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际上将政治参与意义上的社会治理升级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从治理主体、方式等方面深化了社会治理内涵。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于社会的整合、渗透,实际上经历了义务服从型社会管理、权利参与型社会治理历程,并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升级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其变迁不仅折射了党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更是暗含着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转变以及权力观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它已经成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一条主线。化解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得通过充分发展经济、解决人们关注的切实利益问题、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最后攻坚战等多重举措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必须得通过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多重举措来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民众的生存、生活、生计、生命是社会的基本民生问题。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下,民众提出更高的民生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我们应当坚持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用民生为本思维推进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公共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辩证统一;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引导下,掌握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科学方法论;应坚持公有制基础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完善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激励保障体系,构建共同富裕取向的主体利益协调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跃  余练 《理论探索》2020,(4):81-9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势必带来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变化。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来审视当前的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清楚地看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自治能力不足、依法治理理念不够深入、形式主义现象依然存在、行政化特征明显和多元共治机制不畅等问题。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下,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发挥法治保障功能和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协同各方治理主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商治理模式,构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着力凸显了党的执政逻辑与社会治理实践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为此本刊开设"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专题,以探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困境,分析其原因,找到城市基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不仅标志着党对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内容的社会治理认识的日渐重视,而且也意味着将"社会"作为与政府平等的主体加以看待,所以"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时代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始终坚持把"问题导向"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积极探索治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了蛇口社会治理的四大方略,即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确保治理的"方向"、汇聚居民群众智慧形成治理的"良方"、扎实为居民办实事打造治理的"名片"、打铁必须自身硬送去治理的"清风"。  相似文献   

7.
共享单车具有民众需求量大、政府力量不足、市场供给有利益的特点,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产生社会正面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治理问题。其出现的问题不仅是自身的发展与治理问题,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各类新生社会现象的代表,更关乎整个社会治理格局的打造。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政府与社会缺乏共建经验、缺乏共治机制及缺乏共享意识,对此政府采取"鼓励发展+规范引导+加强保障"等多项措施进行应对。新的治理路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协同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构建共建体系、创新共治机制、建立共享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注文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会发生深刻转型,社区治理体制也实现了由"街居制"向"社区制"的转变。构建适应我国城市社会特点的社区治理体制,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社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治理,基本遵循了从"社会管理"到"共建共治共享"跨越的创新逻辑,但在现实中,治理"瓶颈"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治理结构没有跟上实践发展、治理主体关系没有及时法定化、治理过程不够协调、治理规范不够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将在体系、机制、制度等三个方面并进,规范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体系、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共治机制,完善民生获得的共享制度,从而开创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这不仅仅是对既有的维稳部门提出要求,更是对社会各界的协同联动、积极参与寄予了厚望。社会组织凭借其"草根""亲民""非营利性"以及志愿驱动下的强烈社会导向等特征,在城市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面对快速城市化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We家行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共治自治做法,为城郊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治理经历了由"管"到"治"的转变,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本文第一部分从历史逻辑出发,分析了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理论内涵;第二部分立足于现实逻辑,主要研究了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在城市治理精细化方面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实践中,精准扶贫的"应然图景"与"实然现状"存在着巨大偏差。精准扶贫工作面临政府行政一元主导、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机制欠缺、政策效果不佳的现实困境。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理论内涵,从精准扶贫治理的理念、机制与路径三维向度,重点阐释社会治理格局下的精准扶贫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精准扶贫要坚持共建、共治与共享的治理理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机制,从而满足贫困群体更高层次需求,完善扶贫法律体系,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培养职业扶贫队伍,推动精准扶贫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与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8,(10)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做出具体部署,要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就需要以善治理论为指导,挖掘社区治理内核中不可忽视的情感维度,基于对当前凸显"情感治理"特征的国内社区治理模式评介,提出推进社区情感治理的路径思考:以情感为纽带柔化"国家-社会"刚性的权力结构;以情感联结重构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以提升居民社区参与的主体性来增进社区认同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科学论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客观上要求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共建共治共享,理论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公共服务理论与价值共享理论为基础;实践中,通过牢固树立"三大理念"、建立健全"四大体制"以及改革创新"五治"方式等,实现高质量的社会治理,构筑"中国之治"的社会之基。  相似文献   

17.
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拓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围绕项目平台做文章,基层政府、驻地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社会共治项目平台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路。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紧迫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  相似文献   

18.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可以有效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拓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空间。通过对东莞市横沥镇这一本土实践对象进行考察,从关键主体、工具支撑和治理目标等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主体—工具—价值"分析框架,描绘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图景,阐释多元如何实现共治问题。研究发现,新时代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图景,主要是围绕"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理念,推进异质性多元主体间的责任框定,构筑互动尽责的协同创新支撑保障,形成公共精神价值重塑与成果共享,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为理解现实中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特大城市治理是一个世界性、世纪性的课题,是社会治理的重头戏。作为全国12个特大城市之一,武汉近年来在城市治理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但依然面临多重困境。因此,应围绕构建安全、有序、文明的城市治理目标,积极应对特大城市的多元治理趋势、区域人居环境、风险预警与公共安全等问题,努力创新和探索建立特大城市治理的"武汉模式"。  相似文献   

20.
治理驱动更新是指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通过基层治理结构的重塑与创新,整合多元主体和资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推动城市基本面貌和经济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通过对上海市徐汇区乐山新村改造的案例研究,发现治理驱动更新在价值、动力和结构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其成功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新时代城市发展与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