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化的舌头     
蓝染 《廉政瞭望》2013,(13):75-75
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他写了一个一级厨师黎爷。黎爷乃一代川菜大师黄敬临的再传弟子。有一次,野夫和他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黎爷做拍黄瓜有诀窍:野夫用的是铁刀拍的,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拍的,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相似文献   

2.
张敬伟 《当代贵州》2010,(16):66-66
<正>"邮箱"的"箱"怎么写?"拍黄瓜"的"拍"竟然也忘了?……这许许多多童年学过并曾无数次书写的汉字,是否越来越经常地,在你执笔对纸时突然呈现一个尴尬的停顿——提笔忘字?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7月26日《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3.
李安的字条     
导演李安早已蜚声海内外,熟悉他的圈内人士,对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赞不绝口。1993年,在拍摄电影《喜宴》时,有一个飞机缓缓降落的镜头,本来是个很简单的只有两三秒的镜头,但为了指导拍摄组拍出理想的效果,李安特意带给摄制组一张纸条,详细地写上拍摄飞机降落时的要点。他用清晰、工整的字迹写道:拍华航747在白天,最好是在下午稍晚,四五点时的降落镜头。  相似文献   

4.
顾苏 《世纪风采》2008,(4):9-10
1927年秋天,刘伯承乘坐一艘苏联海轮,离开上海经海参崴去莫斯科。在船上,他被告知他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当时的中国留苏学生都取了俄文名,而刘伯承一句俄文不懂,一路上只得念佛似地暗暗念叨着自己的新名字:“阿法纳西耶夫。阿法纳西耶夫……”进校报到时,他仍在心里默念着“阿法纳西耶夫”,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原来上面已经点到“阿法纳西耶夫”了,他愣是没听出来。  相似文献   

5.
正1938年4月,在台儿庄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一位荷兰人用电影胶片记录了中日两军的激烈交锋。这个离台儿庄战役最近的外国纪录片导演后来回忆说,"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他叫尤里斯·伊文思,1898年11月18日生于荷兰的尼梅格城,从13岁开始拍摄电影,有"先锋电影诗人"的美誉。在世界电影史上,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  相似文献   

6.
赵瑜 《学习导报》2011,(12):49-50
鲁迅叫他"小狗屁" 1932年6月,鲁迅的母亲写了一封信给他,大概是想念孙子了,关心海婴的情况。于是,鲁迅便带着许广平拍了一张照片,寄给母亲。  相似文献   

7.
资料卡片     
毛泽东不仅爱读鲁迅的诗,而且常以写鲁迅的诗来练习书法。1945年10月,他写的“横眉冷时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约是用狼毫笔以楷书体为主写成的,显得稳健而瘦劲。1958年12月1日,毛泽东再写鲁迅这一联诗句时,以羊毫笔用行书兼带草意写成,走笔畅快,洒脱飘动,是毛泽东书法进入新阶段的代表作品。此联书作的最大特点是墨色酣畅淋漓,如“横”、“夫”、“指”、“为”等字,尤其是“夫”字,虽湿墨成块,却仍显笔画之  相似文献   

8.
张小芳 《党史纵横》2013,(6):20-20,24
劫夫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不同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有2000余首。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可以听到劫夫的歌。他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创作的著名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鼓舞了当时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士气,也继续鼓舞着今天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人民。我要写一首鼓舞人民的歌三年经济困难发生的时候,劫夫担任  相似文献   

9.
"就这样原原本本地写,群众这么热爱、怀念的县委书记是很少见的。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部的优秀品质。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他全做到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写出来!写不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穆青  相似文献   

10.
浏览一本杂志的目录,一下子被一个题目吸引了:人生无草稿。 文章里说的一件事,印象很深。有位书法家对一个用废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练字的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字──“逼”。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以逼迫自己写好字。由此想来,人生不也是这样,没有太多的草稿让人来练习。 现实生活中,好多事情是没有草稿可以打的,好多希望都是“逼”出来的,好多成功也都是通过失败“逼”出来的。穷则思变,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都含有“逼”的意思。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  相似文献   

