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中雏群发和流行性大肠杆菌病少见。1982年我校饲养三批雏鸡共2730只,50~60日龄时发病300多只,死亡161只。后经细菌学诊断,确诊为雏鸡大肠杆菌病。 (一)临床症状 初期发病者少,每天仅1~2只死亡,几日后发病猛增,每日死亡20只。病程缓慢,起初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以后较重,精神萎顿、闭目呆立,食欲废绝,羽毛蓬乱,两翅下垂,冠色紫并逐渐变淡,排稀粪,有的嗉囊内充满较硬的食物或气体。病鸡消瘦。 (二)剖检变化 尸体极度消瘦。先后解剖病雏、死雏31只,胆囊肿大5~6倍,充满哈绿色胆汁;肝脏瘀血呈暗红色,稍肿大,质脆,并有散在的坏死灶;肾脏稍肿大,有灰白色颗粒状病变。心、肺未见显著变化。有有肠内充满气体,粘膜充血。肌胃角质层不易剥离。 (二)诊断经过 1.细菌学检查:将4只濒期扑杀的病雏,无菌取其肝脏,直接涂于琼脂平板上作分离培养,均获得生  相似文献   

2.
我市孙庄一社员饲养庄河鸡6只,生长至8月龄时相继发病死亡。主要症状是:开始食欲减退,逐渐瘦弱,羽毛蓬乱,鸡冠苍白;后期双目失明,食欲废绝而死亡;病期2~3月。剖检:尸体消瘦,鸡冠贫血;内脏最突出的变化为肝脏肿大,硬度增加呈肌  相似文献   

3.
(一)发病情况 多年来,我市某动物园人工饲养繁殖的3月龄以内的白枕鹤雏鹤,发生一种以肝脏表面满布灰白色粟粒样坏死灶、胆囊肿大为特征的传染病,其他水禽中亦曾发生过类似的疾病,而同群成年鹤未见感染和发病,据了解我国南方有些动物园,亦有此病发生,死亡率很高。 (二)临床症状 病鹤精神不振,羽毛蓬松,不愿活动,两翅下垂,不食,粪便稀薄,往往在1~2天内不及时治疗即死亡。  相似文献   

4.
将80只19日龄麻花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分别以0、50、100、200 mg/L阿奇霉素水溶液供试验鸡连续自由饮用14 d,观察其亚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低剂量组(50 mg/L)鸡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显著强于其他组(P<0.05);高剂量组(200 mg/L)鸡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肝脏器系数与对照组(0 mg/L)和低剂量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肝肿大变黄,质脆,出现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肝细胞排列无序、胞浆空泡化、弥漫性脂肪变性。表明,低剂量阿奇霉素能促进鸡生长,大于100 mg/L则对肝、胆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1988年4~5月,皖河农场养禽场的雏鸭群爆发了一种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以神经症状为临床特征,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剖检特征的雏鸭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及病理及病原学检验,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庄河市青堆镇王某饲养本地雏鹅10 0 0只,饲养至2 2日龄时开始发病,每日死亡30~4 0只,1周内死亡2 6 0余只。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沉郁,缩颈离群,食欲废绝,鼻液增多,严重下痢,排黄白色混有气泡的稀便。个别病鹅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或后仰,全身抽搐或瘫痪,病程2~3d。剖检变化 全身肌肉暗红,胸腔和腹腔积有淡黄色液体;肺发生肝变;肝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肾肿大;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小肠内形成典型的香肠状凝固物。病原学检查病料采取与处理 无菌采取病、死雏鹅的肝、脾、肾等脏器,加生理盐水制成10 0 g/L的悬浮液,…  相似文献   

7.
疑似鸡肝炎-巨脾综合征的诊治臧荣鑫侯顺利(兰州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730020)1994年12月下旬,兰州市某养鸡场突然发生了一种以肝脏变性、坏死,脾脏极度肿大,腹腔积满黑红色液体为特征性病变的疫病。死亡率高,损失严重。笔者通过实验室诊断,排除了...  相似文献   

