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英汉语言表达中“想像性运动”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上是静止的现象,在语言中被表述为运动的,这种现象Talmy称之为"想像性运动"。"想像性运动"在英汉语中大量存在而不容忽视。英汉语中大量存在的"想像性运动"的表述类型,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想像性运动"本质,可以发现它与人类重要认知模式——隐喻和转喻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身份”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法治理论反对基于身份而衍生的特权,并不完全反对对"身份"的追求。由于当代中国法理学对身份问题研究误解了梅因关于法治是"从身份到契约"运动的思想,因而对基于"身份"的法理学意义有不正确的认识,在"身份"问题上出现了焦虑症状以后,仍不能正视"身份"问题的重要性。中国法理学还没有自身的独立性,没有做出独特的理论贡献,以至于出现了这种"身份"的焦虑。要想提升法理学的学科地位,需要认真研究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以法律方法论塑造法理学的实用性,使法律话语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是指个体的人,其次才是指社会性的人;以人为本的"人"主要并不是指自然和生理意义上的人,而是指具有人作为"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人。人类对于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认识是历史的、发展的。目前,我国在对人的认识上虽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诸多任务需要完成。  相似文献   

4.
评价现场勘查工作搞的是"粗"还是"细",要有衡量的标准和尺度。"粗"和"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无论是"粗"还是"细",都包含着勘查人员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包括认识水平)、工作效果,是勘查工作的综合体现和评价。单从某一个方面评价是"粗"或"细"都是不客观的。在以往的现场勘查工作中总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痕迹物证提取了,综合分析评判也准确;②痕迹物证虽提取到了,在分析认识上出现偏差;③分析认识正确,但痕迹物证条件太差;④总体勘查上痕迹的提取以及分析认识上都较成功,但个别痕迹或情节有疏忽。为了使大家对现场勘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首先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一、痕迹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任何痕迹都是遗留在物体上的,由于物体的性质不同,表面光洁度、结构、质量、色泽不同,就决定了痕迹的遗留条件及遗留的难易程度。有些物体容易留下痕迹物证,有些物体不易留下。易留下的痕迹,人眼往往可以看清,也易提取,不易留下的痕迹人眼往往不易看清也不易提取。对于容易看清的痕迹物证,在现场勘查时,由于粗枝大叶却没有发现和提取,或者在犯罪分子必经之地,必拿之物上,虽然看不见或看不清,没有采取其他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观察任何一种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依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的出场形态,体现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历史决定论与选择论以及群众史观等基本理论的坚持与发展,成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环境法认识论上的四个“风向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印 《河北法学》2012,30(2):81-90
法学界尤其是环境法学界在对环境法的基本目标、逻辑基础、基本定位、价值追求这四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即:环境法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法,还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法?是以权力为逻辑基点构建的法,还是以权利为逻辑基点构建的法?是只以当代人的利益为本位的法,还是也包括以未来世代人的利益为本位的法?是以人类利益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法,还是以生态利益整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法,还是以相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兼顾生态整体利益为核心价值观的法?尽管目前世界环境保护活动带有社会实验的性质,但这四个认识上的分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法的未来发展方向或路径,因而成为影响或决定环境法未来发展方向或路径的四个“风向标”.就这四个“风向标”而言,环境法应该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的法、以公民环境权为逻辑基点构建起来的法、以当代与未来世代人的利益为本位的法以及以相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兼顾生态整体利益为核心价值观的法.  相似文献   

