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上下求索1897年农历正月初一,王枕心出生于江西省永修县。1913年7月,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召集旧部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国民党人从失败中振作起来,集结在中华革命党的旗帜下,投入新的战斗。王枕心1915年参加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只是一个几百人的秘密组织,远不能担当巩固共和的重任,孙中山决定再次改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给孙中山极大启示,孙中山于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王枕心1918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部读书。1922年学成归国,…  相似文献   

2.
陈长峰 《传承》2007,(8):104-105
探索党务道路上的挫折与困惑,对欧美等国幻想的破灭,苏俄革命党和陈炯明叛变对孙中山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力帮助,共同构成了孙中山转向借鉴苏俄"以党治国"经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故事描写1906年的清末,正是清廷疯狂暗杀“革命党”的黑暗年代。 10月15日,革命领袖孙中山决定冒险赴港,名为探望母亲,实则与十三省革命代表见面会谈。这是清廷“刺杀孙贼”的大好时机,将军白孝国(胡军饰)买通香港警察,在全港织起了一张“刺孙”的天罗地网,而“中国日报”社长陈少自(梁家辉饰)作为革命党人,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保卫孙中山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在日本创建的。80年代以后,方有论著指出孙中山在1910年改中国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的事实。因记述简略,未引起广泛注意。中华革命党究竟起源于何时?它的发展演变状况怎样?摸清这些问题,对进一步了解孙...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他在宪政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便是其宪政理论的精华。一、“权能分治”孙中山先生第一次表述“权能分治”思想,是在他192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文中:“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者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之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1]孙中山先生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分为“政权”(或者“民权”)和“治…  相似文献   

6.
陈亚杰 《岭南学刊》2004,3(3):5-9,17
现代政治学的实证研究证明: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或者执政党和革命党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具有建设性、包容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和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执政的历史方位之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特点,标志着党对其执政地位的科学认识,实现了从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7.
华强 《探索与争鸣》2011,(11):38-43
武昌起义后,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风靡于世。孙中山对章太炎的口号提出严厉批评。章、孙在口号问题上的分歧在于革命党是不是政党。章太炎认为革命党与政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辛亥革命时期所有的革命党属于结社而非政党,应当消弭。孙中山迫于压力,一度承认同盟会为结社并在事实上将同盟会由革命党改为政党,但是此后仍然坚持同盟会即政党,并对章太炎进行批判。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反映了有识之士在中国政治近代转型期的呼吁,消弭党建思想是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论孙中山“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孙中山是第一位明确而又系统地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表达对外开放战略思想的伟大思想家。本文试图从分析孙中山关于对外开放战略必要性的认识出发,详细阐述其对外开放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对其思想的特点、理论印证和实践检验作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护法运动后,福建成为革命党和革命军的大本营和复兴基地。孙中山是援闽粤军的创建者,是与派系斗争中的纵横家,是闽南护法区“刷新政治”的推手,同时也是福建护法运动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早在《建国大纲》以及其它文章中,‘就曾提出社会建设。他说:“统一以后,则重心又移在社会问题。”他不仅把社会建设视为“重心”,还对社会建设做了系统论述,完整阐发。他的社会建设思想虽然没有在他手中变为现实,但是,他的先进理念启迪了后人。孙中山先生在社会建设方面有哪些见解呢?孙中山把“人本”、“民本”作为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孙中山脑子里充满着自由平等。他认为人人共处于世界大家庭;他认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一国之内,实行“民有”、“民享”、“民治”。“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人人平等,“无尊卑贵贱之见”,“无贵族、平民之阶级”;他认为人人“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各得其所”,“国家的利益大家可以均沾”,“全国男女,无论老少,都可以享乐”,“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共享安乐之幸福”;他认为人人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具备“为四万万人谋幸福”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1.
台湾革命同盟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建立的抗日爱国政党,由台湾革命团体联合会、台湾革命党、台湾青年革命党、台湾国民革命党等4个抗日团体联合而成,以“以集合一切革命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光复台湾”为宗旨。先后以《新台湾》、《台湾民声报》为机关报。领导人主要有李友邦、丘念台、谢东闵、李纯青、宋斐如、李万居、谢南光、黄朝琴、游弥坚等。  相似文献   

12.
宋文博 《前沿》2014,(23):18-19
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先是对革命党北伐实施武装干涉,未能得逞后,又转而支持革命党,但附加危害中国主权的条件,因而遭到革命党的拒绝,并对日本的武装干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其放弃干涉政策。针对其支持革命党北伐的有利政策,革命党进行了利用,以促进革命的发展,但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从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与革命派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革命党北伐,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对中国进行侵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就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相似文献   

