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把"外国政治"作为比较政治学基本范畴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分别提出了"方法论""比较性议题"及"综合论"的观点,从而使关于比较政治学学科范畴的界定出现了"方法论""本体论"尤其是研究议题之间的争论。产生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特质与传统上认定的学科内涵之间既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又有着内涵上的较大差异。因此,要以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特质为核心,阐明其学科界定中的内在矛盾,并按照学科划分规律尤其是以研究领域为单位对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内涵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2.
文化政治学并非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由20世纪西方左派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推动形成的一种研究战略,旨在通过文化研究实现资本主义批判目标。在这种批判理论中,意识形态批判是焦点。也因此,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不断深入构成了文化政治学的显著景观。20世纪90年代,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  相似文献   

3.
斯图亚特·霍尔提供了一套可以拓展公共教育学概念的理论框架,藉此可以将教育置于理解政治主体的核心地位,并在任何行之有效的社会变革理论之中彰显公共教育学和文化政治学的首要价值。霍尔的研究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他强调了教育对文化研究实践本身的重要意义,而且还因为他从理论和政治两个层面回应了近年来学界对文化政治学的诸多非难。此类非难横跨当下意识形态的界线,包括诸如哈罗德·布鲁姆、理查德·罗蒂、托德·吉特林等政治立场各异的理论家。  相似文献   

4.
郭凯 《南风窗》2014,(7):11-11
<正>人们可能经常听到劳动力价格是不是上涨或者涨了多少的说法,久而久之,对这个词语的任何使用都渐渐习以为常,不会感到不适应。劳动力这个经济学术语在某些社会的主导话语言论中的讨论方式,正代表了一种典型的"人的商品化"的意识形态,它反映了某一种社会秩序最终可以通过话语暴力和意识形态的灌输,而让社会成员漠然认可。  相似文献   

5.
张治华 《法制博览》2013,(3):131+129
法律意识形态是理论法学重要的概念及术语的一方面,同时也是法学理论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法制社会正处于发展阶段,立法及执法情况不容乐观。因而,法律意识形态体系的研究,对我国法制发展过程中确立理性的主导地位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对中国法制社会发展中法律意识形态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来,海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持续升温,成为海外中国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本文尝试采用知识图谱的方法,选择SSCI、AHCI两大数据库在1978年至2018年间以"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发文数量逐年增长,形成了以区域研究、政治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研究领域,而尤以政治学为重心,主要围绕政治转型、官僚体系、网络审查等问题展开,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范式。中国政治转型是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核心议题,以沈大伟、黎安友、狄忠蒲等人为代表的"调适论"成为近十余年间西方学界的主流看法。近几年来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增长明显,成为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中新的学术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虽然把政治学列为"科学"之一,但其"实践科学"的特性,使之对个别性、偶然性保留了更为开放的态度,并且把超越理性的慎思明断作为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说,近代以来政治学的"科学化"实际上是一种使其"形而上学"化的历程,它在追求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同时,极大地限制了政治学的视野;在使政治学技术化的同时,忽略了政治智慧的意义。要克服当下政治学研究中的缺欠,就有必要在某种意义上回归到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由国家建构、国家发展和国家转型三部分内容构成。目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的分析方法,而这一概念的深入研究则需要采用实证方法,比较方法最适合进行国家治理研究。类型学、质性比较分析和比较历史分析可以为国家治理的实证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基础。国家治理对于比较政治也具有重要的构成意义。结构主义、理性主义和文化主义这三大比较政治学流派中都有丰富的国家治理研究。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比较政治学的"民主化转向"致使人们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只有民主化研究才是真正的比较政治学。这种观点用"民主化"替代了真正处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治理",并且让比较政治的研究范围变得狭窄和局促。因此,比较政治研究需要恢复国家治理在其研究内容中的核心地位。国家治理可以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提供关键性的议题领域。同时,中国的比较政治学则可以在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国家治理实践的比较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9.
比较共产主义研究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发展出来的研究分支,主要以社会科学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精英政治、大众政治参与、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等。本文追溯了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比较共产主义研究的源起和发展脉络,按分析框架和主要范式将其分为四个时段;从学术资源分布、学术期刊概况和主要议题三方面分析了比较共产主义研究的学科特征及研究议题;总结了比较共产主义研究的基本特征,即把握好为现实政策服务的紧迫性与严谨的科学性、个案研究与类型研究、研究成果的时效性与经典性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使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努力构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为此,要以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创新为核心指导意识形态建设,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统领意识形态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以改进教育宣传方法为突破口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以借鉴西方做法为参照有效掌控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2004年9月20日至23日,由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 究会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研讨会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召 开。来自全国各地十几所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洛阳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国际政 治理论的特色、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成果特点、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对象、体 系和方法、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应提出和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环境民主"与"环境威权主义"两个概念框架梳理、分析了环境政治学的核心议题:不同政体类型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文章还区分了理论叙事和经验验证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主要结论是:环境威权主义理论对环境民主理论的批判主要是理论叙事层面的,得不到有效经验验证的支持;经验研究仍然显示,民主政体的环境治理绩效好于威权政体。  相似文献   

