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爆发于1923年的"科玄论战"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和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就人生观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在传统儒学信仰解体和知识阶层文化反思的时代背景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批判科玄两派的理论,证明唯物史观是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歧与冲突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中两种文化的冲突现象也尤为明显。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揭示出近代中国在形上智慧与西方自然科学文化的选择中面临的困境,探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消除“两种文化”的分裂状态、打破两者之间壁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整个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制约着这一时代的哲学思考 ,科玄论战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战本身是对于时代问题在哲学上的展开 ,而论战的问题及其成果则深刻影响着此后的哲学思考。透过论战双方的分歧 ,在哲学思考对人自身存在的关切中 ,科学派和玄学派崭露出共同的普遍主义取向。一定意义上 ,普遍主义取向是对于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必然表现 ,科玄论战双方的此一共同取向也折射在此后的哲学思考中。  相似文献   

4.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给出较为全面的历史诠释,展现了"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2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派文化哲学、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的影响,揭示了由于"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散播带来的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讨论,此次论战是继“问题与主义”之争后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又一次思想交锋,通过这次论战初步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之间的界限,论证了在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以阶级斗争来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性,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一付强烈的"催化剂"。中苏论战促使中国共产党形成"反修防修"的思想,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化、在国内进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开展"反修防修"普及教育,同时也加剧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这些都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法经济法论战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9年8月至1986年春《民法通则》颁布之前的七年间,中国民法与经济法学界围绕民法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是否为部门法问题展开了一场中国法学史所罕见的大论战。经济法理论来源于前苏联,由于在意识形态、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与中国的高度同质性和政治正确性而在中国迅速崛起并在论战初期占尽了优势;民法由于个人主义的立场和市场取向而在政治上饱受压制并因此在论战的初期尽显被动。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决定了民法的复兴,《民法通则》宣示了民法的最终胜利。中国经济法的出路在于抛弃与民商法争夺地盘的思路,增强学术独立性,放弃统制主义的经济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民主与独裁的论战"中,胡适的"中国无独裁的必要与可能"、"民主政治幼稚园论"以及胡适关于民主制度的其他看法,虽不无偏颇,但也有其学理的根据,在当时起到了打破民主神话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实行的民主制度并不完善,对胡适民主思想的价值进行重新分析和审视,对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中国青年表现出了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通过梳理五四运动以来青年参与救亡图存、社会革命、民族复兴的斗争历程,可以看出新时代战"疫"青年的斗争精神既是对近代以来斗争精神的传承,也是当前新形势下的突破。本研究从科学观、社会观、民族观三层维度审视了疫情中的斗争实践对青年主体价值取向塑造的现实意义。新时代青年的斗争精神是在抗"疫"实践中各尽其职得以实现的,他们担当了坚守一线的防疫先锋员、支援一线的防疫保障员和引领一线的防疫宣传员,竭尽所能于疫情实践中发挥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国情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对确立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而立之年的陈叶清,是2008年武汉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博士生党员。作为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他去年底从武铜研究院派往团风县湖北精诚钢结构有限公司挂职,领衔服务该公司的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与领导的。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十分复杂,既有反修防修的考虑,又有消除社会阴暗面以建设纯洁美好社会的思考,还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辟新道路的打算。发生在“文革”前的中苏论战,为上述动机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发展道路与模式的理论研究从“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起日趋广泛和深入,如何看待“中国模式”提法的积极意义,怎样认识其理论缺陷、逻辑矛盾和理性不足尤显重要。较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何以能以更趋成熟的理论形态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文章从宏观视角对此进行了学理性的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试论“黄梅小戏”科诨艺术的个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梅小戏"科诨艺术的个性特点包括:浓郁的乡土气息,通场角色皆科诨,消遣娱情的粗朴直露倾向,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等等."黄梅小戏"的民歌小调的性质和强烈的消遣娱情特性,是促成这些个性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论战时军事司法权的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时军事司法权以参与到战时军事刑事司法中的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为组成要素。军事司法权的配置围绕惩治战时军事犯罪为中心,追求效率和秩序优先,兼顾公平正义。战时军事司法权的运行载体的设置与相互关系应区别于平时设计,突出协调性基础上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其中参杂了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综合而言,国际共运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历史积怨与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苏联大党大国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以及领袖个性因素与同盟沟通机制的非制度性制约等是导致中苏论战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还是“中国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国发展道路与模式的理论研究从“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起日趋广泛和深入,如何看待“中国模式”提法的积极意义,怎样认识其理论缺陷、逻辑矛盾和理性不足尤显重要。较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何以能以更趋成熟的理论形态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本文将从宏观视角对此予以学理性的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三五"期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任务是调结构、促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产品建设,由产品转向品牌。这内在要求我们要围绕品牌建设采取对策,保护知识产权,严打假冒伪劣,创造良好的品牌空间。企业要全力经营产品,完善品牌体系,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黄梅小戏具有两点艺术特质,一是民歌小调性质,一是强烈的消遣娱情特性;正是这两点艺术特质的综合作用,促成了小戏科诨艺术的种种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以来,“中国”话题起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舆论热议酷评的焦点,好听的不少:“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世纪”热词不断;刺耳的也有:“中国威胁”、“中国崩溃”亦非鲜闻。好听也罢、刺耳也罢,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和印证着中国横空崛起的客观事实及其对当今世界产生的强烈震撼!我们既有理由为中国的发展强大而骄傲,也有理由对西方社会关于“中国”的热议酷评作冷静的分析。虽然这些热议酷评的动机、心态、立场各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两点却是大体相同的:一是他们观察、感受中国的发展,主要还是仅限于经济增长和军事力量的强大,而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进步、思想理论创新、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却不入法眼,这不能不说是眼界的狭隘片面;二是他们研判、展望中国的发展走向,基本上还是囿于老殖民主义、国强必霸的巢臼:大国崛起,必然要穷兵黩武、颠覆国际秩序、主宰世界!这不能不说是思维逻辑的陈旧荒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