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母亲的心     
关于母亲的一个情节,一直想写,只是提笔便是沉重。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了母亲一人操劳,毕竟是六口之家,生活的窘迫也就可想而知。乡下没有幼儿园,逢了母亲要下田做事,我和弟弟妹妹们就被锁在院子里。那年夏天,被锁在家里的我领着弟弟妹妹闯了祸,院子里的蚂蚁老是爬到草席子上,很是让人烦,我想起窗台上有一大块像冰一样的农药,母亲经常拿着镰刀砍一些洒到菜园的地  相似文献   

2.
母亲邵华     
低调做人 母亲是在“文革”期间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母亲的心情十分沉郁,再加上那时我父亲身体不好,我又年幼,还有我外婆也需要母亲的照顾,有时候我姨妈和姨妈的孩子也经常会到我们家里来,所以我们这个家就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里里外外,种种事情,母亲都要顾到、想到。那时候母亲每个月工资有限,她月月精打细算,以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但即便这样,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在工作上有所松懈,而是更加认真细致,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3.
曾亚波 《廉政瞭望》2009,(10):64-64
2007年,我因工作变动,举家迁往江苏常州。根据母亲的建议,搬家的日子定在国庆节。打点好所有的行装,母亲还特别从一个旧木箱里拿出她的荷包,分给我几张“红歌卡”。她深情地说:“这东西和家里那盆万年青,都要永远留着!”  相似文献   

4.
合欢树     
史铁生 《党课》2013,(14):112-114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7月25日星期三晴今天,贫困户姜淑珍大娘的家里格外热闹。我们驻村工作队的四名队员一大早就带着猪肉、蔬菜来到她家,帮她打扫卫生、做家务。姜大娘身患残疾,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生活,家里只剩她一人。前几天,我们工作队刚帮她把房屋修缮好,房子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在与姜大娘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她平  相似文献   

6.
如何做人、做事、做官?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也是每一名领导干部都会碰到也必须回答的问题。事有成败之别,官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在做人、做事、做官三者中,首先要学会做人。“人”字两笔,一撇一捺,结构简单,却是个合理的支撑。做人,就是要把“人”字撑起来。老百姓要懂得做人,当官的更要懂得做人。“官”是领头的人,是“公众人物”,若连那个“人”字都撑不起,又遑论为官?其次要学会做事。人到世上就要做事,做实事,做好事,做老百姓希望做的事,若连这点儿都做不到,怎能成为一个好官。为官者对官,既要…  相似文献   

7.
小女孩遗弃街头1996年春节,济南市遣送站收到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是由解放阁派出所的民警送来的。据小女孩自己讲;她叫王慧,今年10岁,她的生父前几年得败血症死了。她与16岁的哥哥王元元随母亲一同到继父家里生活,从此她便经常无故地遭到“叔叔”(继父)的打骂,有时把她双手捆起来,吊到房梁上毒打;有时用烧红的拥条蘸水后烫她的脸,至今她的脸上还有烙痕。母亲开始还劝一劝,但每劝一次都要被“叔叔”连抽面光,后来母亲也不敢动了。问她为啥一个人到济南来,小王慧回忆说:“‘叔叔’经常怪我走,这次不知为什么又用棍子打我。…  相似文献   

8.
这几天,春花发觉丈夫志强的情绪有些不对头,说话经常走神儿,就好像有啥心事似的,但是不管她怎么追问,志强也不肯说出底细来,总是用“没事,没事…… ”等话语搪塞。更让春花纳闷儿的是,一连几个晚上都快半夜了,志强仍就一声不响地趴在桌子上偷偷地写着什么。 这几年,志强成为全村有名的种粮大户,在发展多种经营上,他更善于琢磨,有道道儿,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红火,村里人每当提起志强时,没有一个不奖大拇指的。可是,志强感到不满意的是写个文字材料什么的,总比不上他媳妇春花。春花既会写文章,又写得一手好字,在村里算得上…  相似文献   

9.
舍弃     
我和哥哥是双胞胎,从记事起,母亲就这样告诉我和哥哥。可我和哥哥都觉得,我们长得一点都不像。家里除了我和哥哥,还有妹妹,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的。零食是我们三个兄妹都不敢奢望的。还好,母亲的肚子里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我和  相似文献   

10.
十枚硬币     
在我母亲的心中,我们是她明天最美好的希望和期盼。母亲常常在煤油灯下缝补一家人的衣服,我和弟弟则躺在离她不远的床上,她一边缝补一边唠叨一些话在我们耳里。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等明天你们长大了,我们的日子会比现在好很多,你爸爸没这么累,我们也没这么辛苦了。我们在母亲期盼的明天里磕磕绊绊地成长着。  相似文献   

11.
琼是我本科函授班的同学。认识她是在第一次面授,我们住在一个寝室。那晚临睡时,看见她站在风口里暗自饮泣,一问,才知道她放在提包里的几百元钱不见了。我和寝室里的其他人一样,赶  相似文献   

