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人文是在互联网上传播和流行的一种新兴文学创作形式。单纯借用原作角色的这种创作方式究竟合不合法,需要我们对“文学角色”的法律性质加以分析。文章从版权法着手,对文学角色的保护现状以及条件逛一进行分析。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文学角色也能起到补充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恶搞现象之法律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成了2006年中国最流行的词汇。从法律的角度审视,恶搞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这一宪法权利的一种具体形式,国家应当保障公民以恶搞这种方式充分行使言论自由权;同时,公民不得以恶搞的方式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恶搞作品不是著作权法规定的演绎作品,而是滑稽模仿作品,它不侵犯被恶搞者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3.
表演者权是表演者对其艺术表演所享有的专有权。表演者通过表演向公众传播作品,使原作以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表演、音乐、戏剧、舞蹈、曲艺等作品与公众直接结合。表演也是录音录像制作者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基础。因而多数保护邻接权的国家都把表演者权作为邻接权保护的首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美国保护虚拟角色的法律模式及其借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娱乐业的发展产生了保护作品角色的需要。美国通过判例形成了较系统的作品角色保护模式。我国理论对此研究尚浅 ,有必要借鉴外国立法 ,建构保护虚拟角色的法律制度。鉴于美国采用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不正当竞争法交叉保护的模式 ,造成了过度保护角色的弊端 ,我国立法应合理界分作者权利和公有知识领域 ,兼顾激励文艺创作和促进角色利用两个目标  相似文献   

5.
浅谈预设在戏剧语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设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近年来已被许多语言学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进行诠释。这种语言现象的三种体现形式———语义、语用和心理预设 ,为剧作家的创作 ,从构筑戏剧结构、推动情节的曲折发展 ,到表现角色语言的含蓄并揭示人物性格 ,创造了无限的空间。观众或读者因具备作品中涉及到的预设信息 ,可以较顺利地欣赏剧情、品味角色 :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会使他们对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浅谈角色商品化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像媒介的不断进步 ,作品越来越容易得到广泛的传播 ,作品中的真实或虚构角色逐步为人所周知。而将这些角色的形象运用于商品或者服务上 ,往往会强烈地唤丰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基于此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利即角色商品化权。本文初步界定了角色商品化权 ,并探讨了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续写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续写作品的特性:对原作品的依附性,包括对原作内容和篇名上的依附性、名气上的依附性;自身的独创性:独创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是续写者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结果,续写作品与原作品之间有实质性差异,与原作品是可以分离的。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续写作品是对原作品的合理使用,并没有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续写作品的特性有:对原作品的依附性,包括对原作内容和篇名上的依附性、名气上的依附性;自身的独创性:独创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是续写者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结果,续写作品与原作品之间有实质性差异,与原作品是可以分离的。续写作品是对原作品的合理使用,并没有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软件是作品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除具有作品的一般特征之外,软件还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工具性等特征。那么,保护作品的著作权法用来保护软件就产生性质矛盾而受到质疑,与此同时专利法、商标法等保护软件的可能性被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10.
版权法对原创作品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对角色的保护,但这种保护的标准是非常模糊而不确定的,这就导致版权救济的不充分性,因此,对文学角色单独进行保护的重任不应由版权法来承担,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文学角色也能起到补充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作品虚拟角色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品虚拟角色的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法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而传统著作权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它的保护非常有限,均只能从一个侧面保护虚拟角色。对此,在分析诸法保护局限性的基础上,拟提出合理有效保护虚拟角色的法律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的阶层分化现状及其给执政党带来的挑战社会阶层化是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也是符合人类发展进步的趋势。在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同社会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位置与扮演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所有制形式与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也产生了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有别于严肃的正统文化的狂欢似的亚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兴起.以戏谑和模仿为主的戏访作品作为著作权法上的独立作品,在宪法所保障的文艺创作和言论自由的权利之下.然而,又由于其所倚仗的戏谑和模仿的对象原作品本身就拥有受法律保护的著作权,戏访作品从出现之初就陷入侵权的漩涡中,在各利益的冲突之下,合理使用制度为戏访作品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含义与构成特征对于什么是著作权侵权行为,我国著作权法及其他法律都没有给予明确定义,理论上也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著作权侵权行为就是指除著作权法特别授权外,未经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的许可,擅自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行使著作权人的专用权利,而使其权利受到损害的一种违法行为①。这一定义揭示了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特征:第一,侵权行为侵害的对象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对未纳人著作权法保护范围的作品。著作权保护期届满的作品、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外国作品的使用,不会构成著作权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5.
版权一词,在我国法律术语中,等同于著作权,意指作品生产人依法所享有的民事权利。至于该权利的定义、指向、范畴等等,皆囊括于1990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所通过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中。该法的颁布于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从法律的高度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予以了完善的保护。版权所指向的作品类别形式很多,《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八种具体形式及一个另项。其中(一项),即:文字作品;(七)项,即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为期刊(尤指学术性期刊)所涉及的作品形式。笔者从事学刊编辑工作若干年,欲从期刊社的  相似文献   

16.
"云计算"环境下对著作财产权、著作权限制及作品概念界定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同影响,著作权法应从其保护作品信息这一实质出发,认定不征得作者同意即使未获得原件或复印件而在网上利用作品也是侵权;只要能获得信息就满足了已"接触信息"这一法定许可、合理使用的前提条件;"云计算"环境下也不得破坏关于作品要件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剽窃”行为的认定与处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剽窃"与"适当引用"两种行为在表现形式上虽然有些相似,但在其性质上却有本质的不同。行为动机:前者卑劣,后者纯洁;行为方式:前者偷偷摸摸,后者光明正大;行为所及内容:前者既窃取观点,也窃取材料,后者只是利用他人作品的某一方面;"利用"他人作品数量:前者可能"照搬"全文,后者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适当引用是一种正常的科研活动形式,剽窃则是一种违规违法甚或严重的犯罪行为。我国现有法律对剽窃行为所作的处罚规定畸轻,因而有必要加大惩罚力度,将其纳入刑事法律规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虚拟角色的商业化运用,理论和实务界出现了一种新型权利——商品化权。目前,我国法律对其适用和保护尚无定论。虚拟角色商品化权可概括为将能够产生创造大众需求的虚拟角色及其一部或全部的确认因素进行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以促进商品或服务销售的专有权利。分析各国对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应对,阐述现有法律框架下对其保护的局限性,指出虚拟角色商品化权应成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其具备了知识产权的共有特性,应当划入知识产权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本土文化系统在翻译和接受外来文学的过程中,契合与差异在所难免。不同的文学流派根据其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接受视角。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前半期,我国左翼作家与《现代》杂志同人通过不同视角集中译介作品而接受美国文学——批判精神和宣传功能所表现的阶级性同创造精神和自由主义所表现的现代性,正是赛义德所谓"理论旅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由于壁画作品本身的特殊性,我国对此没有给予特别的法律保护,这是壁画作品遭到严重破坏的根本原因。我国壁画作品著作权除有约定外,应该属于作品作者;而壁画作品所有权应该属于委托人,由此产生了著作权与所有权的冲突和重叠。因此,需要利用特殊的法律手段对壁画作品予以特别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