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晓丽 《中国公证》2007,(12):21-23
《孙子兵法·谋攻篇》里说:“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公证机构的战略谋划亦是如此。无论是宏观PEST环境分析,还是中观行业环境的五力模型分析,均属于公证机构外部环境的“知彼”范畴。正确的战略选择还将取决于对公证机构内在条件的分析和把握,做到“知己”,也就是古希腊神庙中的警示名言“认识你自己”。只有同时做到知己又知彼.恰当的战略制定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沈峰 《青海检察》2003,(1):63-63
夜读《左传·襄公十五年》,一则不贪财宝的故事,颇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贪为宝     
陈敏光 《法庭内外》2014,(12):37-37
不贪为宝,这个故事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虽年代久远,但其所包含的廉政思想于今人而言,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先来说说这个故事。春秋时期,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喜不自禁,但宋国治安极差,群贼四起,此人生性胆怯,寻思:"生逢乱世,得宝者未必能守得住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邻里的贼寇四处打探我,我若留着此玉,恐有性命之忧。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病梅馆记》有:“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之句。这里的“蠢蠢”一词,课本未加注解。有关参考资料把它作“愚蠢”讲,这是不妥当的。《说文解字》:“蠢,虫动也。”蠢蠢,从构词上来看是重叠式,其含义是蠢动貌(即“虫子爬动的样子”)。《庄子·天地篇》有“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毒。《辞源》对这个“蠢动”作了注释:“用其自动,故动而不谢。”意思是说,民的动作出于自然本性。南  相似文献   

5.
休戚与共(33页4行) 语出《国语·用语下》:“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亡襄公)曰:(‘……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意思是:“晋国孙谈之子名周,到周,做单襄公的臣子。…  相似文献   

6.
佚名 《政府法制》2012,(14):36-36
木铎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尚书·夏书》称:“每岁孟春,道人以木铎循于路。”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曾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道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可以讲,这是我国新闻事业最原始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中“郁郁青青”句的“青青”,中学语文课本上没有注,许多选本将“青青”训为“(兰芷)颜色青翠”(参见十三所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依此注释,“青青”应读成qīng qīng。按“青”本有异读别解:一读qīng,训“颜色”,这无须赘述;一读jīng,与“菁”同。我认为“青青”在文中应读jīng jīng,同“菁菁”。《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朱熹说,青,“子丁反”,“青青,坚刚茂盛之貌”(《诗集传》);又  相似文献   

8.
福音乎?陷井乎? 1993年5、6月期间,《故事大观》、《中学生文摘》、《爱情·婚姻·家庭》、《妇女生活》,《青年月报》等几家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同时刊登出这样一则颇有诱惑力的广告: “友好牌”人体增长片——解开矮人之秘该广告声称“有效率达89.7%”、“服用一个疗程(60天)定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善待其宝     
近偶读《左传·襄公十五年》中子罕拒礼的故事,感触颇深。文曰: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二年《人民司法》第七期《依法办案提高公开审判质量》一文在分析公开审判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时,指出有一种情况是混淆这种罪与那种罪的界限,“如把……防卫过当定成故意伤害罪”。“防卫过当”在这里成了一个独立的罪名。 “防卫过当”是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呢?刑法第十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徐无鬼》:“法律之士广治”。①《管子·七臣七主》也谈到了“法律”:“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②这就是说,法律政令是官员民众必须遵守的准绳。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无不用到“法律”一词,这里就略去不说了。古代官吏在办案断案时,很强调要按法律办事,也就是要以法律为准绳。《晋书》卷三十《刑法志》载:时刘颂为三公尚书,他上疏说,一个人是否有罪,都应当以“法律”为准。如果法律上没有规定,就要按照附属于法律的“名例”(也就是司法实践中曾有过的事例)来判断。如果法律、名例都没有明文规定,就…  相似文献   

12.
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在《史记·赵世家》故事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大悲剧。剧作家通过对史料中人物和重要情节的巧妙改写,使得故事的矛盾更加尖锐,主题也更加鲜明,使得中国仁义至上的优良传统道德得到了体现和颂扬,大团圆的故事结局也反映了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3.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硕鼠》“爰得我直”一句,编者把“直”注为:“这里指处所”。1981年第一期《中学语文》(武汉师院中文系编)李瑶章同志的文章把“直”解作“值”,当“代价”讲。究竟那一种讲法比较符合《硕鼠》一诗的原意呢?我认为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李文的根据是:“直”,《古汉语常用字典》释作“价值”。《史记·张汤传》:“汤死,  相似文献   

14.
这里有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它说不上是对古代传说的一种效仿,也不可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凄美故事,只是让人们听后在感到遗憾之余,更多的关注是“梁山伯”为何成为了被告。  相似文献   

15.
周文峰 《检察风云》2003,(20):32-33
尽管第一部像样的动画的诞生(1909年,美国漫画家温瑟·麦凯用一万张图片讲述了一段动画故事)距今不到100年,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的历史(1964年,贝尔实验室的肯·劳尔顿开始研究制作动画的计算机技术)也不到40年,但动画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原本被看做只能哄哄小孩的动画片如今已是蔚为大观,从《狮子王》、《人猿泰山》、《风中奇缘》、《花木兰》、《怪物史瑞克》到最新的《千与千寻》、《海底总动员》等,许多动画大片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动画片近年来的风靡还让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在奥斯卡奖中专门增设了“最佳动画电影奖”。动画的风靡不仅…  相似文献   

16.
曾斌 《行政法制》2006,(1):31-32
《法学家茶座》杂志雅俗内赏,参与者日众,令人喜悦。相比板起面孔的说教,其无疑确实另辟了一条让人喜闻乐见的蹊径。笔者不揣冒昧,针对《法学家茶座》第七辑上的《中国正在进步》一文(以下简称“中”文)中的两个问题提出一点浅见。“中”文依“由于火车晚点七名旅客获补偿机票”的消息报道,得出了“中国正在进步”的结论。该文还从该案及与之相似的案例中看到这反映了“中国公民不断增长着的权利意识和权利诉求”,并进而认为“滥诉”一说不成立。“中”文的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有一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7.
站在天平的两端 司法腐败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远琼 《中外法学》2007,(5):564-586
<正>好树结好果,坏树结坏果。——《马太福音第七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一、问题的提出及界定关于司法腐败,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中国律师和美国律师合办一案件在美国诉讼,开庭前中国律师对美国律师说,咱们怎么还不给法官送礼,再不送该输官司了。美国律师  相似文献   

18.
论法律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一词在中国出现得很早。如《孝经·纬》上便有所谓“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孝,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这里的“社”是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旧唐书·玄宗上》中记载有:“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二程全书》中也载有“乡民为社会”。所谓“社会”意为村民集会。中国古时的“社”,也指可供志同道合者集会之场所,如“文社”、“诗社”等;有时还指一种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会”为“聚集”之意。因此,两词联用,就表示在一定地方,于民间举行的演艺集会、祭神的庆祝活动;或者指许多人为了…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一股“明史热”在大众间悄然兴起,从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受到追捧到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引起收视热潮,2006年甚至被媒体戏称为“明”年。在这股热潮中有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人物传记作品——《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相似文献   

20.
完元 《政府法制》2014,(32):34-34
在《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上记载:“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意思是陶潜送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告诉他:“以你每日的开销费用.你是难以自己供给自己,现在派一个仆人帮你砍柴汲水。”又《晋书·卷四十一·刘窟传》上有:“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这里的“薪水”都是指砍柴和汲水.就是烧火煮饭之意,也可以称为“柴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