12.
艾迪 《党课》2006,(2):80-81
小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候物质供应匮乏,不要说鸡鸭鱼内了,就是精米白面也不是能够经常吃到的东西。记得到镇上的粮店去买粮的时候,每个人每个月三十斤左右的定量,其中大米只有几斤,剩下的,都是其他粮食,而红薯是最主要的。每次当我们吃米饭的时候,母亲总是在吃红薯.我不明白,还以为母亲喜欢红薯的味道,因为母亲经常对我们说,红薯又香又甜,好吃,而且营养丰富,所以她喜欢吃。因此我每次吃饭的时候经常时母亲说,这些红薯都是您的.您一个人吃吧。直到后来我才慢慢地懂得:原来,母亲也许爱吃红薯,但她那么多年拿红薯当饭吃,却并不是因为除红薯外不能吃其他的东西,也不是爱吃红薯到了每餐必啖的地步,那是因为什么呢?很简单,是因为爱,她爱孩子,她爱家人。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9月2日,是父母结婚25周年的纪念日。25年,三分之一的人生,四分之一个世纪,说真的,我为这样一段漫长岁月而感动。电话里,母亲说那天父亲带她去了家饭店花百余块钱吃了顿饭,算是一个小小的庆祝。当她说花了一百多块钱的时候,我明显听出她语气里的一丝不舍得。25年来,我的母亲就这样用她的善良、勤劳和节俭经营着我们的家。父亲跟母亲其实一直都是同学,从小学到知青点,他们几乎总是在一起的。所以多年后常常有人问起他们的恋爱经历,两个人又总是异口同声地否认:绝对不  相似文献   

14.
无奈福利     
上星期到在幼儿园当老师的侄女家做客,看到客厅里竖着一捆甘蔗。我问她:“怎么想起往家里买这么多甘蔗?”侄女笑着说:“这是我们单位的福利。”“啊,那敢情好,你们幼儿园老师待遇不赖啊!”侄女的笑带着无可奈何:“说是福利,可是我们每个人的银行工资卡都显示被扣发了10块钱,这能算是福利吗?”  相似文献   

15.
正我的母亲是个农民,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民一样平凡而又朴实。母亲是个憨厚待人的人,母亲勤劳,家里家外她无所不通,无论是那般活计母亲都干得漂漂亮亮。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在田地里挥舞着锄头营务庄稼,把田间地畔收拾得干干净净,休息时给我们讲故事。那时候大山深处母亲是我的依靠,我的母亲犹如矗立的巍巍大山给我们安全与依靠。家里种着苹果,母亲在天还麻麻亮时背上一背篓苹果,去集市上卖。不管怎样母亲都会把苹果换成实用的东西,那时候我们盼望着  相似文献   

16.
正很久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了,今天母亲给了我一双她亲手做的布鞋,在我的心里很怀念穿母亲做的布鞋那种舒适温暖的感觉。从记事起,都是穿着母亲做的鞋长大的,心灵手巧的母亲会做一手好针线活儿,做的布鞋样式好看、针脚细密、适脚、经穿,上小学时,我一度把母亲做的布鞋成为我炫耀的资本,同学都爱围着看我的布鞋,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我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母亲。她每年都要亲手给我和姐姐还  相似文献   

17.
吸毒人员高某在戒毒所戒毒时,张掖市甘州区南街街道西来寺社区干部王琳经常去高某家看望其年迈多病的母亲,陪老人聊天,帮着做家务,并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上门为老人进行健康诊疗.王琳还召集大家为高某上初中的女儿多次捐助学习用品,并为其辅导功课.成功戒毒后,高某逢人就夸王琳的好:“没有她,我的这个家早散了.”  相似文献   

18.
铁腿子女教授──记首都经贸大学房地产经济系副主任丁芸本刊记者胡素娟首都财税部门认得丁芸老师的人可真不少,一谈起她来总是赞不绝口,有的说:“丁老师不愧为大学副教授,辅导我们的财税课讲得可生动呢!”有的说:“她人品好,帮人家忙从不计报酬。”谈论最多的还是...  相似文献   

19.
<正>她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一哥一姐。农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观念让家长只舍得将有限的钱财供宝贝儿子念书,而女孩从小就要帮家里干活儿,到成年后嫁到别人家去了,有了文化知识自家也用不着,肥水岂能落外人田。所以她和姐姐只能有一人上学。母亲拿来一副金耳环和一块手表,对姊妹俩说:"你们一人得一样,得耳环的人不上学,帮家里放牛;得手表的人上学。自己选  相似文献   

20.
母爱似海     
仇润喜 《党课》2011,(19):104-105
我的家在河北省西部山区井陉县,十年九旱,祖祖辈辈难脱一个“穷”字。那时父亲在外上班,所以打从我记事起,家里的事情一般都由母亲做主。一个妇女,拉扯着五个孩子,吃喝拉撒,穿衣戴帽,大事小情,无计其数,还要下地挣工分,常常一干就到大半夜。1958年夏天,我哥在阳泉二中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