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览之窗     
正毛泽东与马寅初的人口问题论争真相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与马寅初之间有过一场关于人口问题的学术论争。毛泽东是主张计划生育的。1956年10月12日,毛泽东在同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谈话时,明确提出了"计划生育"的问题。他说:"社会的生产已经计划化了,而人类本身的生产还是处于一种无政府和无计划的状态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对人类本身的生产也实行计划化呢?我想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2.
周杰 《理论学刊》2007,(1):22-2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就出访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中苏双方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成功实践。通过缔结条约,把中苏关系从法律上固定下来,为新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伊始,发展同苏联的外交关系,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其间,根据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约定,1950年1月10日,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相关协定问题与苏方进行具体谈判。毛泽东、周恩来回国后,中苏贸易谈判继续进行。本刊2005年第2期曾以《周恩来1950年访苏文献选载》为题,重点刊发了1950年1—2月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的一组文献,这里再选发中苏谈判过程中周恩来代中共中央、毛泽东和以他本人名义起草的关于中苏贸易协定谈判等问题的部分电报、批示,以飨读者。这些电报和批示,选自中央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二册,电报、批示中的别字、漏字分别用〈〉、[]订正。  相似文献   

4.
马寅初是一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新中国之初担任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除了积极完成党和政府给自己安排的诸多行政职务工作外,还写了许多文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马寅初身为旧知识分子和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委员的双重身份使其能够以北京大学为平台把毛泽东的改造知识分子的运动顺利地推向全国,为实现党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作出了贡献。马寅初是在党和毛泽东改变对节制生育问题的认识和提出计划生育的主张之后,才有了人口问题的发言和“新人口论”的。1958年和1959年先后由《光明日报》、《新建设》杂志掀起的两次对马寅初的批判,都是在北京大学“双反”运动和学术界“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背景下进行的。马寅初的代表作《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始终都是被批判的重点。马寅初并非因人口论罹祸,那些批判人口问题的文章也主要是从中寻找其所体现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党和政府没有批判马寅初,康生、陈伯达也与批判活动没有关系。相反,从中央到地方党委主办的机关报和理论期刊基本上都没有参与批判活动的事实说明,党对马寅初是有政治担当的。据此,马寅初敢于向民主党派主办的《光明日报》叫板,要与其领导杨明轩、陈此生战斗到底,决不投降。马寅初是在北京大学校办秘书的揭发后血压陡升而退出战场的。马寅初作为旧知识分子被批判的命运可说是在劫难逃。但是,因为党和政府的保护,马寅初仅只受到群众的批判,其待遇却没有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29日,也就是毛泽东飞往重庆即将与蒋介石谈判的次日晚上,中苏友协在七星岗礼堂为欢迎毛泽东的到来举行了盛大酒会。酒会上,冯玉祥将军兴奋难抑,即兴抒诗:  相似文献   

6.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踏出国门,出访苏联。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斯大林庆祝70大寿。除了祝寿之外,毛泽东还担负了一项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废除苏联于1945年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然后重新签订一个"既好看又好吃"[1]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而,此次谈判过程却坎坷异常。就在中苏博弈的过程中,原本是要破坏中苏关系的美国却事与愿违地推动了新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7.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开国大典上检阅陆、海、空和公安部队。1949年12月16日,新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翌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为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相似文献   

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翌日上午,苏联政府宣布予以承认;10月3日,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12日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字。1952年9月,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  相似文献   

9.
中苏两党两国历史上关系最热络的时期是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54—1958)中苏两国的"蜜月期",无疑是从赫鲁晓夫1954年9月29日至10月16日首访中国,毛泽东、周恩来与他首次在北京会面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正2月6日,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朱德例行会谈,翻译师哲和苏方的同志И.В.科瓦廖夫以及Е.Ф.科瓦廖夫出席。关于中苏条约关于中苏条约,我说,中苏关于旅顺港地区的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缔结此条约是为了制止国民党和日美合谋对付苏联和中国的解放运动。这个条约对于中国的解放运动有一定好处。现在,随着中国共产党掌权,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苏联政府决定,一俟签订对日  相似文献   

