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针对行政机关因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而被法院判决败诉后如何追究公务员个人责任问题,提出了将行政机关内部追究机制与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相结合的办法,由法院在判决中一并提出公务员个人存在何种过错以及责任的大小的司法建议.文章着重就实行该办法的理由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刑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应是"规范优于价值",而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体现。"规范优于价值"是指在刑事司法过程中,法官应坚持从法律条文本身来评价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应否判处刑罚以及判处何种刑罚,而不能够从价值角度出发,仅以行为人行为的社会影响程度、舆论、民意等主观因素为标准来判定行为人的行为。当前刑法价值取向存在不足,功利主义思维左右立法,社会舆论和民意决定判决。为此,立法机关需改变重刑主义的立法理念,法院在刑事审判中应切实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刑事审判不应被社会舆论和民意左右。  相似文献   

3.
传媒在判决结果确定之前的倾向性报道和评论,受到法律形式主义的广泛批评,泸州"二奶继承案"的判决,不同于法律推理结论以致被认为是媒体审判的结果。法律效果、社会影响和政治后果是中国司法需要考量的三个要素,判决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后果具有比法律效果更高的权重,因此在三者存在冲突的情况下,传媒式司法应当舍弃法律推理的结论,作出偏重于社会影响和政治后果的判决。媒体审判的功能在于提供判决的参考意见,而法院则需要在考量此种意见的法律、社会和政治后果的基础上作出裁决。  相似文献   

4.
海富投资案是我国首例有关PE"对赌协议"的案件。一、二审法院的判决表明,应该区分民事审判和商事审判;而且,对于商事审判,特别是对PE"对赌协议"合法性问题的裁判,不能依据传统的民事审判理念来进行裁判。再审法院的判决不仅首次对PE"对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的问题作了认定,在明确认定与目标公司"对赌"无效的同时,还肯定了与目标公司股东"对赌"条款的效力;更重要的是还明确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级人民法院需要确立新的商事审判理念来审理和裁判新型的商事法律争议。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的司法体系包括最高法院、上诉法院、若干区审判法院和市/镇巡回审判法院;特别法院或准司法实体享有对特殊纠纷的管辖权。当含有外国因素的案件提交菲律宾法院时,法院首先要确定其对案件的标的物有没有管辖权,以及它能否取得对人和对物管辖权。菲律宾主张限制豁免原则,承认外交代表的豁免权,当事人在因合同产生的诉讼中可以约定管辖法院。菲律宾法院可以根据诉讼在另案进行的理由拒绝行使审判权。不方便法院原则是法院驳回诉讼的另一理由。  相似文献   

6.
论诉的利益之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中诉的利益是指当事人提起的诉应当具有的法院对诉讼请求进行审判的必要性和实效性。对诉的利益之判断,无论对于保障诉权还是防止滥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判决要件具备的情况下,当事人提起的诉有诉的利益,法院必须进行审判,没有诉的利益,法院应当驳回起诉。诉的利益具有抽象性,法院对诉的利益是否存在的判断,应当从原告、国家、被告三者的立场进行考量,并且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诉的特点甚至个案具体情况来判断。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国立法和审判实践中没有规定和先例,但承认无因管理人请求报酬的权利在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下是大势所趋.确保无因管理人有权请求报酬是平衡无因管理人和被管理人间权利义务的体现;是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至今的需要;也符合社会学中对人性本质的认知,避免了法律以过高的道德标准要求管理人,最终无法实现无因管理制度目的.通过对条...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规定了法院调解制度,但由于调解和判决同时规定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又同属结案方式,导致了调解功能的扩张和判决功能的萎缩,形成了调解主导型的民事审判方式。本文在分析了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后,提出了建立“调审分离、审前调解”的法院调解制度是解决现行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的现点,阐述了审前调解制度的特征和优点,论述了我国建立该制度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9.
一个在基层法院判决的遗产继承纠纷,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和意义,加之媒体的传播,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本文以法社会学以基点,对该案判决及其法理作一个简要分析,从利益衡量、道德标准和社会效果方面阐述本案背后的法社会学原理。  相似文献   

10.
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是国际司法协助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讲,一国法院的判决只在其本国境内具有绝对强制力,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没有义务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的判决,但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有时又不得不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而承认与执行并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纵观各国立法,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程序。一发给执行令程序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许多拉美国家、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都采用这种程序。这种程序一般做法是,被请求国法院对外国法院的判决进行审查(多数国家仅作形式审…  相似文献   

