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干部任用制度 ,在目前已形成委任制、聘任制、选任制和考任制等较为完善的体系。但在实际运作中 ,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以及等级观念、职位的“人格化”倾向、社会文化中的形式主义等 ,制约着干部任用制度的真正贯彻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从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环节到最后的任职,都有着极其明确规范的程序,旨在为选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夯实制度基础。尤其是民主推荐环节,新条例强调“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推荐结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实际上进一步坐实了“群众公认”这个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辨材须待七年期:干部成长的一般路径多年来,干部成长最常见的路径是逐级提拔、逐级晋升。2002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对逐级提拔的干部有任职经历和年限等方面的要求。比如,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需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一般还要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2006年出台的《公务员法》也规定,公务员晋升职务,  相似文献   

4.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为了避开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处理事务的利害关系,保证领导活动和开展工作的公正性,而采取的一种行政措施。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是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明确规定应坚持的六条基本原则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首要的一条。《干部任用条例》同时对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任职条件、选任程序,以及纪律和监督方面的要求,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主要方向和基本要求。因此,学习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在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坚持…  相似文献   

6.
中央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有关事项报告办法》),着眼于事前把关和事前预防,规定“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级党委管理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工作,并负责审核下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突出了对主要领导用人权的制约,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前监督制度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7.
《组织人事报》第1620期刊登江西省委组织部课题组的文章,提出了完善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和任职回避制度的基本思路。文章指出,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和任职回避制度,首先要调整充实,明确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明确干部交流的对象和类型;明确任职回避的对象和类型;把握干部交流的适当时机和比例;确定干部交流的主体流向和合适跨度。  相似文献   

8.
民主推荐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道程序。《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按照领导班子职位的设置全额定向推荐。从这些年县区领导班子换届的实践看,全额定向推荐在扩大干部选任民主、实现领导班子配备要求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推荐方式也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这是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个积极的探索。为了保证推行公示制取得实效,工作过程中应进一步研究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必须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公开的程度,把“群众公认”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 适应推进改革、发展要求,把人选准用好,这是我们在干部工作中必须很好地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表明,只有注重群众公论,才能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在选择人的问题上得以体现,才能通过人民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广泛参与,保证选准人用好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  相似文献   

10.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 ,是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条例》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了中央对干部工作的新要求 ,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 ,是我们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基本依据和基本程序 ,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建设一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认真实…  相似文献   

11.
为政之要 ,在于用人。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既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又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这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诞生的一大制度创新。笔者认为,在任职试用期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组织人事部门、被试用者、试用单位作为这一制度实施的主体、客体和特定环境,这三大角色的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试用期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一、组织人事部门要实施立体跟踪考察试用期对于作为任职试用期制度实施主体的组织人事部门来说,是将被试用干部放在具体岗位上作深入考察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考察中所获取信息的可信度,与考察时间的长短、考察范围的大小有着…  相似文献   

13.
2002年中央以《干部任用暂行条例》为蓝本,在吸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成果的基础上,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条例》作为我们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基本规章,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考察、酝酿、决策、任用和纪律监督等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一、建立“责任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责任制”的内涵 我们所要研究建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是以《暂行条例》和《处理规定》等党内法规及文件为依据,对各级党委(党组)、组织部门及有关责任人在党政领导干部推荐、考核、任用等各个环节应负的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对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选用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对其履行责任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尽责者予以表扬,对失职者进行追究,旨在保证干部选用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准确性的科学的责任管理制度。 (二)建立“责任制”的必要性 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志对建立…  相似文献   

15.
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重要举措,是培养一支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有力保障。2006年以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共组织了18个批次的竞争性选拔工作,将选拔职位从委任类拓展到选任类、聘任类,从科级副职拓展到科级正职、科级后备干部,  相似文献   

16.
一、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需要认真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 1、“无责任过错”用人失误问题。实行责任制,真正能够追究责任的只能是那些违反已有明确规定的原则、条件,特别是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的行为,这种行为可称作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过错行为。而在干部工作实践中,发生、发现的许多用人失误问题中往往不存在明显的责任过错,有失误无过错,无法追究责任。一般情况下,被视为用人失误的问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干部在任用之前就已存在违法违纪问题,任用时没有发现,任用后暴露出来;另一类是干部在任职之后发生违法违纪问…  相似文献   

17.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是领导干部辞职的两种主要形式。中央颁布实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其中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引咎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出现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或因工作未尽职造成过错,出现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在社会舆论和事实依据的迫使下,由本人提出的辞职。引咎辞职是主动辞职,但并不影响对有关责任事故、违法违纪问题的调查处理。所谓责令辞职,是指干部管理部门根据领导…  相似文献   

18.
《条例》要求选拔任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政领导干部 ,因此 ,全面贯彻《条例》是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察评价科学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部的考察、评价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性环节。随着干部工作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进程的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党政领导干部的考察、评价工作正朝着规范和科学的方向迈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干部考察、评价科学机制的真正形成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空间。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干部考察、评价的新规律、新特点、新方法。一、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察、评价科学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党政领导干部考察、评价机制,是指党政领导干部考察、评价的…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央组织部同步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这四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