13.
国际政治学是世界性的综合学科,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基本规律,但每个国家的国际政治学都注入了各自的鲜明的特色。同美国的国际政治学和苏联的国际政治学相比,中国国际政治学起步较晚,当前还处于开创阶段。本文的任务,就是努力从中国特色入手,探讨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苏联后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思潮引发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直接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人道主义思潮否定道德阶级性﹑走向抽象化的极端解构了苏联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学基础,俄罗斯思想探寻传统俄罗斯精神价值从文化认同上疏离苏联核心价值观,东正教复兴在世界观和信仰上否定共产主义,新自由主义全盘否定苏联根本制度和价值观念,"非暴力伦理学"抨击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为道德极权主义和道德专制主义,这些都从不同层面解构了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能与时俱进地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反而被后者解构,最终导致苏共意识形态堤坝全线崩溃,苏联解体。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化思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通常认为可以追溯到政治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为了撰写《雅典政制》而搜集、比较一百多个古希腊城邦的政治与社会情况。这通常被认为是比较政治学的开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从探讨“什么是最佳政体?”这个问题开始。这既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传统下的古典政治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又是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政治学比较研究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①此后,在西方世界,随着以众多城邦分立为特征的古希腊城邦体制为大一统的古罗马帝国体制所取代,基督教也在与各种信仰体系的斗争中胜出,…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许多标榜"科学"的研究其背后都有深刻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当今知识界占据主流话语的自由主义民主也不例外。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事实上由"个人权利"和"党争民主"两个部分组成,这一理论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浪潮下进而成了各式政治指数的指南,或者说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指数传播的就是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其中流行最广的是"政体四"、"自由之家"指数和"经济学人民主指数"。但是,这种基于特定理论和制度标准而设定的所谓的"客观指数",往往与对象国的主观感受指数相去甚远。因此,基于这些指数而形成的各种研究,与其说是学术,不如说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在法国,阿尔都塞以其思想的挑战性和富有活力的教学而闻名,他的合作者和追随者将他的思想运用到政治运动和政治理论、语言学、社会学、文化理论的研究当中,促成了所谓“阿尔都塞学派”的诞生。其中以政治哲学家尼克斯·普兰查斯的《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①、雅克·朗希若的《论意识形态理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学》②、语言学家米歇尔·佩舒的《语言、符号学和意识形态》③和文艺理论家皮埃尔·马歇雷的《文学生产理论》④等最具代表性。本文试图对英语世界的阿尔都塞研究进行综合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以下是美国政治学协会刊物《政治科学与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2011年第4期的"政治学的文化理论"(ACultural Theory of Politics)专栏收录的其他8篇论文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亦称世界政治),遵循类似自然科学重复实验的规则,在世界范围内兼用纵向(时间)和横向(地域)比较的方法检验"所有的政治因果假设"。灌输有关"正义"道理的"政治哲学"和"宪法学"曾几乎囊括了政治学的全部。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地理区隔迅速消解、民智大开,学者们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研究政治体制理论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对苏联东欧和西方政治体制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是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理论的必经阶段。本文试图就当代各种政治体制理论作一简单评介。一、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理论政治体制(political system)或称政治系统、政治体系,实际上是政治学的"政治"和系统科学的"体制"两个概念的合成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来的。在1953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政治体制》(p01iticalsystem)的专著,后来阿尔蒙德和亨廷顿等人使用过这一概念。由于伊斯顿、阿尔蒙德都是擅长系统分析的名家,因此政治体制概念的提出与系统论在政治学中的运用密不可分。他们主张用系统功能方法研究政治体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政治体制与环境的关系。但是,西方学者对政治体制含义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某些美国学者主张采用马克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