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网络的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案件也呈上升趋势。据对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等地的调查,青少年网络犯罪比例越来越高,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青少年网络犯罪种类非常丰富,可以说除了杀人等直接侵犯人身的犯罪外,其它几乎所有犯罪都可在网络上进行,如电子盗窃、网上诈骗、网上恐吓等等。  相似文献   

2.
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与受害客体双向互动的结果。在传统犯罪学理论中,以犯罪人为中心的研究对于犯罪预防的实践效果有限;而从被害人的视角研究影响犯罪发生的条件性因素,不失为降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生率的另一条出路。从动态角度看,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被害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有受骗前的情境诱因、受骗中的心理因素和受骗后的心理反应;从静态角度看,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被害人的心理状态、个性倾向也各不相同。基于被害人心理行为的动态和静态分析,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受骗前要筑起心理防线,打好预防针,形成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免疫力;受骗时要保持理性,机智应对;受骗后要勇于维权,积极做好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3.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近几年,网络的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案件也呈上升趋势。据对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等地的调查,青少年网络犯罪比例越来越高,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青少年网络犯罪种类非常丰富,可以说除了杀人等直接侵犯人身的犯罪外,其它几乎所有犯罪都可在网络上进行,如电子盗窃、网上诈骗、网上恐吓等等。 从有关部门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逐年上升,而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多为16—17岁的青少年。虽然我国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未像西方那么突出,但可预料在今后数年内,这类犯罪将成为社会危害性最大的犯罪之一。  相似文献   

4.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心理隐损是被害人被骗后心理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隐性损伤。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心理隐损进行质性研究,厘清被害人被骗后的心理表征,对及时修复被害人心理、促进案件追赃挽损、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采用NVivo12质性研究软件,对51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访谈材料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在被骗后存在萎靡衰败型心理、创伤应激型心理、乖戾怨恨型心理、恶逆变型心理等心理隐损的现实表征。对此,需要关注被害人的心理健康,警惕其产生报复性逆反犯罪倾向;强化沟通交流,提高追赃挽损的实效性;完善纾困援助,搭建倾诉性交流平台;重视多元主体协同修复,拓展多元化纾困路径,有效修复被害人的心理隐损。  相似文献   

5.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波及范围广、手段新、蔓延速度快,是公安机关当前要依法严厉打击的犯罪之一.但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规律、特点、作案手段和方法不断演变,我国现有的司法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需要.选取2020年4月至5月甘肃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与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诈骗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犯罪主体专业化,犯罪工具智能化;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层出不穷;造成的危害范围广泛,后果严重.研究网络诈骗犯罪类型,针对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难点,设计积极有效的侦破及深挖方案,建立有效的网络诈骗犯罪深挖体系,是惩治网络诈骗犯罪的良策.  相似文献   

7.
网络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交流与沟通手段的同时,也为诈骗犯罪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成为诈骗犯罪发生的新渠道与新场所.文章通过梳理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类型、原因,提出防控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以求提高人们对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8.
网络道德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诱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使青少年犯罪形态发生新的变化。其预防措施有:建立青少年网上行为的监控机制;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引导;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制定和完善互联网络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9.
网络诈骗作为电信诈骗的一种重要犯罪方式,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网络兼职诈骗犯罪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影响了人们的安全感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传统电信诈骗犯罪与现阶段网络兼职诈骗犯罪的异同、公安侦查人员的侦查思维和其采取的侦查对策的不同,提出了网络兼职诈骗犯罪的特征、团伙组织架构和几种典型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学、犯罪心理学、公安技战法等角度,提出了针对现阶段网络兼职诈骗犯罪的侦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并在近两年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犯罪手法更新更快,紧跟社会热点;地域特征明显;犯罪模式从"漫天撒网"到"精准诈骗";诈骗剧本编写水平更高,欺骗性更强;社会危害性加大。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本低,表现为犯罪条件容易获取,用于实施犯罪的金钱支出少,大量犯罪分子得以逃避刑事处罚和社会谴责;同时犯罪收益高,表现为犯罪分子实现了财富的积累、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心理的满足。因此,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增加犯罪成本,减少犯罪收益。  相似文献   

11.
网络犯罪在近几年迅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秩序,而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犯罪犯罪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文章分析了犯罪心理矫正的可能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和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了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矫正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掌握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措施。从社会、法制和心理上进行预防,可以有效地防范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3.
浅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及其心理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推广,各种网络犯罪活动也频频发生。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犯罪主体多以掌握网络技术和知识的青少年为主。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高度智能化、隐蔽性极强、犯罪手段多种多样和破坏性强的特征,并旦呈现日益规模化趋势。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主要有:贪利和聚财心理,逆反心理,冒险、挑战心理和寻求刺激的心理,孤僻心理,侥幸心理以及破坏和报复的反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4.
对网络诈骗进行研究,应充分了解网络犯罪的基本特征.网络犯罪就是信息化的犯罪.网络诈骗是通过操作个人信息实现诈骗目标的行为,从发展趋势看,网络诈骗对个人信息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治理网络诈骗的关键,在于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虽然个人信息相关人对这一信息的利益不能看作一种独立权利,但保护个人信息对于维护公民的人身、 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刑法中的个人信息应从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加以界定.对于网络诈骗的定罪,应充分认识其特点,并与处理线下犯罪有所区分.预防网络诈骗,应实现多部门配合、 公私联动、 跨法域合作的机制,并将信息管理作为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网络短视频平台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新的环境,网络短视频平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链条延长性、犯罪数额累积性、犯罪手段隐匿性、犯罪对象广泛性等新特征。上述新特征与犯罪机会紧密相连,应借鉴新机会理论中的犯罪模式理论、理性选择理论与日常活动理论来探寻网络短视频平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生成机制。针对网络短视频平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应在减少新环境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机会的前提下,强化网络短视频平台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责任,提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体的犯罪成本与风险,营造安全规范的网络短视频平台环境。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强烈的好奇心与表现欲、自我实现的需要、逆反心理、孤僻心理、冒险挑战、寻求刺激的心理、侥幸心理。应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结构特点、个性倾向性因素、性格结构特征加强预防,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矫正。  相似文献   

17.
网络瘾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瘾癖是一种病态心理成瘾疾病,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甚大。网络瘾癖可引起程度不同的交往障碍,促成青少年心理和道德问题,从而引发犯罪心理;网络瘾癖对青少年的早期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造成部分青少年社会化失控;网络瘾癖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经济压力容易导致贪财、侵财型犯罪动机的产生。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治疗,对已经患上网络瘾癖症的青少年应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作为网络犯罪主体的青少年同时也是网络的受害者。目前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已成为非常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满足好奇心、贪财图利、渴望自我实现、宣泄情感等是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几种心理。应该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日益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较为严重的犯罪,针对此类犯罪的侦查打击存在多重难点,实践中犯罪预警是治理此类犯罪较为理想的手段。通过梳理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立案、破案、资金损失等数据,分析当前形势,调研X省及T市公安机关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预警现状,结合文献研究,探讨难点及问题,提出改良路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诈骗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方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诈骗的高科技犯罪,具有隐蔽性强、渗透性强、危害范围广、后果严重等特点。我们要有效地防范和遏制网络诈骗犯罪,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惩处力度;完善网络诈骗案件的管辖原则,加强预防宣传和网络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