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文章分析了"中国梦"的幸福思想:满足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追求幸福梦想的内在动力;主动创造是实现幸福梦想的前提;物质幸福梦与精神幸福梦的统一;个人幸福梦与民族幸福梦的统一;人的幸福梦与生态幸福梦的统一;国家幸福梦与世界幸福梦的统一。其幸福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发展,对现阶段建设"幸福中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对人的关怀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澄清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对宗教批判指向了现实社会,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批判了宗教的精神麻醉作用,确立了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玲 《理论导刊》2019,(9):72-78
文化是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程的深层次社会历史因素。文化在本质上标志着人的生存方式,文化的革新实质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革命文化塑造了广大妇女奋起抗争、争取解放的生存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构筑了红色底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了广大妇女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提供了前进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谐仁爱、崇德重义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交融互补,利于广大妇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民族标识。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动力论是历史观的主体内容之一。毛泽东、邓小平的历史动力论,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所概括出来的能动地指导现实实践、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历史思想,而且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但两者无论就哲学本体论方法论的指导、还是历史观的侧重点及功能作用诸方面来比较,又有所不同。一、毛泽东:“农民革命动力论”与政治革命观毛泽东主要生活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他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如何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中国。对敌斗争的残酷无情,使他不能不在近代中国错综…  相似文献   

5.
季卫兵 《学理论》2014,(7):79-80
文章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任务阐释了中国梦的历史内涵;以劳动"异化"理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和解放的理论;在逻辑上说明诞生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中国梦必然有着人本关怀的哲学价值;在现实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本源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必然要体现而且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哲学;最后指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因此中国梦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哲学的复归是具有物质基础的更高层次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8)
高技术时代,筑造中国梦并实现其政治功能,离不开人民群众意识形态中的正确历史观与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领域对科技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反映,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历史特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意识形态属性,有助于人民群众凝聚中国梦共识,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纵观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进程,其都是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个总体实践目标展开的。从中国梦的视阈探赜马克思主义"三化",有助于我们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即中国梦的实践空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中国梦的实践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依据,中国梦实践主体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公仆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重要内容,它继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旨归的理论逻辑,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的历史逻辑,立足于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永葆公仆本色,实践地指向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动力主体力量,遵循人民群众的评判主体标准,不断书写人民公仆的崭新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十分重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他的群众观基本内容包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的智慧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源泉;尽力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把获得人民群众的肯定性评价作为党和政府开展工作的基础与动力;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搞好社会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新阐释;用群众观剖析群众运动,强调在社会主义时期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不搞不是出自群众自愿的群众运动。邓小平群众观的重要论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愿望,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促使我们党和政府把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大举措的标准,制定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政策。同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人民主体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为坚持"人民中心论"提供了基础;"人民中心论"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人民主体论"提供了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应然关系,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的人民观,无论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还是从理论自觉与执政自觉层面或是从整体性与个体性层面,都体现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王青 《理论探索》2011,(6):12-16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是随意的理论创造,而是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现实的人文关怀。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视野;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统一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和永恒追求;劳动解放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初心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长期不懈奋斗的价值情怀。中国共产党全面地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的理论基调,经过100年来的不懈努力,从“劳工神圣”“劳工万岁”到“改善劳动组织”,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再到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托起中国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中国化的新内涵和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夺取革命胜利和中国道路成功的制胜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解放的崭新诠释。  相似文献   

13.
"为人民服务"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次深刻重塑,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现代化的基本轨迹和近代经济社会结构断裂变迁的产物。从哲学视野看,"为人民服务"思想,与人民主体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具有深刻的同源性,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本质所在。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和核心范畴,蕴含着“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大同”“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一家”等许多优秀的价值原则和文化理念。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任,终其一生为之奋斗;将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对接起来,指明了中国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路径;强调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对人民负责,共产党应诚恳接受人民监督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世界各民族互学互鉴。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深刻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并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真经"。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百年历史经验主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基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勇于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指导解决实践问题,是现实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赢得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是根本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根本保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是终极目标。新时代,必须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强大的中央权威,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6.
对"以人为本"中的"人"的主体性解读是当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需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是通过它的实践性体现出来的,在它的阶级性和社会历史性中得以显现。作为阶级主体的现实的具体的人,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的主体,更是解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一直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国家开展一切工作的重头戏。习近平的民生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共产党宣言》中人民立场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的民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的地位,深化民生改革,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的民生观极具独特的价值意蕴,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红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越性,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涛 《学理论》2013,(24):275-277
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渐成为举国上下的最强音。中国梦既是民族、人民的梦,更是每一个关乎国家发展未来希望的当代大学生的梦。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之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摆脱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困境,有效实现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良的现实需要。借由在教学设计上注重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学内容上增加实现梦想的促动案例,教学引导上的可能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将中国梦以崭新的、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模式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将会对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效度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及其基础上的人民群众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世界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走向胜利的理论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始终伴随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透视和实践创新,从认识论与价值论、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革命方略与治国方略三重维度诠释了人民群众观的内在本质,形成了由主体论、利益论、动力论和目的论构成的人民群众观的系统结构,并在理论源流上显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列宁的“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理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群众观。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是中国梦人民主体性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梦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文化源头。中国梦人民主体性的深刻意蕴集中体现在:人民是中国梦的承载主体、追梦主体、理想主体、创造主体、受益主体。高扬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需要路径的优化、制度的保障。焕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弘扬人民改革创新精神、增强民族文化活力、建立公平公正制度、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是中国梦人民主体性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