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思维,伟大的理论创造。十九世纪中叶前后,马克思、恩格斯经过数十年的艰苦探索,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同样需要伟大的理论思维,需要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上实现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经由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一次理论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前,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王超 《工会论坛》2011,17(1):155-15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伟大贡献。为何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取得如此重大突破,其原因就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性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并且深刻汲取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大胆借鉴资本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中,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和实际需要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  相似文献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思维,需要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上实现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经过艰苦探索,为我们今后创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极为深刻的启示:(1)理论创新应该塑造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2)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3)理论创新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奠基者,他确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前途相联结的这一历史课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伟大变革,从此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提出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中明确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庄严地宣告: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政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提出了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的七条原则。《意见》还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这对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对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凝聚伟大力量,需要做好统战工作.科学理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凝聚伟大力量,同样需要科学的统战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是否需要统一战线、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需要重视和加强统战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理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伟大的革命实践需要伟大的革命理论,伟大的革命理论指导伟大的革命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讲,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政治、经济形势与理论工作形势是密切相关的。在组织学习、宣传、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全省各级党政和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同志做了大量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充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坚持实践性、坚持不断创新、坚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了我国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进入新时代,深入研究多党合作理论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如何发挥统战部门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优势作用,是目前统战理论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艾思奇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是我们"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毕生精力,作出了令人敬佩的卓越贡献。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出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发展理论,对处于改革和发展的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系统的回答,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成为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确理论,是无可替代的执政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列宁主义多党合作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多党合作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理论是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根本理论基础、直接理论基础、重要理论基础,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理论逻辑;新型政党制度蕴涵“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文化逻辑;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孕育,在协商建国中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日臻完善,勾勒了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7.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主问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民主理论及其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8.
赵紫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党,是经受了长期斗争锻炼的坚强的党。为了胜利完成这次代表大会确定的艰巨复杂的任务,更好地担负起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责任,我们必须研究新的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转变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观念和做法,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赵紫阳同志的这些论述,是搞好当前党的建设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取得重大发展,得益于我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回顾我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各届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理论之间脉络清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活动和向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的历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第十二条 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