8.
1985年四川省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后,对种鸭进行疫苗免疫,对雏鸭用免疫血清及免疫卵黄防治,使该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1991年7月某大型肉鸭孵化及饲养场1万余只3~18日龄雏鸭发生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死亡率达73%。病初精神不振,减食甚至不吃,两翅下垂,排灰白稀粪,随着病程发展,部分病鸭昏睡而死,部分死前侧身倒卧,两脚呈划游状态。死后头向背卷曲,两脚后伸呈角弓反张状。剖检见皮下、胸肌、腿肌、心内外膜、肾脏广泛出血,肝脏肿大呈点状或条状出血;部分病例肝脏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点。经病原分离鉴定及本动物回归试验,确诊为Ⅰ型雏鸭肝炎病毒和得克萨斯沙门氏菌混合感染,使用鸭肝炎疫苗免疫鸭后制备的卵黄液及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同时对污染场的雏鸭进行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发病情况与症状 某养鸡专业户共购养雏鸡450只,3日龄,突有4只发生腿软、站立不起,2天后死亡。到8~10日龄时发病达到高峰,陆续出现同样症状的小鸡达120余只。当地兽医按缺钙症,施补过维生素D_2及钙、磷等矿物质,均无效果。前后共死亡132只,占总鸡数的29.3%。 患鸡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运动共济失调,病初肢体软弱无力,行走不稳,摇摆不定,最后大部分患雏都呈侧卧式瘫痪。患雏病初均有一定的食、饮欲,但由于运动共济失调、不能行走(瘫痪)),最终因饥饿、衰竭或被其它鸡只践踏而  相似文献   

10.
人工感染黄曲霉毒素雏鸭的病理学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7日龄樱桃谷鸭饲喂含黄曲霉毒素AFB1的饲料,分别于采食AFB1后第12、24、48、 72、96、120、144、168、192 h各剖杀2只雏鸭,观察病理变化并采取组织病料,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超薄切片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眼观病变为气囊有黄色纤维性物质渗出,肝、肾肿大,质地变脆。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胆管增生,肝细胞空泡变性及后期极度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和散在凝固性坏死;脾红髓淤血,脾窦扩张;大脑膜水肿扩张,脑实质毛细血管扩张;心肌纤维、十二指肠腺上皮细胞、胰腺细胞颗粒变性。超微结构变化为肝细胞中空泡大量聚集导致细胞核变形,肾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变形,大脑神经细胞髓鞘溶解及胰腺细胞酶原颗粒减少。表明,AFB1 对雏鸭心、肝、脾、肺、肾、脑、十二指肠、胰腺等均有明显病理损害,以肝的病变最为严重和典型。  相似文献   

11.
邗江县霍桥乡某饲养户的两对麝鼠突然死亡1只,次日早晨送我院检验。 病理解剖变化 麝鼠尸僵完全,全身皮下出血。心冠脂肪点状出血。肺郁血,水肿、部分肺叶出血。肝脏肿大、郁血,并有散在的针尖状坏死灶。脾略肿呈蓝紫色、肾脏亦肿,轻度郁血。胃内充满尚未消化的内容物,胃粘膜部分脱落,胰腺肿大有空泡及点状出血。小肠粘膜弥漫性出血,盲肠及部分结肠浆膜呈斑状出血,以盲肠尖出血严重。  相似文献   

12.
(一)病例描述 1.乳牛多发性浆细胞瘤:1982年2月,某牧场447号荷兰母牛(11岁)左后肢跗关节外侧及左腰角擦伤,感染化脓,以后右膝关节上外侧出现局部肿胀,逐渐增大。患畜食欲下降,结膜苍白及轻度黄染,至10月底右下肢远端水肿,并逐渐向近端蔓延。随后水肿扩展至左后肢,患畜卧地不起,被迫淘汰。 剖检见尸体高度消瘦,可视粘膜黄染,两后肢皮下淡黄胶样浸润。右膝上肿胀处,肌肉化脓坏死及广泛出血,左腿肌肉亦见坏死及出血。腹腔内骨盆入口及直肠周围有胡桃至拳头大淋巴结11个。肿大淋巴结淡红灰白色,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度柔软致密。切面结构不显,均匀灰白鱼肉样,个别淋巴结见针头至菜籽大暗红斑点。脾体积轻度肿大,切面实质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西郊青光某个体养鸡户有400余只京白蛋鸡,210日龄,每天约有50%的鸡产蛋,因半月来逐见死鸡每天10余只,就诊于我所外检室,经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微生物学诊断,确诊为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大肠杆菌病。剖检变化 喉头有粘稠无色分泌物,窦内无明显异样,肺脏充血,胸气囊见黄色干酪样渗出物;肝脏肿大不明显,胆囊异常肿胀充盈,长、宽约5×3cm,胆囊内膜无出血。整个肠管表面呈现高度出血性斑点,尤以盲肠出血为甚,内容物红色干  相似文献   