11.
许步广 《求贤》2011,(4):34-35
对于画家巴人已经无须另眼相看.他原本就是另类。他的艺术成就自不必说.单是他的传奇人生,早就有人写过《巴人传奇》挂在了网上,还有影视公司要拍电视剧……另眼看,只是想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方式。因为,在我眼里,巴人的人生经历回答了我们许多疑惑。尽管每次见到他,我都要提一些令他心痛的问题;尽管不善言谈的他常常不做正面回答甚至用微...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从小热爱读书,长大后在家乡蒲家庄(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一边教书一边专注写《聊斋志异》,对名利不屑一顾,有人多次请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绝了。蒲松龄有个少年时的同学名叫孙蕙,在朝中担任户科给事中一职。孙蕙是个惜才之人,他念及蒲松龄是老同学,又满腹才华,就想请蒲松龄出来做官。  相似文献   

13.
“用笔领导”是毛泽东、邓小平对领导方法的重要要求。邓小平曾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到会的人数总是少数;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他认为:“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45页)作为一个跨世纪担当领导重任的领导干部,应是“文武双全”的高素质的领导者,既是实践者,又是思想家;既能组织,能实干,又能写文章,出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下是一个自拍成魔、自恋成病的年代。下遍地"低族",手机都有拍照功能且像素大多已超百万,不乏"千万富翁",自拍得更方便更大,地都能拍"美美的(倩影)",不美也不要,修嘛。景致不拍一,心情好拍一,换个型拍一,不高也拍一……其,下是"自拍"年代,不若是"互拍"年代。何出此言?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人人都有前置像,个个戴着克——你在此自拍,他(她)在彼拍你,"互拍"没有死角,在  相似文献   

15.
笔者采访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时,他告诉了我们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下面就是他的叙述:我们写焦裕禄的文章是在1966年初。焦裕禄的事迹,我已经在新华社里做过报告,大家听了都很感动。但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发表,怎么发表,我不敢做主。因为那个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人们已经被搞得有点紧张了。这篇文章里,我们担心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兰考的灾荒敢不敢写,困难时期没饭吃、逃荒,这个事情敢不敢写?我是大胆地把它写出来了。不写困难,不写灾荒,焦裕禄的事迹、精神就写不出来;写了这些就是暴露黑暗面。但我还是大胆地写了…  相似文献   

16.
正"就这样原原本本地写,群众这么热爱、怀念的县委书记是很少见的。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部的优秀品质。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他全做到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写出来!写不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穆青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由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学  相似文献   

17.
长时期以来,杨献珍同志一直否认思维和存在有辩证的同一性。他的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他一九五五年九月写的《什么是唯物主义?》的讲稿中,就提出来了。一九五八年八月,他又写了一篇题目是《略论两种范畴的“同一性”》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公开发表,但他的思想通过于世诚一九五九年十月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上的一篇文章发表出来了)。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但继续坚持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错误观点,而且对主张思维和存在有辩证同一性的同志,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和诬蔑。前几年,在我  相似文献   

18.
一代伟人周恩来自幼聪颖好学,早在他童年时代就已练就一手较好的毛笔字,写出来的字清新、秀丽。按周家祖训,蒙童入学后都练习颜(真卿)体,世代相袭。1908年周恩来在淮安东门龚家塾馆寄读时,塾馆周先生又让他在颜体的基础上加练魏碑,使他写出来的字既有颜体之气,又有魏碑之锋,所以他后来写出的宇娟秀、大方,柔中见刚,令人赏心悦目。周恩来的字写得虽好,但他却一贯谦虚谨慎,很少给有关人或有关单位题字。他自20世纪对年代起就已进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层,历经半个多世纪,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可是留下的题词、题字却不多,…  相似文献   

19.
张启明 《学习月刊》2011,(21):13-13
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一件令人纠结的事。国人好似非常尊崇读书,士大夫阶层自矜"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耕夫灌叟亦是"勤劳不足再加俭,耕有余闲且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便是明证。然而,又好像并非这么一回事,"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相似文献   

20.
《求贤》2013,(2):58-60
一位年过八旬的美国学者,在10年之前,立下志向要写一本向美国人介绍亚洲重要发展的图书。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了邓小平身上。他认为,亚洲的重点在中国,而对中国现代进程影响最大的,正是邓小平。他花掉了10年时间,写出来一本《邓小平时代》。这位学者,就是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