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监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调节和润滑的功能。当代中国刑罚理念更加趋于理性、人道,注重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使其能重返社会,甚至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如何保证罪犯重返社会时不至于与社会脱节,真正融入其中,是罪犯的再社会化工作的难题。面对新形势下重新犯罪率上升的现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罪犯重返社会难的原因,采取富有针对性的对策,不断探索走出困境之路。  相似文献   

2.
罪犯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而存在的,通过教育和改造可以使其成为社会守法公民。对罪犯的教育和改造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除了监狱民警要充分履行其职责之外,社会帮教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改造的效率和质量,监狱民警一定要充分重视罪犯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罪犯改造工作。同时,为使罪犯改造工作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一定要搞好社会帮教工作,使得监狱民警与社会帮教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罪犯监管和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几年,随着监狱与社会的无缝对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对监狱罪犯的教育和改造工作中来,但是我国现存的社会帮教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3.
对“重返社会”的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返社会模式着眼于改变受刑人与环境因素的联结方式,以非监禁化、行刑社会化为其特征。虽然监禁刑与罪犯顺利重返社会存在固有的悖论,但教育改造仍然是罪犯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应当立足现实,推动其合理运作,充分发挥其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4.
罪犯的减刑同社会支持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监狱惩罚制度和劳动纪律使罪犯很难建立起信任的人际关系,出于对亲人的信任感,罪犯更加倚重社会支持。建立监狱与社会支持的双向联系和沟通,改善监狱的服刑环境,让罪犯在接受刑罚的过程中体会到社会的人文关怀,这样会更加有利于罪犯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随着监狱集中收押患有艾滋病的罪犯后,对HIV罪犯的集中管理便成了监狱工作所要着力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和难题。因此,针对HIV罪犯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对策,分析今后HIV罪犯收押趋势,对规范罪犯教育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苏南某监狱某监区(监狱体制改革前)押犯进行分析时发现,外省籍罪犯占押犯总人数的55.61%,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通过参阅专业书籍,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也出现这一现象,笔者试着以此监区为样本,对外省籍罪犯进行浅要分析,并结合工作实践对外省籍罪犯的改造对策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8.
余飞  沈勃 《犯罪研究》2005,(1):50-54
本文通过剖析我国当前狱内开展的帮教工作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在狱内罪犯改造中尝试建立义工制度的意义及其合理性,并就如何在原有帮教基础上构建义工制度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监狱是社会的一部分,罪犯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要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除监狱民警对其进行思想、文化、职业技术等各项教育外,社会帮教必不可少,只有双方形成合力,才能取得罪犯改造的更好效果。搞好社会帮教是落实“首要标准”要求的一项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重返社会”是指帮助服刑人员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而防止其重新犯罪的主张与实践。重返社会范式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它的产生与犯罪外因论有一定的关系,直接原因则是由于监狱内服刑人员互相濡染、监狱服刑成本高、强化犯罪人格等弊端越来越明显,同时,人们还认识到,重新犯罪的原因,除犯罪人内在的“恶”之外,还有其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要防治重新犯罪,除对服刑人员进行行为和心理矫治之外,还需要帮助解决服刑人员家庭、接受教育、就业等问题,促进服刑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返社会范式的实践形式包括监狱行刑中的重返社会措施与社区服刑中的重返社会措施两种类型。重返社会范式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防止重新犯罪实践中,它的重要价值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1.
如何有效制止罪犯自杀一直是摆在监狱管理系统面前的一个难题。罪犯的自杀事件不但严重危害着监管秩序,也具体反映了刑罚执行效率和罪犯改造质量。本文从工作实际与相关社会及法律理论出发,对罪犯自杀问题的形成原因和综合治理加以探讨分析,并结合实例,针对罪犯自杀的原因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对控制这一现象、改进监狱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13.
包杨川 《法制与社会》2014,(18):245-246
服刑人员被限制减刑,就表明其要面对超过二十年以上的牢狱生涯,这对被限制减刑的服刑人员来说是残酷的事实。因此,如何对限制减刑类罪犯进行改造教育,是监狱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就限制减刑类罪犯的特征出发,探讨进行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找出可行性改造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弄清人性问题对于司法干警做好罪犯改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论中,王夫之的观点最具合理性。人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不是不可改变的。人性的特点表明,改造罪犯既有其艰巨性,又有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罪犯改造的价值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罪犯改造是在惩罚前提下进行的法律活动 ,它当然不应过量地削减刑罚强度 ;改造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塑造功能等虽非罪犯权利保护的结果 ,但它的运作须以人权为基础 ;改造的实现则有赖于行刑技术的合理运用和社会的持续性投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流窜作案、异地犯罪的增多及观念的转变,罪犯认识和利用地缘关系近年来显现异化、多样化,对罪犯改造带来正、负两方面影响。如何优化地缘关系,促进良性交往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通过独生子女犯与非独生子女犯的比较,发现二者共性与差异并存。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的文化程度在低水平中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犯,捕前无业、财产犯罪、初偶犯居多;成年犯的犯罪类型较复杂、长性犯多;独生子女犯与非独生子女犯、独生子女犯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人格因素不多,但不显著的差异较多。多数罪犯对罪行的归因和法律惩罚的态度正确;明确以合理的手段满足需要;有改恶从善的信心;抗御诱惑和延迟满足的能力独生子女犯较非独生子女犯弱;对管教干警和改造对策的态度未成年犯与成年犯有差异。改造对策包括法律和心理学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宋彬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3):107-109
社会排斥理论是近年来社会研究中的重要范畴,该理论认为贫弱群体往往由于民族、等级地位、地理位置、性别以及无能力等原因而遭到排斥,而在监狱工作中由于存在两类地位不对等的群体——民警与罪犯,由此产生的社会排斥对监狱教育改造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很有必要结合社会排斥理论,构建以法律为核心、以社会整合为目的的教育改造体系。  相似文献   

19.
首要标准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改造关系”是“以人为本”理念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应坚持“一切依靠警察,一切为了罪犯”,积极探索构建和谐改造关系,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老病残罪犯是罪犯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年龄和身体上的客观因素也是一个事故多发的群体,管理好老病残罪犯,对减少和预防狱内案件及非正常死亡,实现“四无”目标,有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和探索老病残罪犯的管理教育、破解管教老病残罪犯的难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9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时,中国的残疾人已达到8296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