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义双  王奎清 《探索》2004,3(6):15-17
“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和“五个统筹”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理论,它们都为实现我国现代化这一总的战略目标服务。因此,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三个有利于”是“三个代表”和“五个统筹”的原则和目标,“三个代表”是“三个有利于”和“五个统筹”的前提和保障,“五个统筹”是“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的落实和体现。同时,这三者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的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深化“三个代表”思想,实现“三个代表”的“三进”。“两课”教师在实现“三个代表”的“三进”工作中负有神圣的使命和光荣的职责。“两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踏实苦干的工作精神,推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切实推动“三个代表”思想的“三进”。  相似文献   

3.
早在远古西周末年,我们的先人就提出了“和”与“同”的思想,认为“同”的事物存在着“异”,“异”的事物也存在着“同”。春秋晚期,孔子把“和”、“同”的思想应用到待人处事和朝政管理,明确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进而在对待法治与德教的关系上提出了“宽猛相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依托“四大成就”,中国社会总体实现了四次“伟大飞跃”。“四大成就”和四次“伟大飞跃”,以雄辩的事实昭示和证明中国共产党之“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四大成就”蕴含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硕果,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四次“伟大飞跃”既是对“能”和“好”都归因于“行”的内在逻辑的证明,也是对没有“能”就没有“好”,也就无从彰显“行”的宣誓。四次“伟大飞跃”凸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揭示了“能”“好”“行”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黄广宇 《探索》2005,3(3):4-7
“三个代表”文字简练,内涵丰富。从非核心词看,“必须”表达了应然性和自主意识的思想内涵,“始终”表达了一贯性和追求理想境界的思想内涵,“代表”表达了实践性和主体性的思想内涵,“中国”表达了务实性的思想内涵,“先进”表达了规律性、引领性、超前性和世界性的思想内涵,“发展”、“前进”表达了动态性和与时俱进性的思想内涵,“要求”表达了系统性的思想内涵,“最广大”表达了广泛性的思想内涵,“根本”表达了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统一的辨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气”的观念和“理”的观念,虽然起源于先秦时代,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还没有发现有以“理”与“气”对举的例证。先秦时代的哲学,虽然提出道这个范畴和“道”与“天地”的关系的问题,但却还没有“理”“气”关系的问题。宋明时代的“理”与先秦时代的“道”,有相通和相承的关系,但它们终究是  相似文献   

7.
近来,洛阳市选择四家班子战斗力弱、经济效益差的企事业单位,从选好“一把手”入手,根据不同情况,开展“一把手”的“公开竞聘”和“民主选举”工作,积极探索让“能人”站出来,把“强人”选出来的方法和途径,在干部职工中和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公开竞聘”和“民主选举”,不同于一般的“公开选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具体实践中,洛阳市通过精心组织,严格程序,优化工作模式,扩大民主监督,体现了“民主”和“竞争”,实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
滨州市委党校为提升党校培训实效性,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先行先试、延伸基层、双向问效、考用挂钩等措施,实施跟踪问效,取得一系列成效。跟踪问效对干部教育培训带来四点启示:在“三理”内涵上挖掘“根”和“源”,在“合一”问效时突出“精”和“准”,在“致用”问效时找准“绩”和“效”,在“反向”问效中贯穿“改”和“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在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道德建设)时强调“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同时又强调“坚决制止”和“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道德行为。在这里,“建设”是“立”,“坚决制止”和“反对”是对不利于“建设”的各种障碍的破除,因而是“破”。“立”是本旨,“破”是为了“立”。“重在建设”的方针实际上就是要求以“立”为本,破立结合。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一方面要着眼于“立”,即着眼于建立、健全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又要“破”,即破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障碍,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道德,反对新形势下滋生蔓延的各种不道德行为。破和立是社会主义道德建  相似文献   

10.
自“新文化运动”引入“德先生”和“赛先生”以来,二者在中国的命运即开始出现分野。“赛先生”虽然也经历了“科玄论战”的争议和反弹,但是国人大体接受和认同了“赛先生”,并给予了极高的尊崇。时至今日,“科学”几乎等同于正确,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更是妇孺皆知。反观“德先生”的处境,就不是那么顺利了。关于“德先生”能否适用于中国的问题,不仅在学界争议频仍,甚至也在政界疑虑重重,争议的焦点和疑虑的根源则大多归于“国情”特殊,如“中西文化差异”,“民众知识水平低、辨别能力差、政治不成熟”,“若民主、必乱国”等…  相似文献   

11.
第一,要处理好“三进”之间的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者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进教材”、“进课堂”是“进头脑”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进头脑”又是“进教材”、“进课堂”的必然结果和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高校思政课的重要部署中,我们党始终把历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课程有“联共(布)党史”“世界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中国革命运动史”和“党的建设”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课程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课程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人民”话语的构建和传播具有特殊意义,“人民”既意涵特定范畴,又团结和聚拢民心。作为党和人民密切交流的桥梁,“人民”话语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人民服务”中对“人民”的辨认和区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共同富裕”和“最广大人民”中的总体化“人民”,科学发展要求下“以人为本”对“人民”新阶层的囊括,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中“人民”的双重意义,人民话语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突出问题。在新时代,对人民话语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有利于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基本方针,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从“主”“仆”关系的异化与颠倒,“官”“民”秩序的确立与强化,“父”“子”关系的嬗变与“迷乱”,“主”“仆”关系的复归与重建和“伦理辈分”的错位与反正等五个不同的层面,系统地阐明了对干部和人民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厘清了官民关系的历史变迁,弄清了“父母官”、“勤务员”、“衣食父母”、“人民公仆”和“社会主人”等提法的历史由来,指出了继续以“父母官”自居的荒诞与谬误,从而对以“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出了政治学的科学解读。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虞崇胜 《唯实》2004,4(1):32-35
中华政治文明的精核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 ,把握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 ,就是把握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要承认差异 (不同 ) ,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也就是说 ,“和”是目的 ;但“和”的前提是“不同” ,是多样性的存在 ;没有“不同” ,没有多样性 ,就无所谓“和”。“和而不同”堪称人类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刘树伟 《世纪桥》2007,(1):77-78
按构词法分析,“伦理”一词是联合式合成词。“伦”、“理”皆“道”,“伦”、“理”相通:“伦”是做人之本,“理”是处事之基。“伦理”是关于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事的准则、方法和依据的“道理”。“伦理”所要求的是待人处事的方式要得当,处理问题应合乎准则,言行应合乎规范。如此解则伦理学就是关于“伦”、“理”的道理的学问,是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道理的学问。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哲学视野中的“创新”,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原理。“创新”的内涵和哲学中所讲的“矛盾”、“和谐”、“否定”及“实践”密切相关;“创新”的基本类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认识观;“创新”的方法具有和唯物辩证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100多年前,西方资本主主依仗“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洋人”与“洋货”便源源不断地顺“洋”而业。整整一个时代,舶来的人和物都被冠以“洋”字,“洋枪”、“洋炮”、“洋油”、“洋火”,不胜枚举。干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两个文明”是“三个代表”的理论铺垫,“三个建设”是“三个代表”的理论雏形,“三个代表”则是“两个文明”和“三个建设”的完善和成熟表述。从“两个文明”到“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承前启后、补充完善、发展创新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20.
在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成功进行了“三讲”集中教育的基础上,中央又决定在全国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三讲”教育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我认为,“三讲”和“三个代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个代表”教育,是“三讲”教育的延伸,是“三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