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凉山,高山延绵不断.这里居住着占总人口40%以上的彝族同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千百年的生存风俗让他们大多数"隐居"大山深处,依靠最古老的农业技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勉强维持生计.这里贫困面积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在全国都属少见,脱贫攻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正>韩学兵,是一师十三团五连的一名职工党员,今年37岁。这几年,他依靠农机闯出一片致富的小天地,成为连队上有名的致富带头人。韩学兵1993年入疆,当时的家当就是从四川老家带来的几条被褥。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韩学兵决心依靠科技闯出一条致富新路。经过  相似文献   

3.
正1992年,余耀华由河南平玉县迁来十二师二二二团良种连。刚到良种连时,领导安排他跟随班组承包,各种生产资料由连队统一垫支,产品上交单位统一处理,每月预发生活费。年终决算下来,扣除各种垫支和生活费用外,所剩无几,仅能维持家庭日常生活。1994年夏收以后,团连领导放开了手脚,允许他们单独承包,政策相对优惠,一时拿不出成本费用的,暂时仍由连队垫支,决算时全部扣除,但生活费用必须自理。余耀华觉得是  相似文献   

4.
在农七师一二六团,只要提起黄强强的名字,就是那个出售又红又大的鲜枣种植户,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今年38岁的黄强强,是一二六团园林站的一名职工,有头脑,会经营,吃苦耐劳是他成功的经验。1999年,在果品市场十分萧条,人们都望果兴叹的时节,黄强强依靠科技,大胆引进了优新红枣100棵栽植入园内。在刚栽入的日子里,他天天在园子里浇水、松土、锄草。他的一棵棵枣树茁壮成长。他是一二六团第一个栽植枣树的承包户,3亩多地的枣园,在黄强强的精心管理下,色泽鲜红、肉质脆甜的红枣每天不出家门,就被顾客抢购一空。  相似文献   

5.
正在黔东南州剑河县磻溪镇高坝村,有不少致富带头人,借着全省脱贫攻坚"春风行动"的东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下旬,贵州发布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全省今年脱贫攻坚战役正式打响。在黔东南州剑河县磻溪镇高坝村,已有不少致富带头人,利用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彭再植便是其中一位。这个放弃城里生活返乡创业的80后村支部书记,依靠竹鼠养殖,带领一方百姓  相似文献   

6.
<正>20年前,他是马兰部队的一名普通战士;20年后,他却成为一位致富领头人。他用平凡的经历演绎了从退伍军人到致富领头人的不平凡人生。这位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的自主创业者就是优秀退伍军人杨文虎。杨文虎是二师二十四团十五连的一名职工,今年45岁。1992年退伍后,他不等不靠,来到十五连承包了45亩地。虽说是务农,但20年来,他把在部队中的良好作风带到工作生活中,发扬着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年年收入近万元。作为一名党员,杨文虎一直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政治思想上,还是日常工作中都表现突出。他服从领导安排,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  相似文献   

7.
正正安县宝山村不断深挖生态优势,释放生态潜能,依托方竹林这一资源优势,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去年,我家仅野生方竹笋就卖了6000多斤,收入1万多元。"正安县庙塘镇宝山村院坪组村民梁振雄喜笑颜开地给记者算着自家的"脱贫账":"从来没想过,后山这100多亩的野生方竹林现在变成全家的‘小金山’。"就在两年前,梁振雄家还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  相似文献   

8.
当你走进万山特区敖寨乡两河口村,时常会听到清脆悦耳的口哨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用口哨呼唤着他驯养的珍珠鸡,这充满魔力的口哨声,召唤着成百上千只珍珠鸡从这边山顶飞到另一座山腰,再飞到中年男子的身边汇聚成一片"鸡海".他就是万山特区敖寨乡两河口村石头寨村民组长--杨秀华,一个肯学肯拼敢闯的农民党员,靠远程教育带领群众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温岭市石桥头镇东花桥村,有一个小有名气的网店,老板叫金财荣,是一位一级肢体残疾的残疾人。日前,笔者在金财荣家里看到,他正用断臂敲打电脑键盘,与顾客在线交流谈生意。眼前的情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地不敢相信。他凭着惊人的毅力,硬是闯出了一条创业致富路,每月能销售折叠式自行车100多辆。金财荣,今年37岁,原本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47岁的冯秀丽,是四师六十八团土生土长的军垦子女,家里地少人多,看到周围的职工大胆创业,纷纷走上了富裕路。冯秀丽和丈夫经常思考,何不利用自家跟前的自生林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呢。她的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家人的支持。2008年,冯秀丽在自家庭院前的树林内开始散养土鸡苗,鸡苗主要依靠林带内的杂草和小虫为主搭配适量粉碎的玉米、麸皮和米糠,还原了土鸡原有的味道。随着  相似文献   