13.
<正>"二次革命"失败之后,逃亡日本的孙中山把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归罪于掌握军政实力的黄兴(克强)等人的不服从。与此同时,聚集在孙中山身边的陈其美(英士)、戴季陶(天仇)等  相似文献   

14.
王晓波 《台声》2006,(10):22-23
在2000年底,日本出版了一本畅销漫画书,书名叫《台湾论》,著者是日本右翼人士小林善纪,他在书中大肆鼓吹日本军国主义,歌颂日本对台的殖民统治,称日本的殖民统治是“最有良心的统治”,甚至称抗日义勇军是“流氓”“、土匪”。《台湾论》的内容是小林善纪在台湾访问的一些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接受“皇民化”的老台湾人,如李登辉、许文龙、金美龄等人。次年初,《台湾论》的中译本在台发行,有一天,我突然接到林宪老先生的电话,说有事要来台大看我。林老已年高八旬,爬上哲学系馆三楼来看我。原来是他对《台湾论》有意见,要我把他老人家的意见发表出…  相似文献   

15.
林宪 《台声》2006,(10):18-19
我生于1918年,今年88岁了。早年先长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我是屏东客家人。1895年《马关条约》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民义不臣倭,组织“台湾民主国”抵抗日军侵占台湾,后来“台湾民主国”失败了,又有义勇军奋起。南台湾有林少猫的起义,林少猫有一个得力部将叫林添福,和我们同村,家父就是追随林添福接受林少猫领导抗日的义军。根据日本官方的记录,林少猫所部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当然受到人民的拥护。1902年,林少猫在“后壁林之役”遭日军歼灭。家父是少数幸免于难的人,翻过南中央山脉逃到台东,隐居起来,先做农,后经商,所以,我是…  相似文献   

16.
傅柏翠1896年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蛟洋乡的一个地主家庭。1914年东渡扶桑,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在东京曾受孙中山接见,并参加了中华革命党。毕业回国后,担任中国国民党上杭县党部常委、秘书。曾发动工农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成为激进的革命分子。蒋介石背叛革  相似文献   

17.
6月7日,李登辉先生终于获得以“私人”名义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机会。在行前的国民党中常会上,他呼吁“中共不要用民族主义的帽子来压迫我们统一”,并称此行最重要的不是凸显他个人的存在,而是台湾的存在。这一段话十分令人费解。 1919年10月10日,在纪念武昌起义八周年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发出通告,将中华革命党正式改名为中国国民党,并公布了《中国国民党规约》,其总纲规定“本党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1920年11月4日,孙中山先生发表演说指出:“三民主义缺一不可,这是确定不能改易的。”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呢?1923年1月1日经孙中山先生审定的《中国国民党宣言》规定: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中是排在第一位的。现在的台湾国民党当局也一再标榜是三民主义的信徒。一百年来中国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政府无视国内民众的广泛质疑和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强行宣布启动“排污入海”计划。事实上,这完全是为了一己之利。自福岛核事故爆发12年来,日本的废炉计划不仅迟迟没有进展,核污染水处理也越加成为其沉重的财政负担。为了甩掉这个“大包袱”,日本对内依靠行政体系的“结构性暴力”推行狭隘的“国家理性”,对外则在现实主义逻辑之上叠加了机会主义,打着国际原子能机构给予“背书”的所谓“科学无害”的金字招牌,导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公地悲剧”。毋庸置疑的是,此举的结局终将是害人害己,而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恐将导致全球治理危机。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有很多名号。他原名孙文,字德明,自号日新,意为“天天更新”。少年时代孙中山常听太平天国老战士冯爽观讲洪秀全反清的故事,因而非常崇敬洪秀全,遂自称为“洪秀全第二”。青年时代,孙中山常与爱国青年陈少白等聚集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亲友称他们为“四大寇”。由于孙中山学识广博,同学们叫他“通天晓”。1895年,清政府在通缉孙中山时,故意把“孙文”写作“孙汶”,以示他如洪水猛兽。但人们却支持他的反清行为,叫他“孙大炮”。1897年他在日本时曾化名为“中山”,意为山中打柴人,表示他的革命意志。从这…  相似文献   

20.
忧国忧民的陈潜夫先生□洪玉贵陈潜夫(1894.9.4——1950.12.1),四川省乐山市中区平兴乡陈坝村人,著名爱国知识分子。1915年,青年时代的陈潜夫与郭沫若同赴日本留学,就读早稻田大学。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孙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为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