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893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围绕"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列宁形成了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他在确认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下,论证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具有可能性、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揭露和批判俄国资本主义造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阐明俄国资本主义的落后性特点,倡导通过革命的方式为资本主义清扫土地;揭示俄国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趋向。上述思想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研究本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待资本主义的应有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回顾20世纪的沧桑历史,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斗争和相互比较中发展着的.所以,要探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探索世界社会主义的今后走向及其发展道路,就不仅仅要研究社会主义本身,同时也要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历史经验表明,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才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由于列宁正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变化,才成功地领导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由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地、辩证地考察、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才勇于大胆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同时又成功地抵制了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一是市场经济 ,二是剩余价值剥削。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劳动的社会化。没有资本主义创造的历史前提条件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 ,还是针对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的东方国家来说 ,资本主义历史阶段都是无法避免、无法跨越的。列宁曾经尖锐批判了俄国民粹派避免资本主义的幻想 ,在十月革命以后 ,列宁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与新经济政策。长期违背列宁的这条发展路线 ,是导致苏东社会主义崩溃的主要原因。目前学术界有人把马克思恩格斯 1 881年提出的、具有严格历史条件限定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夸大为东方国家普遍适用的发展规律 ,这是对马克思经典作家观点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一是市场经济,二是剩余价值剥削。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劳动的社会化。没有资本主义创造的历史前提条件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还是针对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的东方国家来说,资本主义历史阶段都是无法避免、无法跨越的。列宁曾经尖锐批判了俄国民粹派避免资本主义的幻想,在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与新经济政策。长期违背列宁的这条发展路线,是导致苏东社会主义崩溃的主要原因。目前学术界有人把马克思恩格斯1881年提出的、具有严格历史条件限定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这个设想很快又被他们放弃)夸大为东方国家普遍适用的发展规律,这是对于马克思经典作家观点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5.
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的生产力水平和阶级构成还不能为社会主义奠定必需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处在上升阶段,因而他反对列宁提出的工农民主专政及其领导的十月革命,主张通过阶级合作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普列汉诺夫的主要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足,尤其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不够充分:过于注重革命的客体向度即经济力量,而对革命的主体向度即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关注不够;只强调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而忽略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停留在概念层面理解唯物辩证法,而不能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条件中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列宁避免了普列汉诺夫的错误,领导俄国人民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相似文献   

6.
正国内学术界关于列宁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十月革命时期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的思想。实际上,列宁十月革命及之后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早期对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列宁及其思想的整体把握,需要从源头上抓起,从列宁早期思想开始。列宁早期是从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开启其学术生涯和政治生涯的,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俄国社会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原初的理论起点,但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严重忽视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特殊性。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具体条件结合起来,完成了对俄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构建。列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早期进程的同时也留下了严重教训。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代末联共(布)党内关于国内政策若干问题的争论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并无先例可循;革命前的俄国又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很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不仅没有实践经验,而且缺少理论指导。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终于总结出一套适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后,考茨基和列宁分别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就民主、无产阶级专政、俄国十月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论战。在考茨基看来,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长期民主斗争的产物,通过武装起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的。而列宁则认为民主具有阶级性,应当被划分为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无法通过民主斗争的方式取得胜利,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才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备实现解放的条件。这场论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基于资本主义自身竞争特性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首先,列宁发展了商品生产理论和向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初矛盾是生产者的独立性与社会劳动分工之间的矛盾,并指出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生产者的分化,形成了雇佣工人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其次,列宁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他指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阶段是市场向晚期资本主义转变的必然阶段。最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垄断和金融资本特征的揭示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各政治派别就资本主义在俄国能不能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争论不休,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为回答俄国的资本主义命运之问,列宁同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完美论"、党内"经济派"的"机会主义"三大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斗争,...  相似文献   

12.
论列宁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列宁关于以"共处论"与"交往论"为核心内容的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不仅有效地指导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维埃俄国的外交实践,而且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理论和实践的新图景;特别是列宁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现实基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论认识,以及其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相互交往的方式和方法等充满辩证法的思想,对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论述总体上基本正确,但也有历史局限性.列宁低估了资本主义的调节能力,结论"不免说得太绝对、太概括"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直线式发展,而是高潮与低潮相交错,成功与失败相交织.  相似文献   

14.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实质性对立以及这种对立随资本输出不断蔓延到非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帝国主义模式这一事实,提出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等核心论断。但列宁去世后,随着资本全球扩张不断深入而来的"资本积累"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积累"主要集中在东方落后国家的历史境遇,还有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革命所需的"物质条件"与"主体条件"在东西方国家内部的分离,使得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以及两大制度间的关系较之列宁的论断出现了巨大差异,并由此引发了系列质疑和争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资本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上,通过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生成机理的揭示,与时俱进地澄明在资本全球化时代传承帝国主义论精髓要义所应具有的理论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替代西欧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思潮和运动,俄国民粹主义实际上是关于建立村社(农业)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理论,它催生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随着两次"到民间去"运动的失败,特别是在1879年民意党成立前后,俄国民意党人的政治斗争方式走上极端个人恐怖和暗杀的道路。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到19世纪末民粹主义在俄国已成强弩之末。而与此同时,以《万国公报》《西国近事汇编》为载体传入中国的有关俄国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消息,其实指向的应是俄国民意党,但却被误译为"虚无党"或"虚无主义"。因此,通过这一渠道传入中国的俄国社会主义思潮,实际上就是民粹主义,并对后来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由夺取俄国向管理俄国转变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列宁认为,正确处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的关系、执政党同国家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专家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实践中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破解的重要问题。梳理列宁的社会主义管理观对搞好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帝国主义大搞"和平演变",某些国家从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使世人议论纷纭:社会主义是不是"大失败"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还是历史的大趋势吗?对于这些问题,必须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寻求答案。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十月革命证实了这一理论,并  相似文献   

18.
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民族问题尤其是俄国民族问题时,特别关注民族文化。针对以保护"民族文化"名义分化瓦解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社会思潮与纲领主张,列宁提出了"两种文化"的理论,并对民族文化自治、民族同化、语言特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尽管列宁有关民族文化的具体思想是在当时背景下、针对特定问题而阐发的,但他关注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时所持的立场与方法,对当前研究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关系问题,合理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 ,由于国内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 ,列宁提出把文化教育工作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位置。而国民教育思想则是其文化建设构想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在列宁的正确领导下 ,俄国共产党成功地改造了旧俄教育体系 ,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 ,使国民教育事业第一次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 ,为社会主义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20.
<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是湖北大学俞良早同志的新著,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作者以新的视角即东方的视角,研究列宁学说,是该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列宁学说产生的土壤,主要是俄国的社会条件.而俄国的社会条件,同中国以及东方其他国家的社会条件有相似之处.所以可以认为,列宁学说扎根于东方社会条件的土壤里.那么,从东方社会条件的实际出发,则可以更清楚地揭示列宁学说的科学性、正确性和现实价值.<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论析了这个道理,并且从东方的实际出发,对列宁的学说,特别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东方革命特殊性的学说、经济建设学说、政权建设学说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颇具新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