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胡婷 《学理论》2014,(2):281-282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数字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之一,所形成的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各种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是高校近年来面临的挑战。从校园网络舆情的界定、构成要素为出发点,分析研究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如下:加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加强学校与教师在网络的参与度;加强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民是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切实做好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观念先行,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强化其网络道德自律;与时俱进,强化"两课"教育与网络的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3.
李慧敏 《学理论》2013,(16):201-202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外界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重视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展校园新媒体,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新媒体的导向、监控和管理,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解奎龙 《学理论》2010,(14):200-201
面对网络低俗之风对大学生的毒害,高校加强网络教育管理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在校园中大力倡导文明上网之风;第二,应加强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第三,应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第四,应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第五,应全面提高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堵防低俗信息。  相似文献   

5.
社交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社交网络,运用社交网络维护人际关系,对社交网络及社交网络关系产生心理依赖,致使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业。近年来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使用存在潜在的成瘾性,这一行为成瘾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对此提出对策:加强校园网络和学校活动建设,减少不良网络交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网络使用及网络交往。  相似文献   

6.
透过校园治安案件可以了解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状况,检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研判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针对性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修身教育和动态研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引导和安全管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建设好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与和谐校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任肖赟  库瑞 《学理论》2012,(5):193-194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高时效性、交互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搞好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健全网络文化监管制度、加强核心价值引导、建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学生校园网络等。  相似文献   

8.
陈肖威 《学理论》2011,(23):205-206
人文素质的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可陶冶大学生性情、培育良好性格、增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有: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设立网络互动渠道,增加师生交流;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加大思想政治辅导员的网络素质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1)
随着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失范、网上人际交往的道德弱化等现象日益突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增强实效性: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最终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的目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网络正在向大学渗透,正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借助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选择,我们要通过完善校园网络教育体系,以及加大校园网络监控力度,来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田勇 《学理论》2013,(23):381-382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进行探索,提出培养生学良好综合素质的策略如下: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形势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主动占领思想教育阵地,特别是网络阵地;进一步加强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2.
徐建勋  王燕晓  罗慧 《学理论》2012,(25):158-159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舆情走向。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高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16,(5)
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推广虽然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也让大学生养成沉迷网络的恶习。大学生网络行为作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体现,也是推动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合理引导大学生网络行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9)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化,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也在网上大肆传播,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网络信息社会环境下,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的生活方式便凸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具体方法如下: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加强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教育;加强网络法规和公德的教育;加强网络硬软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陈建伟  宋加木  孙丽 《学理论》2012,(14):271-272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资源平台,同时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基本思路: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9)
网络环境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网络信息传播高效快捷,改变了大学生学习、社交、娱乐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网络信息更加复杂,真假难辨。大学生群体以其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认知范围等特点成为网络环境的特殊主体,极易受到网络各种各样的信息的干扰,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开展红色校园网站建设、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完善网络法律条例、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最终达到优化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现象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现象,是指在网络建设和应用比较成熟的高校社区,大学生在信息获取、网际交往以及休闲娱乐等行为上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本文对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初步探讨了这一网络传播现象的成因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析新媒体运用现状及其所带来的利弊影响,提出应用新媒体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出了增强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新媒体路径:开发与完善新媒体载体,建立校园新媒体网络,营造良性舆论氛围;运用行政命令让学生加入,用大学生喜欢的新媒体活动形式与语言吸引学生自觉加入学校各类网络体系,并黏住学生。学校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建设,增加资金、技术与人员的投入,保证硬件配备到位,以及完善网络法律制度等方面加强保障。  相似文献   

19.
微信作为当下一款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微信在大学生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沟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社会看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使用微信这一网络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如下: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探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做好"把关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7)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从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深度融合的角度入手,剖析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缺失和不足,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如下:探索学生管理体系网络再造,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网络育人环境;探索学生事务流程网络再造,推进学生网络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学生组织形态网络再造,构建学生网络群体立体化组织结构;探索学生学习资源网络再造,建设校园学生教育引导网络主阵地;探索学生信息管理网络再造,深入挖掘使用学生工作各类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