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亚太地区的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国为例,从文化差异与移民认同入手,探讨了移民认同与民族的关系。笔者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植根于不同的历史环境、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其差异性是很明显的。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会使各移民产生不同的文化认同,从而引发种族集聚的局面,有时也会导致种族歧视或种族主义。此外,各种移民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认同,也可能会引发民族之间的摩擦或冲突。  相似文献   

2.
国家民族主义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阿拉伯世界 ,国家民族主义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以国家为载体的国家民族主义主要是通过宣扬传统文化、改变原有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发展现代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方式来进行文化整合。然而 ,这种由民族主义主导的文化整合进程 ,由于无法妥善地处理寻求差异与追求共性的矛盾 ,无法有效地区分政治认同与族裔认同 ,因而导致了政治认同的混乱和文化整合的不成功。  相似文献   

3.
欧盟国家安全的新隐忧——移民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纪之交 ,移民、特别是非法移民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欧盟国家最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之一 ,严重影响到欧盟国家的内外安全和一体化发展。本文采用欧盟有关移民问题的最新资料 ,对欧盟国家各类移民的现状、原因和影响 ,以及未来欧盟的移民政策做个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一、欧盟国家外国移民现状90年代中后期 ,欧盟 15国共有合法外国移民 180 0万 ,占其总人口的 4.8%。①欧盟国家外国移民的分布并不平均。从下表可见 ,德国接纳的外国移民几乎占了一半 ,是欧盟各国接纳外国移民最多的国家。卢森堡的外国移民占全国人口总数1/ 3以上 ,是外国人口占国…  相似文献   

4.
当代移民的本土性与全球化--跨国主义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透过移民概念的理解,运用跨国主义理论分析全球化进程中移民的"行为-关系"特征、变迁,以及有关本土性与全球化互动之于当代移民及其民族国家的意义.文章认为,当代移民在不断的跨国实践中形成了多元认同和全球意识,其民族性和本土性在与外部社会文化的交汇中得到了内容上的更新与扩充.与此同时,海外移民及移民社会在民族主义思想的促动下积极参与祖(籍)国的政治改革进程和经济建设,构成了一种跨国的社会力量.在这一进程中,民族国家,无论是移民接受国还是输出国,都采取了更加宽容和积极的姿态.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族群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因而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要素,特别是二者的认同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决定着二者关系的基本形态。国家的公共性要求它不应该将政治政策偏向任何一个族群。族群平等是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平衡点,否则,可能会导致政策所损害的族群对国家存在意义的质疑。马来西亚独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实施的正是偏向马来人的政策,从而造成非马来人对国家的不满。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世界"这一表述由来已久,它具有多样化的概念和不同的解读维度,通常被理解为文化空间和文明空间。"俄罗斯世界"作为国家理念,出现于苏联解体之后,服务于普京政府推广俄语、联合境外侨民的地缘政治战略,以及通过非政治途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目标。在"俄罗斯世界"国家理念的落实中,俄罗斯东正教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助推俄语发展及俄罗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境外俄侨的联合等方面。在政教合作过程中,国家令东正教会的对外行为合法化,而东正教会则加强了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话语权。东正教会对"俄罗斯世界"理念的关注与迎合,除了共同的对外合作利益驱使,还有其特殊的教会构想:使东正教成为"俄罗斯世界"的精神内核,使东正教会教规成为制度基础,使拜占庭模式成为理想模式。因此,俄联邦政府和东正教会名义上认同"俄罗斯世界"的文化空间性质,实际上却着眼于各自利益,为其赋予了不同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7.
国际劳工移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南亚国家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劳工移民输出地区之一,劳工移民不仅带回了国家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而且还带回了知识和技能。目前南亚国家基本上都将国际劳工移民作为反贫困战略的组成部分,在立法和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南亚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华人已成为马来西亚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华人自16世纪初开始在马来亚地区定居,并逐渐形成华人社会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华人参与建设了马来西亚的国家发展过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近代华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政治上的认同对象,也因马来亚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认同于祖籍国中国、认同对象复杂和认同于居留国马来亚,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经过叶利钦时代的阵痛 ,走进了以重塑中央权威、振兴俄罗斯为目标的普京时代。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活中 ,维护国家利益是俄罗斯治国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对国家利益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俄罗斯进入一个由乱到治的新时期。分析俄罗斯国家利益有助于理解俄罗斯政治现实。另外 ,利益集团是多元民主的主体 ,在对国家利益的考察中作用很重要。俄罗斯总统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从政治市场上经济人的角度考察俄罗斯总统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会带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地区的人口在族群构成方面体现出了极强的多样性。与此同时,族群冲突也是东南亚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并深刻地影响了该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走向。文章梳理东南亚国家民族人口构成的整体情况,并对东南亚族群冲突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族群冲突的外溢效应和族群政治竞争的外化直接导致了国家间互信的缺失和区域规范的选择性应用,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区域身份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第三世界国家身份的认同,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墨西哥迅速拉近距离,实现了建交和两国关系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正是这种认同使中墨关系超越了相互间在历史、文化背景、基本国情、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发展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的典范。在此过程中,国际格局的阶段性变化、国内政治经济变革的压力是加深彼此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国际社会的力量是新加坡界定其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影响其国家认同表现形式变迁的重要因素,它促进并形成了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冲击—反应"模式。从地缘政治因素,到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文化冲击,国际社会力量在不断形塑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形式。近年来的《联合早报》相关报道显示,国际社会中跨国人口的流动因素成为影响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与国家之间--对阿拉伯地区政治的观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伯世界存在着多重政治认同,这是该地区政治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的重要根源.其中,尤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对地区政治的影响最为深远.首先,它使阿拉伯国家陷入建立主权国家还是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标准之争;其次,它使阿拉伯国家不断面临着国家利益优先还是民族利益优先的执政理念困扰;最后,它要求阿拉伯国家统一对外立场而引起阿拉伯内部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4.
中日之间基于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的合作与发展,终于催生出“战略互惠关系”。然而,由于日本追求“国家正常化”的战略选择和右翼势力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误读,中日关系将会沿着合作与斗争交织的曲折道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获得独立以后,乌克兰社会就面临着从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乌克兰的社会转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为构建现代国家的过程,不仅要进行民族-国家的重新构建,而且还要进行民主-国家的构建。社会的转型造成了乌克兰社会在历史宗教文化上的认同矛盾,经济发展上的道路之争,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机。这三个方面的矛盾演化成为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危机。通过分析乌克兰出现的国家认同危机,笔者认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国家认同差异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处置。乌克兰政治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过激言行是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差异问题演化成为危机的关键,而民族认同危机又增加了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族性是族类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是形成族类群体认同的纽带。族性认同是族类群体形成认知和行动一致性的基础,凭借动员的环节,族性及族性认同被带入政治场域,参与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并因循不同的政治行动呈现出族际关系、族类群体与国家关系、族类群体与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和震荡联动,在不同的时空表现出不同的态势和影响。当族类群体的政治行动超出有序范围,以暴力、骚乱、恐怖行动、屠杀、清洗、武装冲突和分裂运动等形式出现时,便给相关群体带来恐惧与伤害,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失序与动荡,甚至会危及国家主权和地区、国际的政治关系与秩序。族性安全,是指因族性动员而对人的生命、社会秩序、国家主权、国际关系等是否产生威胁或损害的状态。族性转化为安全议题需要以认同为基础、以动员为条件、以信念为支持,并在一定的族际结构中发生,因而需要族性认同、政治动员、民族主义、离散政治等理论的诠释。族性安全的研究范式可分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集中探讨多种族、跨国界的权力关系,旨在揭示华人移民本土化与跨国化的一些历史含义.本文分三部分一、东南亚地方背景华人移民、槟城和吉打;二、华人移民与殖民主义地区政治英国领事馆的个案;三、华人跨国商业与殖民主义法制困境吉打的个案.  相似文献   

