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晓文 《德国研究》2005,20(4):39-43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德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新的挑战,资本外流导致国内就业机会减少以及廉价劳动力的涌入都给德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本文试图分析德国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及德国各党派的就业政策改革方案,并对改革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张金岭 《欧洲研究》2015,(1):82-98,7
高失业率几乎是过去40年来法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常态,其原因是结构性的,比如经济结构转型改变了劳动力的行业分布与职业结构,以及劳动力成本高、诸多社会政策存在负面影响等。法国就业政策的既有变革从三个主要层面展开:调整总体布局,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就业;创造就业岗位,重推中小企业就业;创新用工形式,变革劳动力雇佣方式。未来就业政策改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出路: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问题的结构化束缚;突出国家战略引导的角色,加强宏观治理;改革相关社会政策,引导民众转变观念以减少社会层面的阻力:优化就业政策机制,提高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姜照辉 《德国研究》2012,27(1):52-61,127
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就业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德国却在经济危机中实现了“就业奇迹”.本文试图通过探究德国在经济危机中实现就业奇迹的原因,考察德国哈茨改革以及德国在危机中运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工具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变德国所面临的高失业率等困境,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执政时期推出了《2010改革议程》一揽子改革计划,这其中包括了针对劳动力市场实施的“哈茨改革”。本文首先从历史纵向上分析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发展,然后以“第三条道路”理论为依托,指出哈茨改革带来了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范式变迁,即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已经从积极型转向了激励型,这种转向不只是体现在政策目标上,而且也落实在具体政策措施上。本文最后论述了由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期间以及由基民盟/基社盟与自民党组成的新联合政府对哈茨改革的部分修正。  相似文献   

5.
娄宇 《德国研究》2014,(4):36-48
德国以法律手段规制就业歧视的基本导向是在实体法上合理限制契约自由,辅以程序手段积极实现平等就业权。具体表现为在抗辩事由的确定上,在私人自治原则的基础上限制私权、集中指向雇主抗辩事由以及坚持共性概括与个别类型特殊处理;在就业平等权实现的层面上强调分配正义原则下的雇主积极义务和受歧视者获得救济的权利;在司法层面上坚持在事实推定的基础上减轻就业者的举证责任,并建立专门机构协助诉讼。德国以法律手段规制就业歧视的理念值得我国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背景,介绍了"哈茨改革"的主要内容,并从是否兼顾了社会保险水平和市场效率的角度对改革的绩效进行了评估,提出并讨论了引入"负所得税"的办法来对德国劳动力市场进行进一步改革的可行性。文章认为,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成功,需要兼顾失业保险和就业激励并获取政治支持,而哈茨改革仅仅是向这个方向迈进的一小步而已。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非全日制用工,迷你工作是德国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在税收和社会保险制度上适用特殊的规则。它是德国实现就业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同时也被质疑是一种危险性就业。与迷你工作相比,我国非全日制工作的权利保障程度更低,为了防止非全日制用工沦为危险就业的陷阱,我国应当重新定义非全日制用工,降低制度灵活性的门槛标准,协调超时工作与门槛标准的关系,并将门槛标准与失业保险制度相配合。  相似文献   

8.
韩冬涛  孔令兰萱 《德国研究》2013,(1):12-26,124,125
国内外学者多以短时工作制和施罗德政府推行的哈茨改革解释为德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出现就业"奇迹"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短时工作制仅是德国应对危机的惯用手段,哈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德国良好的就业表现,而工资节制是短时工作制得以发挥作用和提高德国劳动力市场均衡就业水平的基础,即就业"奇迹"出现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工资节制阻碍了德国生产率的提高,长期失业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德国的经济发展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9.
丁纯  苏升 《德国研究》2011,(4):27-35
金融危机冲击下,欧盟大多数国家经济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随着危机展开,德国经济却呈现一枝独秀局面.德国经济2010年增长率达到3.6%,劳动力市场等表现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德国雄厚的工业基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强有力的劳动力成本控制、两德经济趋同负担减轻、先期坚决的劳动力市场及社保改革、有效的危机拯救措施等自身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欧洲国家对待外来移民一直怀有需求与排斥的矛盾心态,这与人口转变、全球化竞争及民主制度等因素相关联。分化排斥、同化及文化多元主义是外来移民政策的三种主要理论模式。本文以德国为案例,试图分析国家是如何平衡需求与排斥的矛盾心态,在所需移民与不需移民之间做出区分并进行移民政策模式的选择。通过对德国四大移民群体在劳动力市场及福利制度参与的比较,以及2000年后德国对外来移民的融入政策的分析,本文认为德国推行的是以分化排斥为主导,与整合内部移民融入有机结合的政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