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经济乏力、村落空心化、乡土文化衰退等问题,只有解决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城镇化、农民增收与继承传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等矛盾,通过以政府为主导,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农业为基础,积极发展传统村落特色产业;以农民为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乡村人才吸引力;以文化为抓手,加强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民生供给为保障,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真正实现有产业支撑、有文化传承、有传统风貌、有基础配套的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村落及其文化内容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与活态技艺,对其予以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民族传统村落的法律保护存在着缺乏国家专项立法、重要文化因素存在法律空白、现有制度可操作性不强、针对村落主体基本权利关照缺失等问题,当务之急,是通过采取构建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法、建立原住民基本权利保障条例、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以及建立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方能实现民族传统村落及其文化内容的全面性、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统中国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城镇化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式。而传统村落保护,对于青岛市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统村落保护入手,对青岛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的优劣势作出分析,并提出了多项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有别于传统的以房地产推动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的自然形态和典型建筑是空间的见证物,附着在建筑物上的非物质文化是当时居民们生活形态、精神气质、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这些文明因素既是中国传统人文智慧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治疗"精神断层"的城市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对于促进城市多元文明共存,提升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当下传统村落与城市和谐共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共同体",正是珠海传统村落本身之于城市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传统村落"活化"保护的路径探究要区别对待,充分运用各种保护方法使传统村落与"城市共同体"共生共同发展,把我们的城市打造成为充满魅力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天水传统村落是研究天水村落历史的重要基础资源,当前,对天水市传统村落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模式,对天水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作为南岭民族走廊重要组成部分的潇水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族群迁徙的必经之地,也是湘南多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区。这一流域星罗棋布的传统村落一般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与宗族关系构成的聚落单位,呈现带状、网状或簇状布局形式,体现舒适宜居的建构追求。在文化特质上,体现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伦理秩序的儒家观念、富有内涵的审美情趣,凸显传统聚落的哲学思想、生存经验和生态智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流动的加快,传统村落社会结构逐步走向解体,进而导致传统村落文化日渐式微与消解。为此,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以满族和蒙古族为主,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村落由于改变了其民族的根本特征——游牧,造成了其村落式微现状更加严重。对传统村落保护认识不足所造成的人为破坏、开发破坏等,也给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了制约和负面影响。在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之时,应更多地考虑本省村落发展的现状,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选择符合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传统村落正是这一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快速消亡;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已成为共性问题;而且不少传统村落仍在遭受"持续性破坏",甚至濒临消亡。本文系统分析了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彝族村落文化是彝族民众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物质与意识形态的总体反映,是彝族民众居住区域区别于其他民族居住区域的重要特征。保护和开发彝族村落文化,体现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且是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白族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它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多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道德思想;白族村落妇女的社会性别制度仍然是父权制下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而白族社会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掌握家庭的经济权利,在生产中是主要劳动者,故其也拥有比较高的地位。这是杨国才教授历经40多年在长期田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白族伦理道德及村落妇女文化研究》一书中的观点。她用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包括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少数民族妇女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一部分。该书采用微观视角,以白族为个案,阐释了白族的伦理道德及村落文化是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呈现的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其包括少数民族的思想及文化。要保护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保护和传承各个民族的思想及文化,要在历史文脉传承的视角下,挖掘各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是指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村落格局保存完整,具有比较悠久的村落历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美学、历史和考古价值,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至今还有人居住并保留着较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古老村落。在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7个乡镇(办事处)102个村委会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13.
文化强市建设是一个城市争创科学发展、提升综合实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漳州文化强市建设的对策思路主要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盘活特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园区建设,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深化对外对台交流,做实文化合作项目;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4.
结合文化的力量论述了加快南宁市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路: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五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对传统村落进行价值开发和活态化利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应然之义。传统村落活态化利用,需要遵循其价值逻辑,并正视诸如城镇化推进下的形态变迁、乡村空心化下的活化力量缺失、建筑损毁下的传统村落物质载体趋亡、商业化和世俗化冲击下的非物质载体薄弱以及人才资金短缺下活化支撑乏力等困境。进而有针对性地寻求传统村落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为现代所用,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又能感受传统文脉气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在分析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整体保护、以人为本等原则,并从法律层面设计了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的一些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界定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的基础上,可以从两者间关系演变的角度呈现村落转型的内在逻辑.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因为"权力的文化网络"而能够与国家实现较好的衔接,并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自近代以来开始的急切的国家政权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击了村落的自生秩序,不仅没有实现国家与村落的有效衔接,反而出现国家政权普遍的"内卷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全能国家的原因致使村落自生秩序再次受到全面冲击和压抑,结果是强大的党政体系主导村落的一切事务,因而谈不上村落与国家的衔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村落自生秩序各种形式的复兴在我国各地农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生秩序与现代国家实现了有效衔接.对此变迁历程,需要结合我国近年来村落面临的新境遇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由于大学生在互联网应用中处于前沿地位,导致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向发生逆转,"文化反哺"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但是,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体都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挑战,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方法,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网络舆情和"文化反哺"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湖南拥有众多古村落,集中分布于湘南和湘西南,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还可以称之为古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典范,具备和谐中国的历史风范和诸多宝贵的村落管理与繁衍发展的经验。这就是我们保护古村落的全部意义和价值。目前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找到并创建一种好的保护模式,这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中国和文化强国,记住与守望乡愁,无疑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现今的生态人文概况,证明了水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对水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确保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以水族传统村落、水族歌谣、水族马尾绣、水族生态博物馆、水书等文化事象为切入点,对水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多样化表达展开论述,阐释其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智慧,有助于破解当今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治的难题和生态发展的困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