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侨园》2016,(4)
正父亲虽然走几年了,但作为女儿,阿香回忆起父亲的音容笑貌和经历还是那么激动万分。大年初四,笔者在营口一个小区里见到了这位50多岁的阿香。"我父亲小时候被奶奶带着在洛阳生活。那时,奶奶是地下党员,负责送情报。她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被敌人吊在树上打,但奶奶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地下党。当时我爷爷在外地也是地下党,听说奶奶被敌人抓去就偷偷回来将我父亲带了出去。父亲那时才十几岁,爷爷带父亲去了延安……"笔者发现,阿香在回忆这些往事时脸上带着陶醉的神情。  相似文献   

2.
陈鹄  张玉菡  赵婕 《各界》2014,(11):20-23
我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出生于1896年,那时的中国国难深重,帝国主义列强肆意蚕食、瓜分中国,亡国的危险迫在眉睫在清政府和随后军阀统治下,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父亲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在学生时代就产生了救国救民的念头。1916—1919年在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求学,  相似文献   

3.
父亲有17个子女,我是第五个,由于业务关系,我和他比较接近. 兴学抗日报国 父亲1874年10月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今厦门市集美区),9岁入私塾读书,17岁离开故乡集美,赴新加坡,在祖父陈杞柏的顺安号米店学做生意,20岁返回家乡完婚,又从塾师读了几个月书.22岁再度南下新加坡在祖父的米店做事,一直到31岁那年(1905),顺安号停业,才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从最初创办的新利川黄梨厂、饼干厂、皮革厂、肥皂厂、砖窑,到后来的橡胶熟品制造厂,前后创办的工厂30多家,开设的商店百余处,垦殖橡胶园、黄梨园各万余英亩,雇用的职员工人常达数万人.父亲认为20世纪是橡胶的时代,因此在许许多多的事业中,他最关注致力最多的是橡胶园的垦殖与橡胶熟品制造业.  相似文献   

4.
云松 《各界》2011,(10):22-23
乌兰夫在全国解放后担任过很多重要的领导职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所谓的“高官”,应该说是生活很有保障了,但是有两次,他陷入真正的经济窘迫之中,节衣缩食,入不敷出,衣服上摞满补丁……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周总理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已经42年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至今仍然非常敬仰和缅怀他。值此之际,我写本文寄托对周总理的无限思念之情。解密尘封多年的历史1976年1月15日晚8时15分,一架飞机从北京东郊的通县机场秘密起飞,在广袤浩瀚的夜空中将周恩来总理的骨灰,轻轻地撒在祖国的江河和土地,实现了周总理不保留骨灰的遗愿。执行这个秘密飞行任务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  相似文献   

6.
聂广洪 《侨园》2006,(6):28-29
今年7月26日,是我的父亲聂长林百岁诞辰。我找出家中珍藏的父亲的老照片和他用过的一些物品,细细品味着,多年前的件件往事不断浮现在脑海中。1906年农历七月初二,父亲出生在辽宁抚顺县一个贫苦农家。由于交不起学费,父亲只读了5年半小学,便辍学到一家店铺当了学徒,17岁时随祖父到吉林省柳河县三源浦镇一家商铺做了店员。“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东北,父亲在共产党员刘山邨的引导下加入了抗日秘密组织“反日会”。刘山邨当时公开身份是三源浦学校教员,后来任杨靖宇将军带领的东北抗联独立师参谋长。在刘山邨的领导下,父亲以商店为掩护,…  相似文献   

7.
早就听说北京市宣武区政协有一位名叫戴洪强的常委委员立足于本职工作,热情关注我国司法制度的完善。多年来,他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给老百姓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他还在区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多份有关提案,为促进我国司法公正奔走不止。今年戴洪强被北京市人事局、司法局评为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人民满意的先进个人”称号。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们采访了这位在领导和群众中口碑甚好的律师。一见面,这位35岁的年轻律师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理得整整齐齐的寸头,目光明锐,一举手、一投  相似文献   

8.
张炜 《瞭望》1994,(39)
我看过郑板桥晚年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上面说:象我们这种能写几句诗、画几笔画的人太多了,这就算当代“名士”?实际上我们算不得“名士”,我们不过是舞文弄墨的酸臭文人罢了,因为从我们的作品里一点看不到人民的痛苦和时代的声音……他说他如果为了混生活,完全可以干点别的事情,可以种地,何必捏着一支笔杆在纸上涂来画去?世界上有多少种方法混生活,如果用笔墨混生活,可就算最寒酸、最可怜的一种了.郑板桥的觉悟令我心动.我从此明白了一个用笔人怎样才能不寒酸、不可怜.  相似文献   