7.
人是以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如果认识世界在观念的起点就存在分歧,势必会影响人们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规律的认识,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谐社会”作为一个范畴进入哲学的视域,就需要对它进行新的审视。因为具体学科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定义,以及人们在意识中形成的千差万别的诠释,在概念上具有含混性,在层次上存在差级性,不适于作为一个有效的对话平台。从哲学意义上的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对话平台就成了问题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世界电影史上称为第三次电影运动的法国"新浪潮",这场运动不仅改变了法国的电影面貌,而且推动了世界电影的发展进程。本文简介了这次电影运动的起因、发展和尾声,并通过分析它的艺术特征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位电影大师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9.
溯源求本道“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一词,一直为我国民法学界误解为来自日本。其实,即使现代意义上的“权利”,也是我国首创,尔后为日本发扬广大,又为我们所引进的“回归词”。对于权利的本质,学说史上虽有富有洞见的各种学说,但均持抽象论。其实权利乃是法律人用以描述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表达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的法律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伦理法思想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础理论,它准确描述了中国古代社会自身对法的认识、所处的法制环境、准确的行为标准,以及对中国传统法的理念追求。中国法制史研究如果缺乏伦理法的方法指导,它就没有活力,就会成为一具无灵魂的躯壳或僵尸,就会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即使我们将中国古代的法律按照现代西方法律的分类标准分得再细,如民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等,对我们今天的法制技术来说也不过形同玩物而没有法学价值,并可能最终导致中国法制史学的衰微。当"史实"和"史识"被混淆时,面对那些用西方法学的结构与概念来对中国法制史的"雕刻"时,我们如果仍然无动于衷,那么我们就会被"史识"掩盖了"史实"。在"史实"和"史识"之间,我们需要的是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传统的法律文化,而不是用现代的模式来改造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1.
虽然"偏"和"偏偏"在用法上有交叉和重合,但二者仍有彼此对立的语义内涵."偏"指向句子主语,说明主语的意志与潜在行为与语境中的预期相反."偏偏"指向说话人,说明客观事实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从而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或意外."偏"和"偏偏"核心语义的不同决定了二者情态类型的差异,"偏"属于动力情态,"偏偏"属于评价情态.从主观性上看,"偏偏"的主观性比"偏"更强.情态和主观性的视角使得对"偏"和"偏偏"差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自清末以来,中国逐步走上了法律移植的道路,从而试图促进自身实现现代化。然而,在法律移植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矛盾和争论,冲突和紧张。如何更好的进行法律移植,自是见仁见智。本文试图通过理清作为中国法律近代化和法律移植"第一人"——沈家本的"会通思想",进而找出其对于今天我们仍然在进行的法律移植运动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在批判不可知论时,指出人能够认识世界,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的教科书则进一步指出“人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并认为这是科学的可知论的命题,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第一,物质世界处在无限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人对它的认识也永无止境。如果认为人们能够获得对仍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彻底认识,“就等于说客观世  相似文献   

14.
正仿佛是一夜之间,我们突然发现,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大银行,都已经成为"国际巨擘"。工、农、中、建是世界上最大、是最赚钱的银行。倒回去十年二十年,谁敢想象这样的事情?所以笔者觉得,今天在中国研究金融法问题,真的特别有底气,这么大的规模,在世界上举足轻重,做学问的人也与有荣焉。从国内市场的份额来看,大机构的优势也极其明显。我国银行业  相似文献   

15.
王迁 《法学家》2012,(1):133-144,179
作品上的自然人的姓名或组织的名称并非都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署名"。"署名"必须针对特定作品表明作者的身份,因此有别于剧种名称,如"安顺地戏"等。根据英美法系国家版权法和《世界版权公约》的规定,"■"标记之后所接的姓名或名称表示的是版权归属,并非表明作者身份的"署名"。而且在版权归属于一个组织的情况下,该组织不可能对作品享有"署名权"。""标记之后所接的姓名或名称表示的则是商标注册人。即使图形商标构成作品,由于存在许可使用的情形,该姓名或名称也并非"署名"。只有作者才享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因此在作品上冒他人之名并非侵犯他人"署名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叶雷 《江淮法治》2014,(20):59-59
正生活在这样一个分裂世界中的人怎么可能获得内在的整合?或者,生活在一个对现在和将来所有一切都不确定的时代,人们又怎么可能进行长期的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呢?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生活在一个焦虑时代的少数幸事之一,就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自己"。旅行,如果仅仅是去发现和欣赏外界的风景,那就失去了它应有  相似文献   

17.
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立法,并明文规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一定条件下造成危害社会后果的,不负刑事责任。这是基于人类对精神疾病的共同认识,即精神病人的异常行为是疾病的后果,精神疾病可破坏或削弱病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从而产生既可损伤自己,也可危害他人或社会的行为。这些行为虽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他与精神正常的人出于故意或过失的犯罪是不相同的。他们的危害行为往往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精神疾病状态引起的。这类病人  相似文献   

18.
正聚焦作风建设、以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为目标任务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已基本结束,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重大成果,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再接再厉,乘势而进,推动反对"四风"工作向纵深发展,促进党的作风实现根本好转。深入推进反对"四风",当下最需要的依然是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位,态度才能端正,措施才能跟上,"坚持不懈"才有牢固的基础。现在,仍有一些人认识不到位、不深刻,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过来,没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看待改进作风工作,仍在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做到以查找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执纪为民,服务发展。在深化认识上从严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以亮短揭丑的勇气,以直面问题的胆气,从思想深处找准意识之弱、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既是中央明确要求,也是自身使命使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纪检监察干部要时刻保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清醒认识,坚决克服自我满足、讳疾忌医和侥幸过关的心理,针对"四风"深  相似文献   

20.
“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大部分国家的商标法都规定了商标权人使用商标的义务以及不使用撤销制度,然而商标使用义务中"使用"一词含义不甚明确,常导致分歧。"使用"含义的不确定和模糊性在一波三折的澳大利亚Barefoot案中得以充分体现。该案也体现了对商标"使用"含义传统理解的重大突破:一般认为"使用"必须是商标权人或经其授权、同意情况下的使用,但该案最终判决却认定不被商标权人控制或知情的他人使用也构成使用。这一突破及其背后的法理值得我们深思,并应引起我国司法实务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