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卫东  王晓亮 《党课》2006,(7):24-24
国外有个著名的理论叫“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碎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2.
全新明 《前线》2013,(8):80-80
“破窗效应”被发现有些年头了,但笔者孤陋寡闻,新近才在一次城市管理研讨会上得知,以为有趣,便顺势做了一番思考。 “破窗效应”来自一项实验。  相似文献   

3.
黄武 《党建》2013,(3):47-47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及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郭庆晨 《党课》2007,(8):126-127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理论,叫“破窗理论”。这个理论可以简略地表述为:如果一个建筑物窗户上的玻璃被打破,而这扇窗户又没能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窗户上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感觉。而在这种无序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相似文献   

5.
破窗效应     
《前线》2016,(5)
正【语境】2015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解读】"破窗效应"是指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复杂的、多元化的全球大气候下,我国转型期的行政监督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深入分析行政监督环境的相关结构要素基础上,以“破窗效应”的思维模式,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找出我国行政监督的主要症结,并为我国营建有效的行政监督环境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的我国行政监督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全球大气候,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应该在分析行政监督环境的相关结构要素的基础上,找出我国行政监督的主要症结,并引入“破窗效应”的思维模式,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多维度上探求既能楔入行政隔离带、链接行政系统的内监督环境,又能营建基于政治价值取向、社会人文氛围和法制建设框架的外监督环境,进而积极有效地应对、控制和解决由于行政环境恶化所引起的“引爆点”边界问题,实现在阳光监督下的和谐行政氛围。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的我国行政监督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全球大气候,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应该在分析行政监督环境的相关结构要素的基础上,找出我国行政监督的主要症结,并引入“破窗效应”的思维模式,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多维度上探求既能楔入行政隔离带、链接行政系统的内监督环境,又能营建基于政治价值取向、社会人文氛围和法制建设框架的外监督环境,进而积极有效地应对、控制和解决由于行政环境恶化所引起的“引爆点”边界问题,实现在阳光监督下的和谐行政氛围。  相似文献   

9.
通常人们一谈到腐败,就会联想到大案要案,殊不知大案是由小案件发展而来的。腐败有两类:发生在官场的“大腐败”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腐败”。有人提出“小腐败”问题,并将那些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称之为“小腐败”或“身边腐败”,认为“小腐败”也是腐败,是权力者通过对权力的操作谋取利益,是一个“与民争利”的“权势群体”。什么是“与民争利”?就是在“利”的问题上“小打小捞”。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0,(21):77-78
“州官敢放火,我就敢点灯”——国人的公平观念 当下,不少人高呼“打倒贪官”,主要是痛恨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而并非真的出于捍卫法治正义。所以,当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时,他们会认为社会对己不公,从而为自己的腐败找到“正义”理由:“州官能放火”,为什么我就不能“点灯”!于是,反对大官用大权腐败的小官,会心安理得地用小权腐败;反对腐败官员的平民,自己也会托人结识腐败官员。  相似文献   

11.
孟庆荣 《党课》2009,(5):72-75
曾经有媒体这样采访普通群众:“假如你有权,你会不会腐败?”没想到大多数人的回答竟然是,“我可不是圣人,那是说不准的事,说不定我也可能成为腐败分子”“大腐败可能不会搞,小腐败也会弄一点,吃点、喝点、捞点算什么啊”“先捞他一笔,弄他个无后顾之忧”“你捞我也捞,大家一起捞,法不责众”“周围的人都腐败,你不腐败行吗?  相似文献   

12.
腐败行为的效应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问题 ,很多学者承认腐败存在着正效应 ,也有学者持否定态度。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管理腐败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效应 ,同时指出 ,对于腐败的“正效应” ,应正确地看待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姬建民 《党课》2010,(9):128-128
现在干部任用上存在一种“洗碗效应”,好比大家一起吃饭,有的人吃完—抹嘴就走了,有的人等着冼碗。长期洗碗的人,打破碗的几率势必高些,就会经常受到斥责,不洗碗的人反倒没有错误。某地有位干部,作风扎实,一身正气,对集体决策执行坚决,尤其是不怕“刺头”,敢于碰硬,结果在工作中得罪了不少人,还使一些企图出租权力的“同僚”对他“有看法”。  相似文献   

14.
“入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它也会带来包括催化腐败发展在内的一系列“副作用”。“入世”对未来腐败的影响,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新课题。陈希同为什么会栽倒?罪证之一,就是他将外宾赠送的不菲“礼品”装进了自己的腰包。的确,在反腐败斗争中最难被揭露出来的腐败是“内外勾结”、“内外合伙”的腐败。为什么?一是凡能与外商合伙、勾结的,一般没有“尚方宝剑”是决不敢查的;二是外商是“外人”,没有真凭实据在手,也不太好查;三是贪官所贪的赃款大都转移到国外的银行之中;四是有不少外商实行“一锤子买卖”战…  相似文献   

15.
刘涛 《唯实》2010,(11):15-18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群体的多元分化,党员队伍也出现群体分化的现象。党员队伍的群体分化会产生一定的“裂变”效应:削弱党内价值认同,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加大党内隔阂,妨碍党内关系的健康发展;助长党内派别,阻碍党内民主的有序开展。应对这种风险考验,必须以价值认同为目标健全利益机制,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核心发展党内民主,以惩治群体性腐败为重点严防党内派别活动,以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为突破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任建明 《廉政瞭望》2009,(10):30-31
把“小金库”界定为集体腐败,并将“集体腐败入刑”是不妥当的,甚至会导致集体代个人受过、最后人人无过的问题。因此,既要加大惩治的效力,也要搞准目标。  相似文献   

17.
“温和腐败”是赵仕永的“雷人”创造,也是对廉政建设的“温柔一刀”。这种说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前,腐败行为在腐败者那里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他们会找出许多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但在赵仕永们看来,手中的权力与金钱是。二‘种赤裸裸的寻租关系:金钱可以买来权力,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18):49-49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执政70多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一度被指为“贪污党”而下台,“腐败政治”也接连弓I发菲律宾兵变、泰国骚乱、突尼斯政变,人们坚信腐败是执政者的大敌。苏共的政亡人息,东欧的一夜剧变,政权的更迭更深刻地警醒我们,黑色腐败同样会对红色肌体产生极大腐蚀。对腐败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9.
再刹“餐桌上的腐败”牟永刚近年来,党中央狠刹“公款吃喝”,“餐桌上的腐败”得到有效遏制。刹风之后,人们在深思,餐桌上的腐败真的能根治吗?是否会继续堕入“刹一阵,好一阵,风声过后更泛滥”的怪圈?餐桌上的腐败不刹怎得了某市有条“白吃一条街”。何谓“白吃一...  相似文献   

20.
以阶级为底片,用人民做镜头,把焦点聚向腐败,用决心和智慧按下快门去为腐败拍一张“全家照”。面对这张相片,我们感受到的是腐败的狂妄、嚣张和可悲。   在腐败大家族中,没有约束的权 力使腐败家庭“蓬荜生辉、异彩纷呈”,并呈现出“勃勃生机”。权力是腐败家庭实施腐败的工具。贪官是腐败家族的主体,整个家族都由他操作运行。如果说失去制约的权力为腐败家庭作了“保护伞”,那么贪官就是撑“伞”者。在这把“伞”底下,官官相护,官匪勾结。缘于此,腐败才顽固至极,“生机”无限。金钱是腐败家族中最活跃的成员,敛财是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