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主观时间观和客观时间观的统一,以“现在”统摄“过去”与“未来”,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需增强社会主义改革目标的明确性,同时也要看到其动态性.立足于“现在”,需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过程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过渡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改革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因为不断改革而获得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下的不断改革.  相似文献   

3.
苏东的剧变使人们更关注中国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社会主义必须改革,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将使社会主义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十年前发生的波兰复辟资本主义事件,给我们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提供了深刻教训:1.社会主义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激化,斗争的核心依然是政权问题;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抓好意识形态,如果意识形态发生演变,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抓好经济工作;4.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消灭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改造后期由于工作过粗、过急,遗留了一些问题,在经济建设中,迫切要求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条件的经济改革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子,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循环,重视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在社会主义改革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就引起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中国的改革是现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构建和谐社会是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同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运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分不开。他首先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接着又科学地对毛泽东进行了评价;继而还解决了如何从本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怎样立足于现在的实际,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等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改革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9.
改革和稳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问题.战后社会主义各国适应世界潮流,走上了改革的道路,改革的策略不同,社会主义的前途就不同.渐进式的改革,带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是国外社会主义改革探索中形成的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它的目标是包含市场机制的,民主、平等、自由、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社会主义。他们从企业经营角度的理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和市场与社会主义联姻的理论构思来探讨社会主义改革。这些具有空想成分的天才般的设想,给和谐社会构建时代面临重重阻力的中国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中,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当前,我们要坚定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及依据,正确认清如何坚持我国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也即斯大林模式对新经济政策的替代,是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制度变迁,而且是成功的、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后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则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考察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变迁的经验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人权的理论和制度虽然是由资产阶级首先提出并建立起来的,但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争取人权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是实现充分人权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实现绝大多数人的人权。从理论上看,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把个人解放与人类解放、形式上的人权与事实上的人权真正统一起来;从实践上看,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使之通过改革不断自我完善,是我国维护和促进人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顺应全球化文明大趋势的现实选择,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整体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实现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在内的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加强执政党自身的政治文明建设,要害是发展党内民主,注重制度建党。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曾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有过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毛泽东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研究却语焉不详。虽然毛泽东没有专门论述过社会主义优越性,但是他的很多言行和实践都说明了他对社会主义优越性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探讨毛泽东如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现实社会主义与理想社会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的途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现实社会主义具有不同于理想社会主义的特征,即空间的区域性、形式的民族性、过程的长期性、发展的跳跃性、道路的曲折性。现实社会主义是与当代资本主义并行发展的阶段,是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初始阶段,是理想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世界社会主义在20世纪上半期有过两次发展高潮,但在下半期未能保持住大好形势,从高潮转向低潮。主要原因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发生重大失误,没有及时跟上新科技革命潮流,没有及时跟上改革潮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争论和破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这一理论主要是围绕着如下十大命题展开的: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伟大的实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赶上时代,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对外开放;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个“是否有利于”是判断改革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9.
改革辩证法十题——唯物辩证法是改革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改革的二重性、改革的全局与局部、改革的破与立、改革的目的与手段、改革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改革中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改革的根据与条件、改革中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中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总结了我国改革的经验教训 ;阐述了坚持唯物法 ,坚持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主观主义、形而上学 ,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孙永春 《理论前沿》2003,2(14):37-38
我们党走过了82年的历程,领导亿万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之路,逐步实现着强国之梦。尤其是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业绩斐然。这与我们党大胆地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认真学习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有着极大关系。正确地总结我们党认识资本主义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党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一)“急于求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