭到嘲笑。但通过对康熙年间诗坛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钱谦益、王士禛等诗坛盟主,还是吴之振、黄宗羲等在社会上积极推介宋诗的社会名流,都主张唐宋兼宗。崇尚宋诗的只是一部分中下层文人,他们不是客观地、理性地学习宋诗,而是亦步亦趋地摹拟宋诗,这部分人才是沈德潜批评的对象。因此,沈德潜说诗坛“竞尚宋诗”,只是对诗坛某个局部的主观印象,他把这一局部看成了整体。沈德潜在论诗时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宋诗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公安派是晚明诗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公安"三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点,为晚明诗人的文化人格和审美品格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他们思想上追慕"心学",蹈袭"狂禅",崇尚自由;行为上既放荡不羁,追求适意,蔑视科举,又汲汲功名,践行政治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倡导反复古和"独抒性灵",追求真情、淡雅、发展变化和不拘格套。他们独特的思想行为、理论主张、创作心态和诗风特征,正是万历以来政治影响、社会变化、思想动荡和文学走向的一个典型折射。  相似文献   

4.
黄景仁是乾隆年间很有个性和成就的一位诗人。关于他的诗坛地位,自从包世臣评价黄景仁"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以后,学术界基本倾向于这一观点。笔者从当时各主要诗歌流派代表人物的意见、当时著名的的诗集及诗话、黄景仁的朋友对他的评价等方面详细分析,认为包世臣的观点不可靠,黄景仁"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的说法缺乏有力的证据。文章进一步从黄景仁诗歌内容、个人性格以及乾隆诗坛情况等方面探究了黄景仁在乾隆诗坛不能坐上第一位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诗词是随着华侨出国而传播到菲律宾的。至迟清乾隆年间即有失意士子前往,继后文人往菲渐多。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有诗社出现。他们开设诗课,吟酬唱和,发表作品。他们的作品,或反映侨居生活的艰辛,或记述华侨抗日的事迹,或表达对祖籍国的深厚感情。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菲华诗坛一度沉寂。但2005年又有一个新的诗词组织——南瀛吟社出现。他们更密切地与祖籍国联系。随着华侨华人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以后可能会出现另一种不同风格、不同模式的诗词。  相似文献   

6.
《春秋》1997,(5)
1995年10月8日,是我国诗坛泰斗、我的恩师臧克家先生90大寿。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等10多家单位,于10月中旬在京召开了“臧克家文学创作研讨会”、举办了“臧克家文学创作生涯65年展览”。我因出差南方,未能参加,便写了“诗坛泰斗,人间寿星”8个字和《诗人,诗一样  相似文献   

7.
刘德岗 《前沿》2009,(9):185-188
北岛和舒婷是新时期以来蜚声诗坛的两位有重要影响的朦胧诗人,他们在人生阅历、诗美追求上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在诗歌美学方面还是表现出了诸多不同:在诗意内容上,北岛以"恨"为主基调,而舒婷则以"爱"为主旋律;在诗歌切入点上,北岛从思想切入,而舒婷则从情感切入;在意境营造上,北岛使用的是"缘情造景",而舒婷运用的则是"触景生情";在诗歌风格上,北岛表现出的是壮美,而舒婷表现出的则是优美。  相似文献   

8.
去年以来,在两岸文坛,有两首诗常常被人提及,并经常被放在一起鉴赏比较,这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和祖国大陆著名铜雕艺术家朱炳仁的《云彩》。余光中先生作为当代诗坛泰斗,闻名遐迩,《乡愁》更是声名远播、童叟皆知。而朱炳仁先生主攻铜雕,在诗坛算是新秀,  相似文献   

9.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北宋初期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其以李商隐为楷模的诗歌风尚主宰了宋初整个诗坛。相对而言,以学习白居易为宗旨的白体(代表人物王禹偁),学习贾岛、姚合的晚唐体(代表人物林逋),则是两个松散的诗人群体,其影响都不及西昆体。  相似文献   

