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侦查讯问是由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向犯罪嫌疑人查问案件事实和其他与案件有关情况的一种侦查行为,由双方面对面进行,具有直接的对抗性。在讯问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使用反讯问的手段,想方设法的阻碍讯问工作向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方向发展。因此,对犯罪分子的反讯问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原因,得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我国的侦查讯问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反侦查行为所表现出来的防御特点,可将其划分为消极性反侦查行为与积极性反侦查行为.这两者在外在表现与行为方式两方面迥然不同.这种区分对于减少或克服侦查实践中的片面性错误,深入细致地分析个案中的反侦查行为,避免让一些案件假象模糊侦查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反侦查行为是否为侦查人员或群众知晓,可将其划分为隐蔽型反侦查行为与公开型反侦查行为.这两者存在密切联系,既贯穿于案件的各个阶段,又可能相互转化;同时,它们在实施的前提条件、行为目的与外在特征以及对侦查人员的影响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这种区分对于分析和预测个案中的反侦查情况,认识反侦查行为的不同特点并进而提出针对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案侦线索是导向案件事实的信息指向,也是其探求活动的路径与方法,包括事实线索、侦查线索和证据线索。案侦线索具有广泛的联系性、案情的指向性、线索指向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在案件事实中,有客观事实、主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其线索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具有隐蔽性、运动性与复杂性。探讨案侦线索中的侦查线索、案件线索场、案件证据场、证据线索等相关概念。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案侦线索的筛选、查证,考察线索交叉点与突破点,对其疑点的发现、查寻与分析及其线索的清理与证据的收集等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公安部提出"证据战"的要求之一,是用最严格的规范办理命案。命案侦查取证是分析命案案情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判断、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只有做好命案的侦查取证工作,才能为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提供充分的证据材料,才能实现"多破案、快破案、办好案"的目标。转变"以侦查为中心"为"以审判为中心"的执法理念,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命案侦查取证工作,是实现"多破案、快破案、办好案"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于诱惑侦查,不能只从诉讼视角展开,还应该从方法论角度予以关注。诱惑侦查的范围包括“犯意诱发型”和“机会提供型”两种情形,其目的是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和查获作案人,其侦查途径为从案到人和从人到案的合并使用,即根据案件情况或者线索情报确定作案人的特征和嫌疑范围,然后运用诱惑手段寻找、确定嫌疑人,从而破获案件。诱惑侦查的策略手段具有高效性、欺骗性和是否合法的模糊性,因此,对其规范时应从使用时机、适用范围、适用程序、适用对象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犯罪分子在犯罪活动中实施的反侦查行为,给侦查机关在确定侦查方向、划定侦查范围、刻画犯罪分子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障碍,带来一定困难。以犯罪现场为视角,对犯罪分子的反侦查心理、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总结反侦查行为的规律,做到"从人到案"与"从案到人"侦查模式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识破犯罪分子的各种反侦查伎俩,做到知己知彼、敌变我变,提高侦查破案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按照反侦查行为是个人色彩还是多人组织性色彩,可将其划分为个体性反侦查行为与组织性反侦查行为.这两者在所发生的案件、行为特征及其同作案人能力的关系三方面存在着不同,而且后者在社会活动中常常表现为对前者的渗透现象.这种区分对准确刻画作案人的特征,准确识别反侦查行为,正确认识反侦查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反侦查是当前犯罪的一大特点,它严重误导了侦查方向,干扰了侦查思路,阻碍了侦查的诉讼进程和案件事实真相的查明。只有认识反侦查,侦查人员才能够准确、及时地识别反侦查,全面、正确地认识犯罪行为人,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侦查措施。对反侦查研究的深化离不开对其概念的确认和界定,只有充分分析其构成要素,即反侦查的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才能够对反侦查的本质有深刻把握,对反侦查的概念作一个较为准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反侦查行为是犯罪分子对抗侦查、掩盖犯罪和逃避打击的多种手段的综合体。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行为是干扰侦查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以445名在押犯罪嫌疑人作为研究反侦查行为的"主体",调查他们在犯罪活动中反侦查行为的总体状况及采取过的反侦查行为发现,有62.70%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活动中曾有过反侦查行为;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案件类型差异;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反侦查行为呈现出"总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特点;部分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反侦查行为也体现出与信息化等先进的侦查手段"与时俱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作案人的反侦查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诸如反侦查行为的"智能化",反侦查手段的"现代化",反侦查规模的"组织化",反侦查意识的"增强化",反侦查时间的"提前化"。研究反侦查行为的特点,有利于增强侦查人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侦查工作的水平,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新形势下的反侦查行为。  相似文献   

12.
刑事再生证据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原生证据的收集和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直接作为定案的根据。然而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何为刑事再生证据、其功用何在以及如何认识其法律地位和效力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立足于我国刑事司法的现状,澄清有关刑事再生证据的一些理论问题,完善相应的证据规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的作用,犯罪行为、民事纠纷和违反行政法规的活动,在其实施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留下某些痕迹。即使有人毁灭,伪造证据,其毁灭伪造证据行为又会留下新的痕迹。那些受到犯罪行为,民事纠纷或者行政纠纷发生过程中的影响而在形状、位置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物品,就储存了有关案件实际情况的信息,从而可以成为证据。在大多数案件中都是可以收集到物证的,因而它是司法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证据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中在审理寻衅滋事罪与抢劫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案件的时候,首先要弄清他们各罪之间的界限问题。由于上述罪名在客观方面的行为、主观方面的目的、客体以及犯罪对象上都有交叉重叠,使本应明晰的界限变得模糊,不能明确辨析,从而直接影响了对案件的定罪量刑。文章以寻衅滋事罪与抢劫罪为例,分析了传统上对两罪界限认定的观点,提出了将寻衅滋事罪分解的观点,并从刑法学理论上阐述了这一观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借助于司法途径来解决纠纷,必然要面对法律适用的问题。法律被制定出来只有通过适用,才能实现其价值。适用法律就意味着要解释法律,因为适用法律不可能像自动售货机一样,输入法条就能得出舍乎正义的结论。我们将案件事实和法律文本以及法官在这一解释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找到那个在案件事实和法律文本之间交叉的契合点,从而得出合法合理的结论。这一契合点的寻找是处理案件的核心,它代表了正义观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博弈论引入到对警务腐败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细致地分析了存在于警务人员、举报者、罪犯各个主体之间可能的预期利益、行为模式,以及基于对不同行为模式的选择及各方主体的收益情况。最后,文中提出了应对职务犯罪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关于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过失说与故意说之争。大部分学者坚持过失说,故意说是少部分学者所持的观点。过失说认为,对故意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结果发生的行为可以依照投放危险物质罪定罪处罚。然而,这会导致故意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结果但未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行为得不到处罚。故意说将过失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结果的行为排除在处罚范围之外,这不符合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犯罪之刑事政策的要求。因而,只有将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解释为既包括过失也包括故意,才不至于出现处罚上的空当。  相似文献   

18.
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对社会、对党自身有着深刻的道德内涵。党的执政目标充满立足于“为公”、“为民”的道德价值追求。能力建设体现着党对社会道德秩序的关切,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伦理关系协调的需要。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将党的执政行为纳入以民主和法制为准则的伦理轨道,这是规范执政党自身行为和理顺社会伦理关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中侦查主体实施技术性侦查将大量运用科学证据。对科学证据之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与刑事诉讼发展潮流相适应。科学证据是指其发现、收集、固定和揭示符合现代科学标准且对案件事实有证明意义的物质载体。科学性、多元性和依赖性是科学证据的特点。科学证据应当定位为新的证据分类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