11.
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监督司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司法既应坚持法院依法独立审判,也应受到媒体监督。我国媒体时司法监督的作用是积极的。在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监督法院依法公平审判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因媒体监督权的不当行使一定程度上给法院独立审判带来消极的影响。建议加强媒体监督立法,强化司法公开,树立司法权威,以促进媒体监督对法院独立审判的正面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司法实践中,在一些被害人与被告人互动的刑事案中,被害人过错是一个被经常适用的酌定量刑情节,如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和交通肇事等案件。在刑事司法中考虑被害人过错,有利于对被告人进行准确的定罪量刑,更加公平公正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审判实践对于被害人过错由于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法官自由裁量的权限很大,存有司法恣意的嫌疑。究其缘由,除了我国偏重打击和惩罚犯罪的刑事司法理念需要转变之外,主要还在于对被害人过错认定上存在相当的难度和困境,因此,探讨被害人过错的认定标准和规范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和法院体制创新在不断深入,但法院的监督工作、特别是内部监督,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审判工作规律,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监督体制,是人民法院面临的新课题。 一、必须明确案件质量监督主体 明确案件质量监督主体是构建  相似文献   

14.
现行法律中,因刑事与民事法律规定不统一,导致了同一法律行为被不同评价。特别是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法院在对投资人财产权救济上存在不同的审判标准,进而在合同效力认定、利息保护、判决执行等实务层面产生了不同影响。建议在处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以"刑民并行"原则为主,"先刑后民""先民后刑"原则为辅;合同按照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处理,合同若有效,投资人应当给付合法利息;民事裁判作出后,刑事裁判认定所涉合同无效的,法院应对民事裁判启动再审。  相似文献   

15.
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 ,民事主体资格是否也随经营资格同时终止 ,其诉讼主体资格如何确认以及民事责任如何承担 ,目前这些问题尚没有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明确规定 ,因此当前理论界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多争议 ,各地法院作出的判决也不尽相同 ,这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 ,体现法律统一性的原则不相适应 ,亟待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 ,统一认识。本文试从审判实践的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以期对当前解决此类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舆论对社会热点特别是涉法涉诉问题之关注度愈来愈高,众多网络关注形成"舆论正义",进而影响甚或冲击司法审判进程。"舆论正义"其实是基于道德认识形成的网络道德审判,其尺度不统一,众说纷纭,对司法正义提出极大挑战。"舆论正义"反映民众呼声,具有利弊两重性。对其进行分析并批判吸收,有利于推动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17.
"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逐渐成为法院系统检验审判工作的标尺。但是,由于对于"社会效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法院一般以民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同作为判决应该考虑的社会效果。法律是一种预测机制,能够给人们提供行为的激励,而社会效果在本质上也是对人们未来行为提供一种预测。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民事司法合作中,作为国家司法主权表现形式的外国法院判决只有在被承认之后才获得域内效力。期间,国家法院或者有关机关承认外国判决时所依据的即是所谓的承认与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的条件。一般情况下,这些条件包括互惠关系(保障)、审判管辖权、不违反公共秩序、不存在无矛盾判决、以及符合程序正义等条件。对于这些条件而言,有"积极条件"(承认前提条件)和"消极条件"(承认阻碍条件)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因为或这样那样的原因选择不同的立法模式。本文将从承认外国民商事判决的法律理论出发,分析和比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立法模式,最终明确"消极条件"这一立法模式更加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和国际民事诉讼法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制度性弱者主要是指因制度性原因而导致成为社会弱势或自认是弱势一方的社会成员.制度创立的不民主、运行的不稳定、内容的不合理、规范性功能的减弱等均可能使一部分人成为弱势者或相对弱势者.如果因制度性问题使社会大量人群产生了弱势感,透过制度性弱者这一特殊的社会造影剂,可以发现社会中存在的诸多病变图像,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的幸福感降低、社会的不稳定性加剧、制度规范被虚置等.  相似文献   

20.
审限,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遵守的法定期限。我国行政诉讼审判实践中法院超审限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国家、社会,尤其是相对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国目前的国家赔偿法还没有规定法院超审限导致相对人损失加重的赔偿责任,相对人因法院超审限加重的损失无法得到赔偿。这一现状与我国法治国家的原则和要求相违背。因此,有必要加强行政诉讼中法院超审限导致损失加重的赔偿责任研究,尽快将因法院超审限导致相对人加重的损失纳入国家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