10.
论金代中期的文化生态及隐逸自适诗风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世宗、章宗朝,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趋于繁荣,达到了金代的全盛时期。不过女真政权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压缩了汉族士人的仕途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的儒家入世思想。同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为汉族文人提供了多元的人生选择,使汉族士人由追求外在事功转变为内在道德心性的修养,从而在金代中期诗坛上形成自适隐逸的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文学“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的创作态势。但在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却表达了对诗歌价值的另外一种理解,即艺术本位观念。他们以“纯诗”的面貌出现在诗坛,以形式而不是内容作为自身的关注焦点,既提出了完整的诗艺理论,又创作了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2.
清末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势力侵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局势下,诗坛分裂为两派:一派为“革新派”,主张“诗界革命”,谋变法,图富强,内容面向现实和人生,但未突破旧体诗藩篱,仅提倡“旧风格含新意境”;另一派为“守旧派”,提倡宋诗体,内容上坚持“诗教”和封建道统。后一派别,嘉庆、道光年间已开端绪,何绍基的诗论为其理论代表。咸丰、同治年间受桐城古文义法和考据之学的影响,诗风更入宋调。同治、光绪年间,宋体诗之风弥漫诗坛,这种诗风被称为“同光体”。清初诗坛宗唐祧宋之争已趋统一,神韵、格调、性灵、肌理诸流派的起伏递嬗  相似文献   

13.
在名家辈出的北宋诗坛,周敦颐的诗歌别具特色。儒道兼宗的思想格局使其诗歌风格多样:长于思辩的儒者气质赋予了其诗歌偏于议论的特点;对道家学说的领悟使其诗歌有了简澹醇雅的自然之气;同时援道入儒,又使其诗歌富有意蕴深远的玄言意味。周敦颐的诗歌醇雅之中蕴涵哲理、闲澹之外意趣悠远,使其在宋代诗坛中自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爆发后,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以独特的地理优势,耸立而成陪都重庆的天然屏障,是大西南交通线上的枢纽之一,省会贵阳则升格成为战时的文化卫星城。在抗日战争时期,贵阳城在1939年2月遭到日军的疯狂轰炸,1944年12月在贵州省境内又发生黔南事变的惨剧,都是影响与冲击贵阳的历史大事件,数以百计的外省诗人与作家受到程度不一的牵涉。面对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诗人们用自己不同的笔,留下了各自的心灵记录,其中九叶诗人群体、现代派诗人群体、军旅背景诗人群体与本土诗人群体在贵阳诗坛的歌吟具有代表性。抗战诗歌是贵阳诗坛新的名片与生长点,同时因抗战胜利前后外省诗人的离散而导致贵阳诗坛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期,特别是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当时诗坛曾出现过一片活跃繁荣的景象,涌现过一大批颇有成就的优秀诗人,且诗论主张甚多,成为清初诗坛以后的又一个高峰。而这一高峰的出现,与乾隆丁丑(1757)年科举考试制度减判增诗的改革措施密切相关。但至今的各种文学史或诗歌史都未提及这一原因。  相似文献   

16.
菽庄吟社吟侣众多、活动频繁、声势浩大、成果丰硕,而且还衍生出六个文学社团——寄鸿吟社、碧山词社、板桥吟会、东海钟声社、亦小壶天吟社与薇阁诗社,堪称"东南坛坫第一家"。从菽庄吟社与海峡两岸同时期其它文学社团的交流往来,以及两岸报刊中有关菽庄吟社的载录,也可看到该社在晚清民国期间大陆诗坛和日据下台湾本岛诗坛的影响及地位。借由菽庄吟社为媒介,日据台湾时期两岸文化交流其实"隔"而未"绝"。  相似文献   

17.
余玮 《政策》2003,(11):50-52
●诗坛巨匠臧克家以诗歌著称于世,他的气质如诗,性格如诗,他的热情、朴素与豁达,率真、刚直与耿介,都属于诗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5,(12)
<正>台湾诗坛,六十多年来,始终是泛现代诗派掌控,从来没有独立的新诗评论空间。虽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也有过几次新诗争辩,仅止于诗歌语言形式争吵,无关乎新诗主题宏旨,距离诗学论战的水平相当遥远。70年代之初,出现第一次也是台湾诗坛唯一的新诗论战。关杰明、唐文标发难,严厉批判台湾现代诗,造作形式,脱离现实。交战双方阵容壮大,缠斗经年。这次新诗论战,揭破台湾  相似文献   

19.
《晓娜诗选》日前由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浙江乃至中国诗坛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相似文献   

20.
<正>郭祥正,安徽当涂人,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卒于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字功甫(又作功父),号醉吟先生,又号漳南浪士。他毕生热爱诗歌、热爱家乡,在北宋诗坛纵横驰骋,享有盛名。今年是他诞生980年,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纪念这位曾经光耀诗坛的古代诗人。一、家世显赫从王安石为郭祥正父亲所作的墓志铭中获知,郭祥正乃唐代著名将领郭子仪的后人。大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