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的概述。作者将中国的非洲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即感受非洲(1900—1949)、支持非洲(1950—1965)、了解非洲(1966—1977)、研究非洲(1978年至今),对涉及历史学、政治学、文化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影响中国非洲研究的历史环境和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颇有成就。非洲研究正逐步由政治取向转为学术取向,研究领域由窄到宽,研究水平逐步提高,与实际部门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的非洲研究也存在缺陷,如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研究范围过于宽泛,少有国别或个案研究,与国外交流不多,研究成果很少以外文出版。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对外交往的需要将大大推动非洲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际格局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理论属性和取向,有关国际格局的理论深深地植根于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假定之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分析逻辑,特别是它还被现实主义导向了同外交政策的实用联系。现实主义本身既具有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力,又存在着不容置疑的局限性,这两方面的特点必然影响到国际格局研究的理论品质。以此观察中国关于国际格局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国际格局的概念反映了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取向和理性主义的内涵逻辑,特别是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西方话语霸权之下,它营造了一个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语境,为认识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特征提供了某种便利的条件。但是,从学科的进一步整合来看,对于国际格局的研究仍需要结合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研究成果做出内涵和容量上的扩张,以使这一概念更加适应国际关系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出现了一种与由行为主义和量性方法主导的区分化和精细化研究范式并行不悖的综合化的趋势,这体现在研究主题、研究单位、理论范式和方法设计等各个方面:全球化导致了现实政治日益紧密的联系并突破了国家的限制,由此推动研究单位从以单一变量为单位向以模式变量为单位转变;而比较政治中的三大研究范式即理性主义、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在弥补自己的缺陷时,也采取了一种相互兼容的发展趋势,它们总是会通过吸收其他范式要素的方法来发展自己,这已经成为这些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和范式选择;与此同时,由于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各自本身的缺陷和优长及其围绕着两者之间的争论,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两种设计和推论既存在着差异性也有其互补性,因此,将以个案为取向的研究方法和以变量为取向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取长补短,也成为当下方法论发展的重要选择。这种综合性路径似乎可以为解决在全球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等效性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路径,从而与区分化路径一道推动比较政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日渐形成了中国民族理论的特色。从指导思想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的现实取向和研究方法的综合取向,解析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以此思考这一理论的体系构成和发展走向,既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一种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国际政治研究逐渐从政治学研究的范畴中分离,呈现出独立发展的态势与趋势,以至于国际政治研究与政治学研究成为两个独立的学科体系与研究范畴。考察国际政治的研究缘起与价值取向,可以认为,国际政治的研究与政治学的研究在学科范式、价值取向、关系模式等方面是相互通约的,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分野。甚而至于,国际政治研究需要以政治学的知识基础与价值基础为依托。因此,有必要明确政治学研究与国际政治研究的关系。遵从政治学研究构筑人类优良政治生活的蓝图并付诸实践,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在非暴力状态下解决人类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性,设计优良的组织和制度,使千差万别的人类能够各安本分、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共存共荣的价值取向。统筹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从国家利益的视角把握国内、国际政治互动中的关系格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国内、国际政治互动中的利益交织,从研究范式的转换把握国内、国际政治互动中的路径变迁。这无论对于政治学的研究还是国际政治的研究,都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6.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讨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持续了30多年,以"理想类型"的方法进行理论构建会发现影响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三种范式,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二元界分的"性质—归属"范式;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规范体系衔接的"功能—结构"范式;法治和系统语境下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一体化的"规范—系统"范式.每一次范式转换前都可能伴随着某种方法论的视角转变,以"理想类型"方式构建的经由"视角"到"范式"再到不同"范式"转换的链条,清晰地呈现了我国法治事业推进过程中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联方式不断被理论和实践认知与改写的历程.三次范式转换从学理上勾画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的进路和图样.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毒品犯罪研究,从学术史角度具有从属性和阶段性。伴随着《关于禁毒的决定》和97《刑法》的颁布相继形成了两次研究高潮,研究本身也实现了从规范学研究到犯罪学研究的转向,当下正在从犯罪学研究到刑事政策学研究的第二次转向之中。从方法论角度,逐渐形成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史学研究、其他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研究等四种基本研究范式。但在研究自身和研究之外存在许多问题和亟待挖掘的热点。在毒品犯罪研究中采用知识社会学视角,前提是对毒品问题复杂性的判断,把毒品(毒品犯罪)视为社会中被建构出来的“知识”,人们对这种知识的认识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这些因素,才能全面反思、理解毒品政策的正当性。毒品问题的复杂性判断是摒弃“运动式治理”思维的基础,这种判断在中华民国时期已经形成共识。当时知识人曾从法律本位、国家主权维护和国际合作、禁毒的步骤、禁毒中政府经济利益、禁毒中法律权威性和吸毒者矫治等角度广泛讨论毒品问题,前人对毒品犯罪的这种问题意识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8.
地缘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一种分析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地缘学研究在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上的新发展,中国的地缘战略应包括地缘政治战略、地缘经济战略和地缘文化战略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应从全球、地区和周边三个层次上地缘空间的实际状况出发,明确界定中国的核心地缘利益、主要地缘威胁与挑战以及应对地缘威胁与挑战的战略手段。中国地缘战略的基本特性在于内外结合、由内而外。在周边层次上,中国地缘战略应强调以统一、发展、稳定为基本取向,在地区层次上应突出以合作、稳定、整合为基本取向,在全球层次上应突出以和平、合作、和谐为基本取向。总体上,中国应结合地缘空间与地缘战略的特性和取向,制定和推行合作性参与地缘战略。  相似文献   