11.
蛛丝马迹 1950年初,毛泽东准备访问苏联,与斯大林举行两国首脑会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毛泽东临行前,国民党保密局北平潜伏台向台北发了密码电报,急报了这一情报。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形成的直接后果是中断了我们党早期正确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这“左”倾错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和中苏论战日渐激烈息息相关。毛泽东认为苏共在“二十大”以后实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而断言苏共已“变修”。并以此为鉴戒 ,毛泽东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的斗争 ,逐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3.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方面是否曾与苏联协商或通知即将采取的行动,是一个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对当时中苏同盟关系状况的判断,以及对后来中苏分裂原因的探寻,需要做出准确的回答。作者利用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及当事人回忆录对此进行了详细考证,并得出结论:中国方面在炮击金门前的确没有与苏联进行协商,也没有向苏联通报这个意图。然而,毛泽东却有意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采取的这个军事行动是中苏协商的结果。毛泽东在赫鲁晓夫秘密访华后不久便下令炮击金门,使美国认为中共对金门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中苏共同采取的一致行动。这正是毛泽东坚持赫鲁晓夫必须公开回国并发表会谈公报所期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29日,也就是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的次日晚上,中苏友协在七星岗礼堂为欢迎毛泽东一行的到来举行盛大酒会。酒会上,冯玉祥将军兴奋难抑,即兴赋诗:  相似文献   

15.
1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这次加深中苏两党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了解,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公开访问苏联、谈判签订中苏结盟条约作了必要的准备。实现中苏结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确定的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成功范例。作为中苏结盟谈判的先行者,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样应当功垂史册。然而这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不论是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还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都未提及此事。王永华同志撰写的《1949年刘少奇秘访苏联始末》一文,对这段重要历史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16.
林木 《党史博览》2010,(2):F0002-F0002,F0003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开始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下月20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抵达莫斯科。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相似文献   

17.
1958年7月31日的北京,烈日当空,阳光灼人。南苑机场却显得严肃、冷淡,等候迎接赫鲁晓夫的毛泽东,不像过去喜欢和尤金谈哲学,没有多少话谈,气氛不像过去那么轻松愉快。当赫鲁晓夫从“图104”客机走出时,迎接他的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拥抱,毛泽东只是同他握手致意。过去中苏首脑见面时的亲热情景怎么不见了呢? 原来,亲密无间的中苏双方将有一场大争论。两天前,苏联方面曾通过驻华大使尤金请见了毛泽东主席,表达了苏联领导的一个意思:希望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这一条约签订的作用和坚决捍卫新中国权益的历史贡献,并对条约的副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说过:“从1957年第一次莫斯科会谈,到6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算是那场争论的当事人之一,扮演了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回顾历史,邓小平生前曾八次到莫斯科,其中有五次是参加中苏会谈。这几次会谈,都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华。一、1957年莫斯科会谈,毛泽东夸邓小平:“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我们党内难得的一个领导人才。”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庆典活动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邓小平随同毛泽东到莫斯科,除了参加会议外,他的主要任务是代…  相似文献   

20.
1969年12月6日,毛泽东正在中南海游泳池里等候着周恩来的到来.从1964年开始,苏联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并制造大量流血事件,中苏边界形势恶化.珍宝岛事件以后,毛泽东越发意识到中国必须在国际上重新展开一种足以与苏联抗衡的外交攻势,从而才能有效地挫败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集团的军事扩张.周恩来到游泳池后,了解到毛泽东此时正在为中苏边境问题劳神.毛泽东表示:“俄国的问题总要解决的嘛.世界上各国的问题都总是要解决的嘛.”他对周恩来说: “如果中苏之间的边境冲突,当真要酿成一场战争的话,那么也许会引起原子大战.如果那样一来,就不能不有所准备.中国的原子弹只有这么大(毛伸出小拇指),苏联的原子弹有这么大(毛伸出大拇指),美国的原子弹有这么大(毛又伸出另一个大拇指).它们两个加起来有这么大(毛把两个大拇指合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