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接种乙肝疫苗致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案例案情:某男婴,47天。2000年10月14日11时许,在乡卫生院防保站接种第二针乙肝疫苗后约20min,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经该院住院部抢救无效于12时05分死亡。案发后经调查证实,该男婴系第一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其母无肝炎等病史),生后身体健康,无感冒、发烧等疾病发生,出生后(24h内)即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0.5ml(5μg)无不良反应,后又在本村卫生所接种卡介苗,口服小儿麻痹糖丸等计划预防免疫制品均无不良反应。本次使用疫苗系琛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批号为2000105-13,失效期为200203。尸体检验:于2000年10月16…  相似文献   

2.
关于对当前二类疫苗流通监管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6月1日,《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它疫苗批发企  相似文献   

3.
接种国家免费供应的疫苗“糖丸”(即儿童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不料却遭遇了在国内发生几率为100万分之一到500万分之一的疫苗病毒发作,诱发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病例,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泗县疫苗事件已经逐渐平息,引发事件的原因也已有定论,但它带给我们的震撼却仍在继续。人们开始意识到,本是使人类免受疾病困扰的疫苗,也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伤害甚至会成为杀人凶器,疫苗的副作用足以引起警惕。但人们是否可以因为对自己对疫苗副作用的恐惧而拒绝接种,以及在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时候,如何在个人接种自由与公众安全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强制接种是否侵犯了个人以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管理自己身体的自由,目前在国内,尚无相关的案例对此给出确切的答案,但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案(Jacobson.V Massachusetts)〔1〕一案,却给…  相似文献   

5.
我国使用的乙脑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在儿童接种后产生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经国家多年使用证明,绝大多数接种对象基础免疫后没有反应,儿童接种乙脑疫苗过敏死亡少见报道笔者遇见一例儿童接种乙脑疫苗30分钟发生死亡,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邓某某,男,汉族,3岁,2001年4月27日中午12时接种乙脑疫苗,约30分钟左右,自述口渴,遂后突然出现昏迷,现场抢救无效死亡,家属要求尸检,查明死亡原因。死亡20小时后进行尸体解剖检验,身高89cm,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尸斑分布于背、腰部未受压处,口唇、甲床呈轻度紫绀样,全身未发现皮疹。打开颅腔见脑回加宽,脑沟变…  相似文献   

6.
曹瓴 《中国司法》2000,(2):47-48
公证制度是预防性司法证明制度,它是为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而设立的。实践证月,许多纠纷发生后;往往由于当事人没有妥善保管证据,导致取证困难,致使纠纷难以顺利解决。诉讼中,还会因为当事人不能举证或举证不足,使自己的主张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  相似文献   

7.
史友兴 《检察风云》2014,(10):11-12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旅游者又往往把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外出旅游作为自己首选的途径。随团旅游引发的人身伤害赔偿纠纷因而也就越来越多。纠纷发生后,受害者都有向旅行仕索赔的意识,但是,如何选择法律来索赔,他们却没有认真考虑过,也不清楚这对他li]A~索赔会有什么不同?一起因随团旅游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的两次不同的判决结果,却告诉了人们选择索赔的法律不同,获得的索赔就会不同,甚至悬殊。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足协在行政法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足协是一个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中国足球迈向职业化的一个新事物。作为履行公共职能的非政府组织,中国足协对其成员的管理却带有很强的行政性,中国足协就是一个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官办社团。由于目前并没有给中国足协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当中国足协与其会员发生体育纠纷时,没有一个有效而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本文在分析当前这一弊端后,尝试提出建立体育(足球)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9.
王成 《检察风云》2013,(6):82-83
老俩口的“新分居时代” 李文杰阿姨的女儿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北京的一家大公司,并在这里安家,三年前的夏天生下了小外孙女。“女儿开口让我来陪她,帮忙照顾孩子,我怎么可能拒绝呢。”在女儿提出“邀请”后,她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被老伴从东北小县城送上了来首都的客车。可是,老伴却因为没有退休还在老家工作。李阿姨觉得无可奈何,一辈子没有分开,到了这把岁数竟然开始“新分居时代”。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困公证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我国公证的目的和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无庸置疑,但把“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也作为公证制度的目的和任务,却有进行反思的必要。笔者在进行各国公证法的研究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公证法或公证人法象我国公证法这样把“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规定为公证的目的和任务。这种中外公证法上的显著差异并不是偶然的。我国的公证制度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也不免  相似文献   