9.
<正>2004年,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的《北京共识》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世纪研究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热潮。十多年过去,认真梳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解读中国现实国情和引领未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一、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基于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研究传统的差异,国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概括以"中国模式"为主;而国内学术界则经历了有无中国模式,用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案例、中国道路来取代中国模  相似文献   

10.
海外"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研究至今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主要是俄英德文专题文献汇编导读阶段;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是美国关于中国性质的论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是多维视野审视阶段。在这一研究历程中,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文集编纂,比较共产主义研究和关于毛主义的论争,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论述是否存在"欧洲中心主义"、"颂华"或"贬华"倾向,以及研究水平是否倒退等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讨论,既体现了海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中国研究领域的进展,也反映了海外关于中国历史编纂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取向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民族政策的角度考察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是研究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的民族政策蕴涵着"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民族主义"取向的政策,在解决少数民族发展程度较低情况下的民族问题方面体现了强大的功能,但在处理少数民族发展起来以后的民族问题方面则功能不足。而且,"民族主义"取向的政策也蕴涵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有必要促成中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由"民族主义"向国家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是:亲属集团在"心理社会均衡"模式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亲属集团成员的资格具有恒定、自动和不可转换的特点,个体生活在一个高度稳定、较容易得到心理社会均衡的亲密圈子中。与之相联系的两个层面的心理文化取向是"人伦中心"和"人与人之间的彻底和谐"。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上,也反映在中国这个行为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行为上。当今中国提出的"和谐"理念的心理文化基础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含义,消极意义的和谐是指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具有较高的均衡度,行为体的行为较趋于静态、消极、内敛;积极意义的和谐是指在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人们有一种把人际关系的和谐作为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加以提倡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将行为导向追求和谐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视角。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从时间坐标看,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空间坐标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对外开放中体现世界历史性规定、坚持现代化主旋律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础依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形成提供了基础构件,中国的中小资产阶级成为其阶级基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是其思想政治基础;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等都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起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建立的,是把具体的中国国情与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祝拥军 《工会博览》2008,(12):121-122
在中国几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萌生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许多经济论述,观点堪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经济思想媲美。中国历代商贾的著名代表们更是用自己的经济实践阐述着一个个经济学观点。遗憾的是这些经济学观点疏于理性思维和范式研究,没有形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文试用西方经济学的部分理论阐述中国古代商贾的部分经济观点。  相似文献   

16.
赵隆 《国际展望》2014,(3):107-125,157
北极事务治理范式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以区域治理为特征的初级范式中,相关国家往往强调区域内的多元整合、良性互动和价值认同,通过制度设计推动身份认同,构建对外排他性和内部协商性共存的"自主治理"模式。"罗瓦涅米进程"和"伊卢利萨特进程"都建立在这种排他性的基础上,但二者存在封闭性狭义区域治理和半封闭性广义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和环境塑造差异。随着问题影响范围的扩大,权力的无序扩张和对于外部资源需求的增长,北极区域治理范式暴露出在跨区域性和集体原则上的缺陷,进而不得不逐步从区域治理向多边治理这一中级范式递进。随着治理主体对于身份观念、同化观念和自律观念的内化程度提高,客观"物质"变量中体系取向、权力结构和技术革新的客观发展,北极事务的治理范式将朝着更高级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7.
鉴于中国和东亚地区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双方在安全领域内的互动关系不仅在本地区,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思考.国际关系研究已为此提供了几种关系模式,如中国中心的等级制,权力转移背景下的"安全困境",大国协调或共治,地区安全共同体等.上述看法都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结构(结果)决定论的烙印,并不具有说服力.作者提出地区复合安全的"过程导向"的分析范式,即东亚安全是地区复合安全,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亚在安全领域的互动关系,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过程导向"的根本特征.文章对ARF机制下中国的适应与"学习"及中国在朝核危机中的角色与作用两个案例的实证分析,显示出"过程导向"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塑造中国自身的安全,而且有利于重塑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秩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世界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达到一个新高度。但从中国崛起的大背景看,世界多种不同声音同时出现,再次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推到前台。"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选择。以"软实力"为和谐世界理念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世界最根本、最直接的动力;"和合意识"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基础及理论资源;"和谐共处"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本质,建设和平、和睦、和谐的政治秩序范式是一种理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制度的多元化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系统的支配因素,中国对外战略逐步实现了从"三个世界"到"一个世界"、从"敌友外交"到"伙伴外交"、从"意识形态外交"到"经济外交"、从"低层次对外开放"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处"的适应性转变。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是中国与世界在三十年互动中完成的,是世界系统的支配因素作用与中国自觉选择的结果,它体现了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实现了中国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目标和国际行为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者间的协同,推动着中国和世界沿着繁荣稳定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张慧瑜 《南风窗》2013,(18):92-94
从"恶魔"和"敌人",到代表"蔚蓝色文明"的典范,再到调动民族情绪的"竞争对手",美国在中国大众文化的想象中经历了不同的角色扮演,而"美国梦"的色彩也随之幻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图景中不断地生产着关于美国的文化想象。从1980年代主流思想界对蔚蓝色文明的深切渴望,到1990年代初期讲述中国人在美国艰苦奋斗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红遍大江南北,再到2013年表现中国商人在华尔街上市而实现美国梦的《中国合伙人》热映,可以说,美国成为这30年来中国人从自卑、屈辱到获得自信的重要参照。与此同时,从1990年代中后期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5·8"轰炸大使馆事件到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