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宪主义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控制系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运行机制,因而当代各国大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立宪主义模式。当人类社会由"警察国"迈进"法治国"之时,警察功能在国家中的地位、警察权的运行与规制等相关的警务模式改革都被纳入到立宪主义的语境下考量。充满了冲突与平衡的立宪主义模式发展过程也折射出它对我国警务模式改革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歌  张欣 《各界》2013,(3):12-14
作为实业家和实干家,张謇希望社会改良代价最小,政体平稳更替:而对于袁世凯来说,无论立宪、共和还是称帝,都更像是一个工具,强人总相信自己能拨转危局。结果是,两人都告失败。  相似文献   

3.
税收国家是西方学者针对私有制社会的特点,从财政角度对国家形态的界定。因此,税收国家理论的提出具有独特的制度背景。税收国家的标准是以国家、社会二元化为前提,以税收收入为基础,以民生福利为理念,以课税平等为原则。只要满足税收国家的形式要件,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同样能够实现税收国家。然而,目前的中国距税收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向税收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税法进行技术性的调整或改革,还要进行税收立宪。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提出西方社会经历了四波"法制化":专制国家的法制化、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法制化、民主立宪国家的法制化、社会福利国家的法制化,伴随四波"法制化",西方也经历了三大法律范式:经典自由主义和布尔乔亚的法律范式,社会福利的法律范式,奠立于言说伦理、交往沟通和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中国正处在法制化的道路上,中国的法制因其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性,不可能经历以上四波法制化和三大法律范式。  相似文献   

5.
共和政体与当代中国共和制实践的基本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制是当今世界较为普遍的制度安排,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同性质的国家对其定位是不同的;在共和的旗帜之下将民主政治作为追求的首要价值、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基础上努力创造共和制政体的中国形式,创造以国家机关和人民政协二者关系体现出来的"政治共和"与"社会共和"高度统一的新型共和制,是我国共和制实践的基本特色;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仍然要求我们坚持和创新人大制度这一中国特色的共和制,并以此达到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编者寄语     
《瞭望》1990,(17)
编毕这一期稿件,掩卷默想,有不能已于言者。 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有5000余年的历史。我们曾经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无论是哲学的思辨,科技的工巧,工程的浩大,文艺的绚丽,都足以令世人叹服。中国的落后,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然而,即便在这一二百年间,中国人也没有甘于沉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前仆后继,从不曾中止过探索和斗争。这其间,中国人争取过立宪,开创过共和,倡导过坚甲利  相似文献   

7.
当奥林匹克的五环光芒在古老的神州大地升腾的时候,一种生活在地球村的大家庭似的友爱之情在我们的内心骤然升起。从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和思想,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的承诺和责任。当五环旗与国旗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随风飘扬、奥运会篮球馆走来五洲宾朋、自己刚上大学的孩子担当奥运志愿者的时候,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中向前发展的社会。改革,是在既定的社会形态下和社会制度内由居统治地位的阶级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的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调整、革除社会弊端,推动社会进步。1 从1950年南斯拉夫的改革开始,至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各个国家因情况不同,改革起步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各国最终都加入到改革的行列中。那么是什么原促使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方向也大同小异呢?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会看到,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按照同一个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财税理论研究一直停留在"官方财政学"的框架下,这让与社会民众息息相关的财政税收忽视了社会民众的声音。中国当下的财税体制问题困难重重,其根本改变需要各个学科的融通,更需要认识到财税体制转型是整个社会大转型的一部分,需要从大转型的高度来高屋建瓴地积极应对。财税问题直涉国家权力的来源与政治权力的配属,现代财税体制是立宪主义价值取向、包含宪政精神的体制,而晚清的财税变革与英伦的立宪历程为当下中国的大转型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清样。政府应在立宪主义的视野下以财税转型做为切口,推进法治社会的优良治理。  相似文献   

10.
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社会生活到个人生活,变化之快已非“日新月异”所能形容,以至于任何一个未来学家都难以轻言未来一个世纪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不过,从人类社会生活当前的发展轨迹,从我们正在致力进行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从一些可以预测的领域,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到未来社会生活变化的前景。人们在关注: 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中国,在新的世纪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未来的变化,是无法准确预知的,何况这个世界的变化太快。然而,从人类社会生活当前的发展轨迹,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事物的发展前…  相似文献   

