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韩成艳 《思想战线》2011,37(3):94-9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落实在特定社区。按照中国现有体制的特点,县域是进行活态保护、整体保护即社区保护的较好平台。湖北长阳对于其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内在需要,能够进行立法、行政的制度建设,调动公共财政来支持公共文化发展,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的学校体制和传统的社会生态中都能够有效传承,这是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纳入现代的公共文化予以制度支持的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2.
宋效奇 《前进》2013,(10):49-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展示的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文化传承工程,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想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在对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周岚  龙镇 《求索》2013,(10):259-261
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坛戏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的地方剧中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其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对凤凰傩坛戏传承保护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傩坛戏传承保护的措施及建议,认为傩坛戏是整个傩文化中的一方珍宝,傩坛戏的保护要从“留”、“破”、“立“三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为傩坛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渝府发[2011]2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05]223号)精神,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际联席会议审核,市政府同意将《吴癞子的传说》等1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予公布。附件: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一一年四月七日  相似文献   

5.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构建网络生态、旅游生态的文化生存生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6.
刘魁立 《中国人大》2012,(11):27-33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家宝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文化节日却处境尴尬。本文就如何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提出四点措施:通过立法对传统文化节日加以保护;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增设传统文化节日为法定节日;发掘传统文化节日创造力,促进传统文化节日产业化。  相似文献   

8.
周丽洁 《求索》2010,(4):113-115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遇到很多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不再是静态的抢救与整理,湘西地区的个案说明了以旅游为媒介,在尊重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民族成员意愿的原则下,文化重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之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0,(18):2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托于人而存在,是一种"活态文化",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文化部分三批共认定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是,由于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我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造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文化部于2008年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能完整而生动地表述表现出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的核心形态和内涵,同时也要有不同于祖先又继承、发展了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延续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无论是为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全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必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运作,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成为争论的焦点.不可否认,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而言,现代产业化运作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是否原生态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终极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产业化运作并非洪水猛兽,只要运用得当,相信一定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符号价值探讨其进行产业化运作, 以开发促保护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生效)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①《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7年生效)则在其序言中阐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意义:“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2.
姜又春  刘慧群 《前沿》2009,(10):171-174
文章从全球化背景中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认识,认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源自对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从本土文化意识的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在于保护培养传承人与传习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大学教育日益普及化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当从民间走向象牙塔,发挥大学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族》2007,(6):17-18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5]145号)的精神,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云南省成立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血脉、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在不断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不断地在保护中再创造,为群体、社团或个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相似文献   

15.
张磊 《群众》2020,(4):46-47
为深化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与传承工作,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环境,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活态性、整体性保护的新路子,2011年原江苏省文化厅下发《关于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打造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生态化保护工程的意见。此后,省厅与各地密切协作,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凝聚共识、制定规划、出台措施、建章立制等方面入手,先后建成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极大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传承与发展。2019年3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颁布,为我们系统梳理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民间自觉及引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涛 《前沿》2009,(5):82-8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和乡村域市化过程中加快失落的背景下,民众的主体性、民众的文化自觉、民间力量的热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宾阳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宾阳注重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炮龙节等4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坚持把文化工作着力点放在群众文化建设上,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激发群众文化活力,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8.
濮飞飞  樊嘉禄 《传承》2011,(15):60-6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人类滋润心灵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运用计量学研究方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统计出一般性规律,能更好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并以此提出相关性建议,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民族博物馆保护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不仅重视对云南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为传承和保护先人的智慧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和行动。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