9.
靳萱 《民主》2011,(1):3-6
2011年1月9日17时38分,中国民主促进会原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与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经历新中国成立的民主党派领袖,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  相似文献   

10.
张怀西 《民主》2006,(6):6-7
听到至善同志又一次报病危的消息,我的心头猛的一震,急忙赶到医院,与至善兄作最后的诀别。至善同志近期身体一直不好,几次病危,对他的走,多少有些心理准备。但这一时刻真的来了,心里还是很难一下子接受,总觉得他不会这么快就离开。至善同志是经徐伯昕同志介绍,于1963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979年起,他先后担任第六届民进中央常委,第七、八、九届中央副主席,第十、十一届中央名誉副主席。他还是全国政协第二至五届委员,第六至九届常委,第六、七届副秘书长。至善同志作为一名民主党派领导人,著名编辑家、出版家、作家,从病重到去世,得…  相似文献   

11.
<正>黄希庭(1937年—),浙江温岭人,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心理学家。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八届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及教育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组成员及教育学科组召集人。在中国开创了时间心理学、健全人格养成教育、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研究,出版了一系列高等学校心理学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相似文献   

12.
蔡荣华 《民主》2007,(8):40-41
陈礼节同志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和杭州市地方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曾长期担任民进浙江省委员会和杭州市委员会主委之职,并历任民进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会委员和第三届、  相似文献   

13.
陈英  陈威  陈伦 《民主》2006,(11):35-35
父亲,您在天堂还好吗?我们真的好想您,好想您……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三年前,您还躺在洁白的病床上,而此刻,我们却默默地伫立在您的遗像前,任由酸涩的泪水顺着脸颊不住地往下流淌,无尽的哀思一幕幕映在眼前……父亲:您出生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幼年的勤奋好学造就了您拼搏进取的天性。在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怀着经济救国的远大抱负而“一举折桂”,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面对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祖国,您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早已痛心疾首,身在异乡却归心似箭,带着满腹才学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几经辗转周折,终于在中华…  相似文献   

14.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著名政治活动家、爱国将领侯镜如溘然长逝,民革同志和黄埔校友都为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领导人和仁厚的长者而惋惜和悲痛。说到侯老平易近人,顾大体,识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我不禁回忆起当年访问他老人家的一段往事。那是在一九九○年冬天,我受《中华英才》  相似文献   

15.
“一个共产党员的灵魂 决不能沾染一个污点” 1988年8月,任山西省岢岚县委书记的郝文山被调回忻州地区行署,受命组建土地管理局。消息一传出,郝文山就被“推荐”人才的队伍包围起来了。土地局只有50个正式编制,而领导、同事、亲朋向他“举  相似文献   

16.
五月五日晨,范金印同志给我来电话,突然告知郝守本校长辞世的噩耗,我哪能相信呢!不是约好了五月六日晚在劲松职业高中一聚吗?然而这毕竟是事实!作为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创始人之一,郝守本同志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创办的北京劲松职业高中不仅仅是北京市职教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还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相似文献   

17.
平壤专电 1950年深秋,朝鲜的国土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美国军队的坦克和炮车直逼鸭绿江边。同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举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志愿军同朝鲜人民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实现了朝鲜停战,保卫了世界的和平和祖国人民的安宁。40年过去了,在废墟上建起的平壤成了秀丽的城市,遭受过战火摧残的朝鲜充满生机,战后出生的中青年和少年儿童们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中国  相似文献   

18.
徐敏 《民主》2005,(4):38-40
我父亲一生,归纳起来,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出版工作,一是统战工作。他为新文化出版工作,做了二十多年;为党的统战工作和“民进”工作,做了近三十年。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韬奋先生说:“他忠于《生活》而生活(忠于《生活》周刊、忠于生活书店)。”赵朴老说:“他忠于人民大众生活,为忠于民族的生存而拼搏,……艰难险阻、百折于回,锻炼了他的斗志和胆略,……他是卓越的新文化出版家,他是民主的鼓手,时代的木铎,……”他认  相似文献   

19.
20.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我在设在湘西的一个偏僻小镇茶洞的国立师范读书时,喜欢看课外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些抗战前出版的《生活》周刊。刊物的内容,特别是《信箱》栏里的文章,把我吸引住了。听国文老师说,编《生活》周刊的韬奋是个名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