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主与科学》2005,(6):22-27
近日,本刊记者孟玮就科技自主创新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院士委员会副主任王志新。王志新院士根据自己在科研、教学一线的切身感受,直言谈论了科研、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挽邹承鲁     
正气浩然维护科学尊严染沉疴仍诤言不辍哭神州痛失真理卫士华才横溢屡辟研究新径历艰辛而硕果累积问苍天何夺科学英才编后邹承鲁先生的四位院士学生王志珍、王志新、许根俊、王恩多都是九三学社成员。为寄托对邹承鲁先生的哀思,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向本刊  相似文献   

3.
初识王志新的人,大都不会认为他是一个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一米八几的大个儿,体魄魁伟健壮,谈吐机锋不断,看着他那一脸的灿烂阳光,哪里像是从事一板一眼的抽象思维的人。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的物质,始终是人类探索生命过程中的焦点。王志新的目光也定格在这个极富挑  相似文献   

4.
▲王大珩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著名的光学专家,又可以说燃烧不熄的科学灯塔。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尊琪:科学家缺乏得力助手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出现了高端技能型人才荒。"9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林尊琪在宁波参加两院院士职校行暨浙江省重点地市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语出惊人。林院士讲述了一个故事——他的团队在工作中要使用一种面积在0.5平方米以上、  相似文献   

6.
焦点人物     
《时事资料手册》2007,(1):86-88
邹承鲁2006年11月23日.两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在京逝世,享年83岁。邹承鲁1923年生于山东青岛.曾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被誉为中国生物化学界的泰斗,他于上世纪60年代作为主要贡献者成功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他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晚年.他为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尊严不遗余力,他在网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  相似文献   

7.
编后语     
本刊上期刊登了对邹承鲁院士关于我国科技体制的访谈文章 ,90多高龄的院士张光斗先生很快就给我们来信 ,反馈他的看法。4月11日 ,我们编辑拜访了张先生 ,他的眼睛读书即使用放大镜也很不便 ,可以想见 ,张先生逐一细致阅读并评论邹院士六七千字的文章该是多么辛苦 !在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 ,政协九三学社组提交了“关于改善我国基础研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议”的提案。科技界在关注和思考我国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刊也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懈努力 ,将“民主与科学”中的“科学”主题更加深入。科学离不开教育 ,教育也不…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科学》2006,(6):2-4
2006年11月23日,一代科学宗师、九三学社前辈邹承鲁院士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邹承鲁是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和杰出的贡献。多年来,邹承鲁院士满腔热情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呕心沥血。为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他多次凛然直言,一往无前。他是一位刚直不阿的斗士,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先生已逝,但先生的丰功伟绩与高风亮节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后人的心中,并将永远鼓舞和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本刊选载了邹承鲁先生生前的一些言论,以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相似文献   

9.
正从少年到青年,直到进入耄耋之年,世界改变了很多,但时光从未改变的就是他对科学的信仰。他,就是中科院院士葛墨林。葛墨林简介1938年12月5日生于北京,理论物理学家。196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1965年该校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南开大学教授。早期从事基本粒子理论、广义相对论研究,之后长期集中研究杨-  相似文献   

10.
葛庭燧院士的科学之家莫宇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庭燧和他的夫人、科学家何怡贞一家,是令人敬慕的科学之家。走进客厅,林立的书架上排满中外科技书籍。最豪华的摆设莫过于柜子上的景泰蓝等工艺品以及墙上悬挂的精美字画。何先生介绍说,1993年5月3日,固体物理所为葛...  相似文献   

11.
王健  老亨  华柯 《今日浙江》2006,(2):56-57
去年12月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结果揭晓,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一位年轻人——40岁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这位年轻的院士,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家乡,就是东阳巍山镇的山区小村麻家村。我们与麻生明院士通了电话,并到他的家乡访问了他的父亲和同学。这只是小事情2005年12月19日晚,记者拨通了麻院士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是对家乡人的祝贺表示感谢,还一再推辞记者前往上海采访。对自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麻院士保持着清醒…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院士,作为一种荣誉称号,其产生发展有一定的背景和原因,在历史上确实对尊崇科学、引导科学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院士的神秘光环已逐渐失色,院士制度弱化,虚化的趋势正在显现出来,产生了许多束缚科技进步的问题。中国的院士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中国院士制度在新中国的发展中国的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开始时其成员称为“评议员”。1946年,中央研究院决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中国最早的院士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大师,是资深的两院院士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贡献,无人望其项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博学多识,除了在航天科学领域的贡献以外,在系统科学、控制论、思维科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亦有重要建树。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20世纪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得益于那里自由、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从自己成功的经历,深切感知创造教育的重要。因此,他一直  相似文献   

14.
何祚庥院士是初春到哈尔滨的。在2001年3月26日上午“抵制邪教,倡导科学——何祚庥报告会”上,他充满激情又深入浅出的演讲,不时引来满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会意的笑声。下午,他又到哈尔滨戒毒所与法轮功练习者进行了真诚的对话,讲得他们频频点头、大笑、鼓掌。  相似文献   

15.
他,一件衬衣、夹克穿了30年,却累计捐款助学超过1000万元。他,65年党龄、73年教龄,被誉为“钢铁院士”,却一直住在学校分配的院士楼内。他,就是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勤奋报国’是我一生都在践行的使命。这不是捐,而是还。国家培养了我,我理应用行动去帮助更多人。”  相似文献   

16.
国内要闻     
《当代广西》2015,(2):4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9日上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名,奖金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共有2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7.
国内要闻     
正习近平: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  相似文献   

18.
院士心语     
在九三学社的成员中 ,先后产生了15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些科学精英以他们正确的政治方向、炽热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道德风范 ,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本刊从本期开始分期编发“院士心语” ,正是希望科学家的闪光精神照亮我们未来的征程 ,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料手册》2008,(4):20-21
6月23日~27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在京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就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月20日,世界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96岁的曾呈奎教授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终身的海洋科学研究,离开了他的同事、学生和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