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哪些行政争议应当由人民法院受理,哪些行政争议应被排除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正是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也即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争议案件的界限,它决定着司法机关、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争议时的权限及分工。对于行政机关而言,它表明了行政权受司法权的制约程度;对于法院而言,它体现着司法审查权的大小;而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言,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则意味着他们可以对何种行政行为提起诉讼,在哪些情况下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司法保护。正因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确定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它…  相似文献   

2.
随着行政诉讼法实施,治安行政申诉案件必然会增多。然而,目前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还存在着互不协调、互不衔接、缺乏规范化和统一性的状况。就整个行政争议制度而言,过去既没有统一的行政诉讼制度,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行政复议制度。公安  相似文献   

3.
杜承秀 《前沿》2007,(4):112-116
法理上分析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是正确构建该类案件处理机制的前提,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应定位为两大争议在法律事实上有一定的关联,处理结果互为因果关系或者互为前提条件的一种案件形式且不以相互影响为必要;交叉案件可类型化为以民事争议为主涉及行政争议的交叉案件、以行政争议为主涉及民事争议的交叉案件、民事与行政争议并重且存在法律事实关联但判决结果相互不影响的案件三种;交叉案件的正确解决应当充分考虑两种诉讼机制的特征、诉讼目的及价值功能、司法权的性质等出发点,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宪政体制,适当借鉴域外经验构建该类案件的妥当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虽然法律规定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和解"不同于"调解"。笔者认为,只要把握好"度",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争议未尝不可。"和解"不同于"调解"。"和解"是指诉讼当事人之间为处理和结束诉讼而达成的解决争议问题的妥协或协议;也指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议的一  相似文献   

5.
附带诉讼:行政、民事争议交织案件的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着行政相对人的民事权益,导致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织在一起产生.采用附带诉讼的方式来解决行政、民事争议交织案件,既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又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还可以避免法院就同一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行政诉讼可以附带民事诉讼,民事诉讼也可以附带行政诉讼,在具体适用方式上采用具有预决力的诉讼作为主诉,优先审理.  相似文献   

6.
<正>从全国范围来看,行政诉讼撤诉率极高,这与法院大量运用和解方式处理行政诉讼案件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笔者认为,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诉讼案件很有必要。行政诉讼案件中和解不等于调解。根据诉讼理论,调解与和解是两种不同的制度。调解主要是民事诉讼中的制度,是在法院主导下,当事人双方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解决纠纷的活动。法官主宰、控制和支配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被平民百姓称为“民告官”,它是通过对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解决老百姓和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争议。但在实践中发现,行政争议又往往与民事争议交织在一起。如何解决这类案件,需要法官们有高超的司法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诉讼制度,既包括刑事和民事诉讼,也包括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是指与犯罪和刑罚相联系的,处理刑事案件的诉讼;民事诉讼是指与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相联系的,处理民事案件的诉讼的;行政诉讼是指与行政争议相联系的,处理行政案件的诉讼。另外,在民事诉讼所处理的案件中,还包括“非讼案件”,这一类案件与一般的民事案件不同,它不是民事原告人与被告人之间因民事  相似文献   

9.
<正>法院提出以和解方式解决行政诉讼案件有法律依据,且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观。笔者认为,法院可以采用和解方式处理行政诉讼案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该条规定,赋予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和解等方式协调处理行政诉讼案件。  相似文献   

10.
在地处荆山山脉的保康县,随着公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民告官的案件逐年增多。近两年,该县行政机关却陷入了"一打官司就输,一当被告就败"的被动局面。经过1998年全县开展依法治县扎实有效的工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终于走出了屡屡败诉的窘境。"民告官"何以"官"败居多保康县人民法院1996年受理的44件行政诉讼案件中43件是行政机关处罚错误;1997年受理的81件行政诉讼案件全部以行政机关败诉而告终。人们不禁要问,"民告官"何以"官"屡屡败诉?从该县1996、1997两年发生的125件行政诉讼案件来看,因执法者执法程序不规范而导致行政诉讼败诉的占70%。对这些案件的处理,行政机关一般都能做到对被处罚人的定性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但差错往往就出现在有的环  相似文献   

11.
叶赞平 《同舟共进》2013,(10):25-27
被群众称为“民告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施行20多年来,总体看,在促进依法行政、解决行政争议、维护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行政审判体制机制问题的制约,行政诉讼法实施的现状与立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人民法院公正办案干扰较多,大量行政争议未得到妥善化解,行政诉讼制度的公信力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争议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行政争议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增强,行政诉讼制度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健康发展,行政诉讼甚至陷入停滞发展的局面。只有改革行政审判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和问题,才能保障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理行政争议案件,充分发挥行政诉讼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年被媒体渲染的"行政许可第一案",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依然巨大。先分析案件的核心争议,在对案情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就案件与行政许可诉讼的关系、规章参照与审查的体现一一剖析,并简要阐述案件对这两种行政诉讼上概念的促进意义。最后,重点分析了案件对立法和司法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两条重要途径。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好比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行政复议中的调解千呼万唤始出来;复议与诉讼外的调解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却价值无限。  相似文献   

14.
轻伤案件因其多发而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对于轻伤案件能否进行和解,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有争议。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一些国家的轻伤案件和解制度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时至年终,又到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多发时节,不但常见的加班费、补偿金、赔偿金的争议请求或案件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带有特殊事件性的年终奖、年底双薪等争议案件也会在岁末年初这一时间段集中爆发。虽说劳动争议万变不离其宗,但各类争议也因地域的差异、界定的模糊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以来,在历史积累、国际金融危机和劳动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持续大幅上涨。2008年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案件97万余件,其中,劳动争议96.4万件,人事争议近1万件。立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69.3万件,是上一年的1.98倍,涉及劳动者121.4万人,是上一年的1.9倍,超过前两年立案受理案件所涉及的劳动者人数之和。各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立案受理案件同比平均增幅98.03%。大大超过2007年12.30%的平均增幅。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期私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了新情况,本文在分析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和减少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对策,对促进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面对司法实践中大量涌现的行政争议和民事争议交叉关联案件,为求诉讼的经济性和裁判的确定性,贯彻行政诉讼目的及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在行政诉讼中应当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可以影响当事人的民事权益的实质标准和民事争议的解决有待于行政争议的解决的形式标准来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包括行政裁决中的部分案件、行政处罚中的部分案件以及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中直接影响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合法权益实现的案件。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应从成立条件、审判制度、起诉期限、上诉、执行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争议调解案件随之不断增多,案件情况复杂、劳资矛盾加深,对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区治理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区作为第三方进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阶段,及时避免双方矛盾的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社区治理、群众服务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广东省中山市永宁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对当前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发展提出一些见解与建议,希望为推动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争议日益增多,但劳动争议案件维权效果却不容乐观。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维权应涵盖劳动争议全过程,从劳动争议处理、调解、仲裁、诉讼和问责五个环节寻求相应的对策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