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忠华 《政府法制》2013,(16):53-53
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是潞安集团的传家宝,是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是一种具有深厚底蕴且不断发展创新的企业文化。在新形势下,探究新时期石圪节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建塑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更有利于我们发扬石圪节精神,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法院有以调解方式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经验”。但中国的司法调解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发展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司法调解,20世纪40年代以后大陆地区的司法调解,以及2004年以後以“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为特点的司法调解。不同时期的司法调解,有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底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司法政策的演进,法院调解的某些做法也有必要从多角度进行检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40多次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通过学习和领会这些重要讲话,笔者认为,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讲话,主要围绕客观评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正确认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价值、坚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形势下的传承与发展,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战略,构建了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不仅为当前形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其核心思想也深深地渗透于习近平同志的执政理念,成为未来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教会法是相对于世俗法而言的一种法律制度,曾是中世纪西欧罗马法和英国普通法之外另一主要的法律体系。公元325年,在尼西亚会议上,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306~337年在位)颁布了第一部正式的教会法,拉开了教会法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2009年12月8日,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律师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研讨会引起人们关注,与会的学者和律师对中国本土律师的优良传统和今天律师应当传承的律师精神进行了研讨,并为中国行为法学会律师执业行为上海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研究中心上海研究基地揭牌。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国内外环境下,民俗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冲击面前,民俗文化未能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加之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民俗民间文化面临失传,甚至濒临消亡的危机。本文以湖北省长阳县为例,分析了在社会多元化冲击下的民族文化的现状,并提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董红  李鑫  龚涛 《法制与社会》2011,(22):15-16
情与法是法学界的一个常新的话题,时常探讨持久面对,只因为没人能得出一个四海皆准的定论。但凡想谈起或谈清情与法的关系,都得有所凭借不能泛泛而谈。本文通过挖掘潜藏在《曹刿论战》《玩偶之家》两部文学佳作中的情与法的线索,得出情高于法、寄情于法的关系。当然不铊是文学作品中的人们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无不生活在情与法的纠缠碰撞中,而本文试图在这情法斗争中找到出口——寄希望于生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如何传承、流变、发展的视角出发,着重论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强调思考与研究应以音乐人类学的学科方法作指导,重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外来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结合,并强调了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裁判要旨】判断商标是否具有较高知名度,主要应考虑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等商标本身的因素,商事主体及相关技艺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仅能作为参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曾彩丽  尹琦 《法制与社会》2014,(11):235-237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了解掌握中国传统伦理特色及现代法治社会的内涵要求,并通过大型随机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认清情与法之间的冲突的因素之一忽略中国传统伦理特色,并在情与法的权衡中探寻更完善的融合转型路径,让法律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更好地尊重人伦,寓人文关怀于法律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法学评论》2008,26(2):10-17
构建和谐世界与建设和谐社会交相呼应,构成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两翼。和谐世界,作为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呼唤当代国际法确保和促进国际社会的成员在尊重主权和法律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和平共处;要求当代国际法在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和谐进步和共享;企盼当代国际法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为中心,致力于世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期望当代国际法将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的民主和法治作为其新的价值取向,提升全球善治的整体水平;迫使当代国际法必须重视自身规范体系的协调发展,真正为和谐世界的构建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民事案件审理中情与法冲突的利益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与法冲突案件具有普遍性,由于司法方法的缺失,审理此类案件存在较大困难。利益衡量是解决民事案件中情法冲突最为重要且有效的司法方法。在民事案件审理中,利益衡量的操作规则为实质判断加法律依据。实质判断的抽象标准是情理,现实标准则是利益的位阶;寻找法律依据的路径是法条的灵活适用、法律的解释、法律原则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3.
武建敏 《河北法学》2012,30(7):23-30
法文化的价值问题属于“法统”范畴,它是任何时代的法文化必然具备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代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研究当代法文化之价值问题的一个理论前提,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可以解读出与法文化的价值问题息息相关的概念组合,这就是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当代法文化之“法统”既不应该是单纯的个人主义,也不是单纯的国家主义,而必然是个人与国家的有机统一,但要统一于具体语境之中,就需要引入实践智慧的概念.当代法文化的“法统”所依据的理性基础是关系理性,这种理性形态在传统中国法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都有良好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礼发源于祭祀文化,并发展为一种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于一体的独特文化,其内核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代表着对于兼具神性与人性、精神与情感的终极秩序的追求。中国古代的法律秩序体现为礼为体、法为用。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礼的观念里,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法哲学的核心问题,而在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礼的精神展现出巨大的时代意义和秩序潜力。  相似文献   

15.
据20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言国情学术专著《中国的语言》统计,中国56个民族有129种语言,其中有2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然而,民族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之一,每一种语言都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中华文明的损失,都将使民族文化也一同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相似文献   

16.
坐落于上海市凤阳路598号的上海市东方公证处新办公大楼是一座典雅而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地处上海核心城区,东临黄浦江,西接静安寺,毗邻素有远东第一街之名的南京路,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繁华与静谧的和谐,均在这一隅体现得淋漓尽致.步入大楼,大气而宽敞明亮的接待大厅,着装整齐的公证员,数字化设施齐备的接待室,无一不向人们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东方公证处所取得的成就.在这栋建筑的三楼,有一间安静的历史陈列室,众多展品静静地记述着上海市东方公证处发展至今的历程,窥一斑可见全豹,这何尝不是新中国公证事业所走过的历史的缩影?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上海市东方公证处的历史陈列室,去探寻上海以至新中国的公证人一路走来的足迹.  相似文献   

17.
新法律现实主义的勃兴与当代中国法学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愉 《中国法学》2006,1(4):38-51
本文从对美国“新法律现实主义”的评介入手,简要分析了当代法与社会研究中的现实主义立场和方法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与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代法治理念及法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提倡一种以经验(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从事实和具体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现实主义法学研究方法和立场。  相似文献   

18.
贫困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反贫困工作。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反贫困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总结邓小平同志长期开展反贫困斗争的宝贵经验,以期在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研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入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法治文明的成果,密切关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也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土资源:中国古代律学知识体系。分析“律学”一词的丰富内涵,明辨律学体系的各项固有缺陷,吸收中国古代律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范畴、研究方法、分支学科和法典(律典)化成果,可以助力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法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六十年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中国民事诉讼法学60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作了较清晰的梳理,指出当前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工作已经驶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分别阐述了三代民事诉讼法学者在学科建设的不同阶段所起到的奠基、传承与发展作用;在总结既有学术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科学术研究工作必须坚持的方向和把握的原则,以及当前应当重点关注和推进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