14.
我院实验农场一岁乳牛一头,于1975年元月初发病。据饲养员说,乳牛近月来,食欲减退,日渐消瘦,发现左侧下颌骨肿大。 检查所见:患牛消瘦,肋骨外露,左侧下颌有明显的肿大,触摸起来坚硬,无热稍有痛感。在下颌一结脓痂的伤口,剥掉脓痂,现患部组织有黄色小颗粒状的脓块,嘴里有粘液带泡沫的口水流出,舌有肿大现象,不灵活,变硬,采食有困难。  相似文献   

15.
1982年夏,天气炎热,阴雨连绵,加之饲养管理不善,圈舍卫生差,造成鸡球虫病爆发。作者在佃庄乡搞防疫技术承包,共有雏鸡5982只,发生鸡球虫病1856只,发病率31%。 症状 雏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头缩翅垂,食欲减退,饮欲增加,排带血稀粪。末期食欲废绝,抽搐痉挛或昏迷而死。剖检发现盲肠肿大出血,肠内容物大部分为血凝块或混有血液的干酪样坏死物。 治疗 用克泻痢宁片(上海第十一制药厂出品,含量0.25克)每次一月龄鸡6只服一片,二月龄鸡5只服一片,三月龄鸡4只服一片。研末加入饲料喂给,日服3次,连用3天。共治疗患雏1078只,治愈1057只,治愈率达98%。  相似文献   

16.
鸡尿素中毒     
自1985年以来,本地区有27个养鸡户的鸡因喂含有尿素的鱼粉而发病。轻者引起口腔卡他性炎、嗉囊炎,胃肠炎;重者造成肾,输尿管结石、痛风等。经化验,系生产鱼粉的厂家为提高鱼粉的含氮量给其中掺入尿素(一般掺入量为4~8%,最高达13%)。据调查,当地鸡喂鱼粉量占饲料的5~7%。病鸡仅见于曾在25~30日龄饲喂过进口秘鲁鱼粉的中雏。 (一)症状和病理变化 33~45日龄鸡主要表现胃肠炎。初期,食欲减退,口腔内有粘液,呈软嗉囊或气体嗉囊,排灰白色或棕色软便。以后精神萎顿,运动迟缓,鸡冠苍白,羽毛蓬乱,嗉囊空虚,排白色稀便,消瘦死亡。剖检见胃肠壁肿胀、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江苏省某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料中,利用SPF鸡胚尿囊腔接种的方法分离出1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命名为CK/CH/JS/TZHY48。经RT-PCR检测,该株IBV的S1基因全长1 638 bp。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属于基因Ⅵ型,与常规疫苗株H120和H52的同源性较远。分离株对鸡胚有明显的致矮小化作用;对新城疫病毒有显著的干扰作用。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7日龄SPF鸡的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40%,发病鸡出现气管啰音,甩头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病死鸡的剖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肾苍白肿大,花斑肾,有大量明显的白色尿酸盐沉积,气管环出血。本研究可为IBV的遗传进化、致病机制以及免疫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眼观病变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对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雏鸭的各器官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H5N1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及禽流感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雏鸭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后,除机体出现临床症状外,主要呈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理剖检发现胰腺、肝、脾肿大,并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全身各器官组织呈现出血、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经分析,多器官发生明显的细胞变性、坏死很可能是H5NI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某县鸡场,1986年3月,购回10日龄罗斯父母代雏鸡2000多只,于4月初大批发病死亡(6周龄),虽经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至5月初仅存200余只。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雏临床症状,法氏囊显示的特征性病理组织学变化,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琼扩试验阳性,确诊该鸡场爆发的病为IBD。在此期间,作者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病理形态学观察。 (一)病理剖检 剖检死亡鸡只,见皮下肌肉萎缩、变淡,特别是胸部、腿部肌肉。肝、脾散在有出血点,肝表面散在有灰白色坏死点。肾稍肿大,色淡。法氏囊明显肿胀,色灰黄囊壁水肿,增厚,有的囊内见淡黄色粘液状内容物;有的法氏囊则萎缩变小呈淡黄色,  相似文献   

20.
一只约8岁的雄性白头叶猴,发病前体质消瘦,营养不良,曾有过以腹泻和消化不良为特征的病史,并患有右后肢跛行。1987年2月1日突然发病,表现为精神不振,萎顿、怕冷,躲在保温室内不出来活动。经查:呼吸微弱,四肢无温、乏力,反射性极差,呈昏迷状态,体温在35℃以下。触诊肝区有馒头样大小的肝肿硬块,有坚实感。初诊肝硬变。经用抗生素,多种维生素以及TDP治疗机进行辐射治疗和抢救无效而死亡。剖检及组织学变化 体质消瘦,营养不良,脏器中肝病变明显、肿大,质地硬而碎,较正常肝脏约大2~3倍,脾脏肿且有坏死灶,肺有卡他性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