11.
陈翔 《理论导刊》2020,(5):71-75
以伦理共和的视角探析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意在强调多样性文化的共生共荣,以文化共和为指向,表征对世界的一种新态度。树立伦理共和自信,构建伦理共和模式,形成伦理共和的中国特色,必将有助于我们在国内国际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将统一战线嵌入到国家治理之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肩负着更好地完善"大统战"格局的重任,是走向战略大局的共和,也是走向伦理的共和,更是走向文明的共和。  相似文献   

12.
改革,一場推进现代化的改革,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波瀾壮阔地展开。旧体制瓦解了,新体制还沒有完善;旧的生活方式过时了,新的生活方式还沒有形成。处于这样一个社会“阵痛”的时期,人们既欣喜,又惶惑;既充滿着希望,又有不可言状的失望;既有得到实惠的欢乐,又有失去什么的痛苦。这种普遍存在的不安情绪,是新文明诞生的先兆:一种新的社会覌、伦理覌、价值覌,就要从舟腹脫胎而出了。思想敏锐的青年人,以各种方式表达了新文明的要求。走在改革的前列,做覌念现代化的先驱,这是历史賦予当代青年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明确地认识到,没有民主便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三个方面。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不仅与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方式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而且与一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或精神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们确认,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时下,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被提上了我国改革事业的议事日程。人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学科研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向和前景。在这样一个热烈的氛围中,本文试图从主体性的角度来分析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过程,把主体放在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关系上探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完善市场经济秩序 提高市场经济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理论视野》2003,(6):20-21
中共十四大以前,中国的改革也是朝着建立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的,但并未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十四大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比较被动到主动、从分头探索到系统化的研究、设计,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变化、制度变革的过程。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任务。这个含义就是,经过20多年改革,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一  相似文献   

15.
晚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开启了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在这场变革中,诸多措施为中国现代国家的转型奠定了基础,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国族的转型、构建和整合,如满汉关系的调整、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大众传媒的采用,清末立宪等等。这些措施在主观和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国家转型和国族构建。分析晚清政权转型中的国族构建措施及其效应,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向自觉的历史转型,对于当前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有重要的借鉴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异军突起:当代青年生活变迁特征经济改革和开放是80年代的人心所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大趋势:同样,我们认为80年代初以中国青年为主体掀起的生活方式变革,犹如狂飙突进,推动了中国社会古老的车轮,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第二大趋势。青年以其生理上的骚动、心理上的敏感、思维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治理的管制和一元不同的是,现代治理要求政府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防止政府规模的膨胀,要求行政组织减少层级,缩短指挥链条,给员工们更大的自主空间。与民众关系最密切的地方政府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根基,也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用现代管理模式,推进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改革,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只有地方政府加快自身的改革,做到职能上的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只有进行制度创新,让社会组织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成长土壤,让其在地方治理上有更大的平台;只有各级行政组织变控制为服务,变管制为协调,变命令为沟通,才能使中国地方的社会管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宋杨 《学理论》2013,(30):33-35
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作为美国1787年立宪实践中政治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石,是一种难得的制度安排,是政治思想史中宝贵的财富,对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一个理论的把握建立在对理论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于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而言,复合共和制与反联邦党人共和观之间的区别,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的基本原则,及其指导下政治制度设计遵循的原则都是需要清晰和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中,提出了改革国家机关的理论。特别是在他生前的最后二、三年里,为改善国家机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政权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在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今天,重温列宁关于改革国家机关的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如何从国家政治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权力,防止和克眼新的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无产阶级事业成败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 《理论探讨》2001,(3):33-34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必然进一步拉动政治体制的改革 ,而人事制度的改革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它将在更深的层次上直接或间接地触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 ,也倍加引人关注。人事制度问题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测量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相关联 ,是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 ,同时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些思考。  一、人事制度与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而人是社会的人 ,是进行着各种社会活动的人。人的活动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基础。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