11.
正在城里工作与返乡创业,哪个更优越?哪里更能体现价值?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考。齐利沙选择了返乡创业——从种植大棚蔬菜到探索林蛙养殖,她实现了除己富之外的更大价值。大学生返乡创业如今已是热词,但在10年前,走出乡村融入城市,还是许多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盼。201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齐利沙敏锐地意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农九师一六三团工会在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为目标,以团场增效、职工增收为主线,把开展"绿色家园"活动作为改善团场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增加职工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团场  相似文献   

13.
在蒲江,像易建茜这样能在几年之内,从下岗女工自办养鸽场并且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拥有40万资产的女能人的例子是屈指可数的. 说起养鸽,易建茜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1993年,47岁的易建茜和丈夫、儿子一块从内江市物资局下岗,面对每人每月60元的生活费,她感到了生活的残酷.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她决心投身商场,但生意没做活,反而欠了一屁股的债.  相似文献   

14.
“菜子开花黄咪咪,榨油不成换大米。种了菜子收入少,种了洋芋价格低。梁王山上的庄稼人,守着青山不富裕。”这苍凉的歌,唱的是嵩明县菜子地人那“春夏秋冬四季寒,苦荞洋芋半年粮”的艰辛生活。  相似文献   

15.
大兴县北藏村乡八家村有80多亩梨树是1976年时栽的,但一直是半死不活,10多年还没挂果,过去村里人谁也不愿去承包它。1989年,农民胡振强承包了这片梨园,运用  相似文献   

16.
红河州开远市依煤而生、因煤而兴,这个火车拉来的城市让工业基因传承了600年。黑一度成为开远市的发展底色,以煤化工为主的重工产业布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开远市成为全省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重工太重、轻工太轻的产业结构,导致开远市新兴产业培育严重滞后,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这种发展格局出现了转变。开远市通过变电为汽、以质兴农等方式,摸索出了不少解锁地方经济困境、分享低碳转型发展红利的新路子,实现了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发展、从污染之城到生态新城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以“三定”为基础的林业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格局中,山区经济如何实现绿山富民的目标?宁国恩龙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恩龙”) 在短短的10年间,从一个规模只有 33亩的小苗圃,发展成为总资产近亿元,生产规模超过4000亩,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年利润150万元, 带动600余户农民增收的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寻其发展轨迹,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993年,曾任宁国市罗溪乡林业站长的李谢恩自筹资金3万元,租赁了33亩农田办起了私营苗圃,培植优质造林苗木。由于准确地把握了市场方向,加上机制灵活,很快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 这家苗圃兼并了倒闭的国有苗圃, 成立了宁国经济林苗木花卉良种场,  相似文献   

18.
彭勇 《当代贵州》2004,(6):24-25
贡献:托起致富增收新希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关键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核心在农民就业。我省目前农村人口约328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86%,农业劳动力约2104万人。全省耕地2654亩,按种植业平均每3亩需要1个劳动力计算,有近1300万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种植业转移出来。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进城务工成了农民的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我种植了30亩茶场,现在产销两旺,创收10余万元应该没有问题。"近日,岑巩县天星乡天星村党支部书记杨治尤一边加工丰收的茶叶,一边高兴地说,今年茶叶质量好,供不应求。岑巩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所产茶叶品质极佳,但一直以来,茶叶生产处于"散、弱、小"的状态,形成不了规模。近年来,该县不断创新茶叶发展思路,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当地茶叶产业资源,优化茶叶产业结构,通过推进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