11.
预防接种副反应一般是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各种不正常反应。因此,实践中使用的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预防接种副反应一般包括预防接种工作中发生的一般反应、加重反应、预防接种意外、加重或诱发某些疾病及偶合病例、预防接种差错及责任事故等;而狭义的预防接种副反应仅仅指与预防接种生物制品因素及被接种者体质因素相关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于预防接种副反应总是或轻或重地给被接种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的后果甚至还很严重。因此,实践中由于预防接种副反应而导致的纠纷是经常发生的。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产生原因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两岁半现象”是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少年及家事审判庭提出的观点.该庭法官在梳理了近3年以来涉及子女抚养权纠纷的案例后发现,父母在孩子年龄处于2~3岁之间提出离婚成为一种现象. 他们选择在儿子两岁半时离婚 王松和余丽经同事介绍相识,6个月后登记结婚.2012年8月1日,他们的儿子出生. 据王松介绍,余丽在坐月子期间与自己和公婆矛盾不断:先是因余丽得乳腺炎吃药后给孩子喂奶的时间问题发生激烈争吵,再是因自己晚上睡觉开空调使孩子受凉要召开两家家庭会议,后是因两家人给孩子听的早教音乐和看的儿童书籍有分歧而发生矛盾,还有其他一些生活琐事问题.2014年年底,夫妻俩又发生了一次冲突并通过报警解决后,双方矛盾激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四川发生新一例新生儿疑似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病例,原本疑团重重的“问题疫苗”事件愈发令人感到不安。疫苗还能不能打?自费选择靠谱吗?众说纷纭,谁能给出一个让人踏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村民们总能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西安镇的山间田埂上看到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提着疫苗接种箱走村入户.他就是38年如一日守护孩子健康、用脚步丈量了数十万公里山路、走坏无数双黄胶鞋、骑坏4辆自行车和5辆摩托车的全国“十佳最美接种医生”——桃源县西安镇卫生院防疫专干王春生. 最近,王春生的经历被拍成短片在网上热传,被人称为“疫苗爷爷”.63岁的王春生笑称,自己接种过的孩子最大的有30多岁了.这些人与父辈排斥打疫苗不同,他们会主动抱娃上门接种了.“这个‘爷爷’,当得很满足.”王春生幸福地说.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普遍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国内民事案件没有规定协议管辖,但该法第192条却对涉外民事案件规定了协议管辖。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不管对国内的还是对涉外的民事案件,我国民事诉讼法都没有规定协议管辖。协议管辖是指法律规定允许民事诉讼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以协议的方式来约定管辖法院,把纠纷诉诸法院审理。它只是落实法院主管的一个途径,是在纠纷已确定由法院主管的前提下,由当事人协商选择哪一家法院审理。只要依法,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使原无权管辖的法院产生管辖权或本有管辖权的法院丧失管辖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一对男女如果像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却不领结婚证,一旦有了孩子后,就会遇到一系列生活上的麻烦,甚至社会舆论的是是非非.但在西班牙却不竟然,一对男女生活在一起有了孩子,即使没有领结婚证也不会受到非议,任何人都会认为很正常,孩子的权益也会受到当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7.
护患纠纷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主要由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发生的各种矛盾,是医患纠纷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特殊类型。[1]此类纠纷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文献分析报道也较少。笔者收集本县医疗机构给予患方赔(补)偿的护患纠纷25例,对其中存在的护理过失和护理缺陷及其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讨论相关防范措施。资料和结果笔者收集了本县1998年1月——2004年3月发生的护患纠纷中医疗机构给予患方赔(补)偿的案例共25例。一、一般情况25例赔(补)偿的护患纠纷中,发生纠纷的医疗机构等级分别为二级医院13例(52.00%),一级医院4例(16.00%),卫生所2…  相似文献   

18.
坚持能动司法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以来,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探索建立商事纠纷预防机制,从诉前预防、诉中控制和诉后补救3个阶段,帮助企业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控制矛盾源头,预防涉诉纠纷的发生。该项机制建立以来,首钢集团、物美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接受法院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证功能论     
谈者  徐梁栋 《中国公证》2012,(12):44-47
一、公证“预防纠纷,减少诉讼”功能实现机理分析据《说文解字》解释,“纠,绳三合也;纷,马尾韬也”,是一种纠缠、缠绕的状态.又指争执。就法学而言,纠纷则是社会主体间的一种利益对抗状态①.或是特定的主体基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一种双边的对抗行为②。而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从表象来看.公证的主要职能是证明,与“预防纠纷.减少诉讼”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与英美法系形式公证不同.拉丁实质公证制度能够起到预防纠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湖北省房县大木厂镇大木街村调委会主任薛继海,1974年开始当村干部,30多年来,尽管职务上几经升降转任,但兼任调解员或调解主任却一直没有变,可算得上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老手了。领导和乡亲们都称赞薛继海预防和调解矛盾纠纷有真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