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枣强县东广川镇)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把儒家学说推上正宗并取得官方哲学地位的关键人物.自董仲舒以后,儒家学说便逐渐从一个思想流派而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长久的影响.董仲舒的著作至今尚流传于世的主要有<春秋繁露>、<对贤良策>.班固<汉书>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为儒者首"、"少治春秋".  相似文献   

2.
汉代儒者董仲舒精研<公羊春秋>,亦并通群经,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生于汉惠帝元年(前194)或二年(前193年),卒于元狩五年(前118年)至元鼎三年(前114年),寿命约八十岁,其故里当为广川(今河北景县),他身上秉有儒者敢于担当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展示出一代儒学宗师的操守和风范.  相似文献   

3.
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研究,学界中不少研究者往往对其政治哲学真正的目的把握不够准确.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精髓往往淹没在对他"天人感应"、"谶讳"迷信及纲常伦理思想的批评声中.董仲舒政治哲学最大的特点及其核心精髓就是"调均".从理论来源上看,其政治哲学是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调均";从官制的结构上看,是通过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制衡;从整体政治制度的功用上看,是对上下尊卑的等级进行"调均";从整体政治制度的框架上看,是对天道与人道进行"调均".  相似文献   

4.
蒋勋 《党政论坛》2014,(4):31-31
其实我不太爱说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词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了他的敏锐度,也难以激发创造力,所以需要出走.20世纪70年代我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  相似文献   

5.
一《汉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凝聚的史著之一。它伟大,至少在于它以系统的多篇"纪"、"传"和"志",在近两个世纪以后决定性地巩固了司马迁《史记》开创的纪传体撰史方式。它凝聚,指的是它不似《史记》那般纵贯数千年地"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即前104至101年武帝太初年间"至雍获白麟"),或者说主要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开始,直至伴随汉武帝去世告终的汉帝国初期。与之相反,《汉书》集中于西汉这单独一个大朝代,甚至——就作  相似文献   

6.
一 赵老其人名日培显,年届九十;生于富平,幼迁临潼;时逢乱世,备历艰辛;上学仅四月,从政四十载;政绩卓著. 我和赵老已有十五年的殊胜缘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贯是当世高人.2014年初到临潼拜望赵老时,他说想把自己的九十年人生大事回顾整理一下,集结成册;2014年11月底左右,他的《苦乐年华——我的九十年人生之路》书稿完成.  相似文献   

7.
东汉初,即公元23年,任廷做会稽都尉,当时,他只有19岁.到任时,迎接他的官吏一见,吓了一跳,如此年轻,岂能胜任?没成想,他干得不错.后来,他当了九真太守.九真属南京僻远地区,比较落后,“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廷做太守后,“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7,(5)
正姓氏源流史姓来源有五: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3)
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构筑了一套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研究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内涵及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阐明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汲取其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从上个世纪8 0年代初开始,一边从事戏曲研究,一方面为文学而准备.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忆罗隆基》.写毕,急急忙忙又恭恭敬敬地拿给丈夫审阅.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戏曲小说.就文学言,他是内行,我是外行.审阅前,我塞给他一支中华牌铅笔,并在耳边细语,道:“你看到有什么段落或句子写得还算好的话,就在旁边给我画个圈圈,以资鼓励嘛!”  相似文献   

11.
晏振东  陈远 《各界》2011,(8):16-18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1926年至1936年,他在定县进行“平民教育实验”,旨在实现中国劳苦阶层平等的受教育权,尤为难得的是,他当时就提出推行公民教育理念。 1943年,晏阳初补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提出“第五种自由”,即人民要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为“世界最...  相似文献   

12.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走完了生命的全部历程. 几年前已到处流传勃列日涅夫健康状况恶化的消息,甚至有几次还煞有介事地传出他已死亡.后来医生披露:在勃列日涅夫的最后几年,他虽还活着,已不太清楚周围发生的事情了.但他一直顽固地把一个超级大国的权力执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相似文献   

13.
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他在位十六年,荒唐的事情做了一箩筐.而其中最荒唐的,要数他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游巡江南时颁行的"禁猪令"了. 据<明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家羊代之."对于这件事情,万历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也有记载:"时武宗南幸,至扬州行在.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是以对传统文学模式的反叛姿态独步中国现代文坛的.他在193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一系列二元对立范畴中,如乡土题材与都市题材、关注现实与灵魂介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做出了超越性的前卫选择,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审美空间:感觉的盛宴,欲望的狂欢.但因为太过超前远离了人们的审美经验而被置于新文学史的边缘.  相似文献   

15.
《出师表》与《止战疏》之优劣论胡觉照公元二二七年,即刘样建兴五年,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了一个奏表呈交给后主。这一奏表,就是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的《出师表》。公元二三O年即曹睿太和四年,因大将军曹真获准从子午道出兵南伐西蜀,司徒华歆写了一封奏疏上呈明帝。...  相似文献   

16.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笔记小说.书中略记了作者一生中的六件事,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卷,但原来流传的只有前四卷.这四卷本的作者手稿是杨引传于光绪三年(1877年)在苏州护龙街旧书摊上发现的.作者沈复,字三白,姑苏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曾作幕府多年,到过台湾,约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之后.作者虽无文名,但他的这部《浮生六记》以其天然无雕饰的幽雅文笔,描写哀怨愁苦,赢得了读者的赏爱.它“乐而不淫”、“怨而不怒”,虽香艳而不狎邪,一往情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初,中国有个伟人在论述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时,曾借用了“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把项羽和刘邦进行对比,他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这位伟人批评没有民主作风的人“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  相似文献   

18.
我是1959年春,调到少奇同志身边做秘书工作的。与少奇同志直接相处,在一幢房子里工作了6年。 初到少奇同志身边时,看到他工作兢兢业业,办事一丝不苟,沉稳寡言,不苟言笑,似有点严肃认真有余,活泼幽默不足,给人一个可敬而不太可亲的印象。可是,相处得时间长了,越来越多的接触和了解,使我深切感受到:他确是一个既值得尊敬,又令人可亲的,堪称为人师表的领导者。他始终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地位,长年不懈。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 他的胸怀是坦荡的,为人民服务是真诚的。而且,  相似文献   

19.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90年),名墨翟,生活在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约在孔子死后、孟子生前这段时间.<史记>里说他是宋之大夫,一般认为墨子是鲁国人. 至于他为什么姓墨,至少有三种说法:一说他是孤竹国王子伯夷的后代,大家可能都熟悉伯夷不食周粟的故事,但很少知道伯夷王子姓墨台,后来简化为墨.二说墨子之所以姓墨,是因为他长得黑,墨子脸黑,有书为证:<贵义>篇里记载,墨子准备北上到齐国去,路上遇到了一位算卦的,这个人说今天天帝要在北方杀黑龙,您的脸长得黑,不宜北去.墨子当然不听他的,但也没对自己脸黑表示异议.  相似文献   

20.
南非总统德克勒克7月29日晚宣布对内阁进行重大改组,企图摆脱他自1989年执政以来所面临的一次最严重的政治危机。 这场政治危机初起于南非一家报纸十天前揭发出来的南非政府秘密资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