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与法制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政治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法治与法制是有区别的。首先,法治与法制的含义不同。静态意义上的法制是指法律制度的总称,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是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法治一般是指依照法律管理国家和一种治国方略。而作为治国方略,社会事务,是一种治国方略。而作为治国方略,法治就不仅仅是“依法治国”的意思,而且包含有用以治国的法律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或理想的意思,如“公正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2.
<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强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洽党的迫切需要。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纳入法治轨道。省级地方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主要任务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立法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地方立法的质量。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好落实。  相似文献   

3.
<正>法律神圣,至大至公,藐视践踏,法理难容。法律为治国之利器,无规矩不成方圆,守法纪才有安定。法治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石,更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保驾护航。法治中国的建设正乘风破浪,这其中离不开思想灯塔的定向领航。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的精准把握,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纳入法  相似文献   

5.
<正>把重大改革纳入法治轨道,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高执政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需要。近年来,我国各项改革风起云涌,其中最具政治属性和宪法范畴的改革就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审计体制改革。那么,如何比较这两项改革以及如何从法治视野进一步推进这两项重大改革呢?本文就此作了一点粗浅的探讨。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一次依法治国的表率之举如何在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中,按法治的思路和方式把党的主张有机的转换成国家  相似文献   

6.
黄金桥 《学习与实践》2009,(10):102-10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经坎坷曲折,最终走上了实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建国早期我国有过追求法治的理想和实践,1978年前的20年几乎是我国法制(治)建设的空白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实践遭受严重挫折。改革开放至今,法律权威逐步得到树立,法治建设渐入佳境。透视建国以来共和国法(制)治建设进程中令人难忘的若干经典性法治事件或重大法治论辩话题,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清晰的判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治国方略在我国确立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就是法律权威在国家控制和社会治理中不断被认知、重视及尊崇的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治国方略,良法善治优于人治。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与法治之价值密不可分。法治是一项浩瀚庞杂的系统工程,其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诸多环节构成。守法作为法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具有自身的逻辑价值,但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据此,在剖析相关困境的基础上,构建守法的各种条件并让守法作为法治建设新常态已成为中国不可回避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一、把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到“以德治国”的高度来认识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存在依据不仅在于几千年人类历史的经验,也有其自身的理性基础。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与法律就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而并存。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但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分析,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道德规则和道德控制都处于优先地位,即使在推行法治的时代,法治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于道德自律的形成。  如果说道德规则的优先性决定了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这…  相似文献   

9.
刘礼忠 《传承》2010,(18):126-127
治国方式多种多样,法治是治国方略之一,其本质特征是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现代法治的主体仍是人,是民治与官治的统一、治官与治民的统一、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建设法治国家应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0.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两大主要表现 ,在人类文明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规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单纯依靠道德或者单纯依靠法律都难以真正使国家得到有效的治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道德具有内在自觉性 ,而法律具有外在强制性的不同特征。因此 ,只有把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 ,既运用道德 ,也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才是正确的治国理念。而要在我国社会中充分体现这一点 ,就必须使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都上升为一种宪法原则和宪法规范 ,成为根本法所确立的社会政治目标才行。一、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宪法规范中德治思想的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  相似文献   

11.
治国方式多种多样,法治是治国方略之一,其本质特征是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现代法治的主体仍是人,是民治与官治的统一、治官与治民的统一、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建设法治国家应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2.
<正>法治是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和普遍施行的一种社会状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律制度是前提,实施机制是保障,法治文化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制度、机制、文化一体推进,形成良好的法治运行状态,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前提  相似文献   

13.
全面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回答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问题,即是实行专制政治还是民主政治的治国方略问题。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回答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两种手段和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德治与法治的重点都是治权、治官。  相似文献   

14.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10):F0004-F0004
法治是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和普遍施行的一种社会状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合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礼法合治思想和治理模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代中国,各种治世主张相互碰撞、相互借鉴,逐步形成了礼法合治的治国思想。它是一种治国理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的一种治国方式,对于保持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背景下,礼法合治这一古代的治国理政思想对当下有重要启示,可以为建设文明中国和法治中国提供文化涵养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人治”与“法治”产生的社会土壤及现实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在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这个根本问题上,是要“人治”还是“法治”,并不依人们的主观爱好为转移,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由历史作出的选择,即“人治”与“法治”的产生都有其社会主坟,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已清楚地表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人治”产生的社会土坯“人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历来说法不一,但含义大致相同或近似。有的称人治即一人之治,即集国家立法、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于一人;有的称人治与专制、独…  相似文献   

17.
社会管理创新话题兴起于近年来官方对社会问题及管理方式反思而出台的一些政策规定或政治话语,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以“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题作重要讲话,极大地强化了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笔者认为,社会管理作为国家治国的一个重要侧面,不可偏离国家治理的主旨——法治,法律是社会管理创新之准绳。  相似文献   

18.
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及政治人格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治与法治之争议的关键在于两者的权威谁为至上,而不是以法治来取消人治,抑或以人治来取消法治。现代社会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人格权威置于法治权威之下,但法治社会留给政治人格活动的空间仍然是相当宽绰的。一个国家只有以完备的法律制度来确保优秀人格进入政治权力核心,并把昏庸腐败人格淘汰出局,才能达到政通人和。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描绘了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诸多法治要素构成的未来图案。其中,“有法可依”无疑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法律既是治国之重器,又是法治之源头。立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架构制度化的治国方案和普适全社会的公共规则,为法治在实施等层面上的后续展开奠定基础。追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家史志,法制重建正是启动、推进改革的时代标记。从昔日一片法制废墟,到当下成功构建现代法律体系,绵延至今的立法进程所内含的制度设计和价值追求,不仅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指明了路径,也是1997年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目标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法制(相当于英文的Legalinstitution),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相当于英文的Ruleoflaw),是指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原则的治国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很少使用“法治”这一术语,而使法制的含义包括了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用法制这一术语来表示属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法律现象,既不利于法律思想的交流,也不利于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更不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因此,应正确理解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不应再把“法制”与“法治”相混淆。法制与法治的联系表现为:法制是法治的必备前提和基础,没有法制,则法治失去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