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纪行》2014,(10):29-30
<正>绿色产业是实现"绿色崛起"的核心,基地建设是绿色产业的基石。竹溪县要建设十堰绿色产业引领区,需要强力推进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突出第一产业在"绿色崛起"中的基础作用。一、竹溪县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现状近年来,竹溪县把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实现"绿色崛起"的突破口,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产业布局,着重抓绿色产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据相  相似文献   

2.
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坚持科学开发、集约开发、绿色开发,统筹推进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推动新一轮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  相似文献   

3.
《今日海南》2013,(9):50-51
近年来,白沙县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主题,深入实施"三地一区"发展战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和风情小镇建设,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开创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坚守绿水青山,打造生态白沙。自沙县坚持实施"生态兴县"战略,把生态建设作为谋发展的第一责任,坚持教育与  相似文献   

4.
《山西政报》2012,(Z2):110
和顺是全国首批黄牛改良试点县、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全省肉牛养殖重点县、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山类群选育基地县,"和顺肉牛"成功通过国家地理产品标志认证。近年来,全县畜牧产业围绕"打造五地两区、山西东大门、百亿和顺"发展战略,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安全化"的现代产业发展要求,遵循"以牛为主,全面发展"发展方针,以"建设新型绿色农畜产品生产  相似文献   

5.
唐勇军 《群众》2020,(10):27-28
制度是绿色产业发展的先行条件之一,发挥着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加强法治、完善制度、理顺机制,为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十分重视绿色产业发展制度供给,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为保障,根据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大力出台引导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自上而下”地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6.
张凯  孙饶斌 《人民论坛》2012,(20):230-231
三江源生态移民为三江源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需要帮助移民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项目带动就业,促进其产业发展,走特色、科技、绿色、生态、环保、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洪波  江仕敏 《创造》2013,(5):23-25
"狠抓一批示范带动产业、狠抓一批龙头骨干带动企业、狠抓一批示范带动园区建设……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迅速掀起产业项目建设新高潮."《云南省"产业建设年"三年行动计划》和《云南省"产业建设年"2013年实施方案》为我省产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于临沧来说,如何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围绕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最近,中共临沧市委书记李小平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8.
《前进》2014,(7):55-56
<正>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潞城市把发展核桃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通过多项措施综合发力,全市核桃经济林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稳步递增,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一、潞城市发展核桃产业的主要做法潞城市地处太行山中麓西侧,上党盆地东北边缘,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无霜期176天,气候温  相似文献   

9.
《今日海南》2014,(1):52-52,F0003
正近年来,陵水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目标,按照"项目建设——产业落户——财税增收——资金投入——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发展绿色经济促产业转型中,千方百计上项目,全力以赴促投资,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前列。2013年上半年,全县大棚种植瓜菜面积累计达  相似文献   

10.
徐曙海 《群众》2022,(6):10-11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镇江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镇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视察镇江时的谆谆嘱托,坚决落实“双碳”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绿色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长奎  刘天 《求索》2012,(1):31-33
通过研究时尚产业发展成熟地区的共性,总结得到发展时尚产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模式,时尚产业发展要具备地理、人文、经济、产业和政策五大基础,"消费时尚"发展模式、"制造时尚"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和"市场导向"发展模式是时尚产业的四种基本发展模式。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时尚产业的条件决定了我国适宜采取"消费时尚"的发展模式,政府应积极扶持,进一步推进时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榜理由: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都是国家重点鼓励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推广绿色GDP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绿色现代化是中国必选之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绿色能源,促进绿色消费,不仅不会影响中国长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北京观察》2020,(8):22-22
生态涵养区在发展适宜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休闲产业的时候,遇到的突出问题是人、地、房资源要素配置的矛盾。"地"是指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房"是指宅基地和建设用地上的设施建筑。处理好"人""地""房"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快生态涵养区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农民就业增收,同时也降低绿色发展的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14.
刘雨果 《人民论坛》2023,(17):83-85
绿色技术创新兼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流域产业经济作为我国大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基础框架和重要支撑,应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依托完善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流域产业经济发展顶层规划和创新引领;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流域自然灾害防治;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推动流域产业更新升级,切实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胡小国 《政策》2012,(4):63-64
建设"中国农谷",是省委、省政府的英明决策,是推动京山县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和富民之谷"的部署,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坚持"泛农"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科学谋划、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鲜明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绘就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7.
王俭 《政策瞭望》2010,(12):44-46
2008年6月浙江省委提出了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任务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明确在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文化大省的进程中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2009年7月,《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苏中苏北地区重视旅游基础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如扬州的"双东"街区、淮安的河下古镇、宿迁的项王故里、连云港的花果山景区等就让去过的人感到惊喜、意外。苏中苏北地区旅游景点建设虽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旅游业一时还难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重要产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认识不足。旅游是绿色产业,其发展远景和潜能远远没有被认识到位。二是重"硬"轻"软"。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以来,苏中苏北在发展旅游上  相似文献   

19.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那么,何谓绿色发展?从字面上看,绿色发展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绿色,二是发展,即我们既要"绿色",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与"发展"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推进绿色发展,是我们在对之前高污染、高排放、高消  相似文献   

20.
祁从峰 《群众》2022,(1):18-19
<正>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年来,建湖坚持立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着力点,把独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全力推进现代化经济强县建设,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发展生态经济是建湖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引领县域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努力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争当"优等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