18.
刘中民  林昕煜 《西亚非洲》2023,(4):68-87+158
黎巴嫩侨民与祖籍国的关系是东地中海地区乃至整个中东地区海外侨民与祖籍国关系的典型代表。黎巴嫩的移民活动可以分为两大历史阶段,即黎巴嫩独立前的奥斯曼帝国晚期和法国殖民统治时期,以及黎巴嫩建国后的现代时期。殖民主义遗产、教派冲突、经济危机、内战等因素对黎巴嫩移民产生了重要影响。身份认同与经济纽带构成了黎巴嫩侨民保持与祖籍国联系的主要方式。侨民对黎巴嫩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教派认同到区域认同,再到国家认同的过程,既得益于其自身在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构建,也与黎巴嫩政府的侨民政策密不可分。黎巴嫩侨民与祖籍国的经济联系主要包括侨汇、债券投资与寻亲旅游等方式,并为黎巴嫩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黎巴嫩侨民与祖籍国的联系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如何合理利用和管理侨民资源是黎巴嫩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16年8月17~21日,昂山素季以缅甸国务资政的身份访问中国。经过几十年的软禁,昂山素季重返缅甸政坛,这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民族主义浪潮中的中层知识分子,对新时期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性意义。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他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分布》一书中阐释了民族主义建构的时代背景、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深化的影响因素。安德森强调民族的"内核的共时性"与"发展的继承性",重视静态语言和精神建构,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动力因素和物质基础。本文在继承《想象的共同体》观点的基础上,以缅甸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为例,认为前殖民地的中层知识分子会成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动力因素,缅甸的民主化改革可为《想象的共同体》的静态理论注入现实政治动因。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北非五国出现了持久的移民欧洲浪潮.导致这种移民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动因,也与历史、地理和生存环境等因素有关.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在北非和欧洲国家都引发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并对北非与欧洲国家关系、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关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北非与欧洲国家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来解决由移民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迄今仍面临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