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卢苇菁所著《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以下简称为《矢志不渝》,英文原著名为True to the Word: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于2008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曾获美国Berkshire女历史学家学会"首部著作奖"。秦立彦所译中译本,201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围绕明清时期特有的贞女现象进行历史描述,展现了赋予贞女现象意义并被贞女现象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  相似文献   

2.
每个时代妇女的精神风貌都会随着时风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转变。东汉妇女在儒家礼教一统天下的时风下 ,深切体现出与西汉妇女截然不同的崇名重节、守贞贵义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妇女和发展的范式是西方女性主义与发展主义在建构和实践中结合而形成的,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赋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这一范式本身对于充分发挥妇女的能动性、提升妇女的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其在本质上存在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发展主义的建构性,虽然针对了发展中国家妇女的现实,但在不同的发展社会文化语境下依然出现了一系列实践困境。在中国和非洲坦桑尼亚的实践显示了这一框架与当地社会文化可能产生的不适应性。在中国,应用妇女和发展范式的干预在技术层面出现了不适应性,在结果上出现了"机会和福利异化"的现象;而在坦桑尼亚推广非国际主流妇女和发展范式的中国玉米密植增产项目,却使当地妇女提升了收入,产生了"逆向赋权"现象。这都显示出妇女和发展范式遭遇到发展中国家性别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景观。  相似文献   

4.
一、一个不该忽略的重要文学现象 海明威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发表后,在国际评论界引发了一场论战。论战的焦点是:海明威属哪国作家,《丧钟为谁而鸣》属哪国作品。论者各持所据。争论不休。因为海明威是美国人,作品用他本国语言写成,有人认为他是美国作家,《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文学作品。可是,海明威几乎在西班牙呆了近二十年,他不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十分深广地表现了西班牙民族的生活斗争和民情风貌;而且其《丧钟为谁而鸣》,被国际评论界公认为是反映西班牙内战最成功的作品,将海明威看作西  相似文献   

5.
郭长保 《求索》2010,(6):204-206
中国新文学是多元的与开放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文学认识与争论也是正常的。但是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却对这些论战过于政治化,影响了我们对"文学是什么"问题的科学客观评价。由于梁实秋独特的文学观念,其文学思想也自然成了论战的焦点,19世纪30年代如此,而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亦然。实际上,如果我们客观理性地分析这种现象,把梁实秋独特的文学思想放在中国近代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恰当的论点应该是:梁实秋的文艺思想虽然与时不入,但正是这种特质才使得它成了对中国近代文学中失去理性与节制的一种纠正与平衡。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时期,中国社会对家庭妇女、家务劳动的社会定位与认识处于不断变动与调试之中,中国妇女运动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具体问题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不一样的家务劳动理论与劳动妇女解放经验。茹志鹃创作于"大跃进"年代的《如愿》《春暖时节》,是典型的"家务事,儿女情"小说,但是却涉及家务劳动与妇女解放、底层妇女自我认同与主体建构等大问题。茹志鹃对"大跃进"时期广泛动员家庭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化劳动的时代话语,既积极呼应又有些微的疏离,留下了作家对时代话语、妇女命运细腻而复杂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明代,妇女随着身份的转变或地位的不同,其继产权也随之改变。在室女即本家未出嫁的女儿,在明代法律的相关规定下,只有在户绝时才拥有继承权;若本家非户绝,则仅可在出嫁时得一份嫁资。已出嫁的女儿在本家又有兄弟可继承的情况下,很难拥有娘家的继承权。在家庭之内,在夫存之时,妻不存在财产继承权的问题,只有夫亡以后,依照夫亡愿守志者、夫亡而改嫁他人者这两种不同的情形产生继产权。对于户绝之家,不论是否为在室女或出嫁女等,只要为死者亲女,皆可承父分。明代妇女因系他人之赏赐、捐赠或救助亦可获得一定的财产。  相似文献   

8.
窦娥悲剧成因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持窦娥"早将来世修"的思想观念不外乎是孝亲与守贞,两相比较守贞更为重要,而业报轮回、善恶相报、天人感应等观念则在其心理上起着保障性作用。窦娥性格中所谓善良温顺的一面是其孝亲观的反映,而倔强反抗的一面则是其贞节观的表现。恪守自身信念,是窦娥悲剧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副刊家族     
《台声》2016,(11)
正认识新朋友的时候,递上名片,对方见我任职联副,为表示友善,常赞美《联合报》的副刊,说他是忠实读者;但若多聊几句,有时发现对方所指的副刊,其实泛指缤纷、家庭与妇女版,而不是狭义的《联合副刊》。我当然欣然"概括承受"。《家庭与妇女》版顾名思义针对家庭、妇女议题,另有说法,就是"婆婆妈妈",但"婆婆妈妈"的话题,婚姻故事、亲子问题,深受妇女喜爱,长年是《联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问题和主义"的论战。论战的一方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共产党员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所倡导的实用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革命救国还是改良救国。对于这场"问题和主义"的论战,学术界大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立足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研究这场论战,阐述论战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及意义,分析此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的影响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议会迷"一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不是很明确,究其原因是这一概念在不同时代语境下有着不同的意义和指称对象,在考证批判"议会迷"的历史流变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区分出三个时期:马恩时期、列宁时期、中苏论战时期。纵观每个时期在实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发生分歧时,几乎都伴随着对"议会迷"的批判。其实,是暴力革命还是议会道路,要依据各国的各种因素而定,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而定。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周礼崩坏,群雄逐鹿,历史进入了一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历史巨变时期,《左传》的作者通过对真实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综观全书,"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表现了《左传》记史的最大特点:它不是按照官方的定性与通报来记载历史,而是按照历史的事实记述;对人事的记载全面客观而公正,既扬其善,也昭其恶;不为宗国讳,不为君王讳;不遮己丑,不掩人善。  相似文献   

13.
论战是由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引起的,论战的双方是中国国民党的御用文人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论战的内容包括制度文化、道德文化、思想文化,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其最终结果,已由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给予了最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弗.泰勒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学界社会主义经济计算论战中的重要参与者。针对奥地利学派提出的没有价格体系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无法进行合理的经济计算的批评,泰勒具体论证了意大利经济学家巴罗尼提出的以"试错法"评估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重要的设想,迫使奥地利学派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使论战转入了探讨社会主义的现实可能性问题,从而推动了论战的深入。对于20世纪上半期的这一论战的研究日益引起我国社会主义学界的重视。但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米瑟斯、哈耶克、兰格等主要人物身上。对包括泰勒等相对次要人物的关注,将有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正针对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政府走过了一条不断瞄准扶贫对象的道路,直到现阶段的精准扶贫模式。国家扶贫工作对妇女的关注也是随着扶贫政策的整体推进而逐渐显现,再加上民间组织发展出的多种妇女扶贫方式,在中国形成了针对妇女的多层面、多部门联动的"大扶贫"格局。对于不同类型的贫  相似文献   

16.
北魏时期,一位名叫郦道元的地理学家,在《水经注》中记载了他考察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岩石上"有马鹿之迹"的发现。他的所谓"马鹿之迹",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岩画"。  相似文献   

17.
在近期的养路费论战中,中心焦点是养路费征收是否合法。但人们似乎忽略了,引发这场争议的真正症结是,在公路法中早已明确肯定的"费改税",由于有关  相似文献   

18.
阿荣 《前沿》2005,(3):159-162
认清社会性质是认清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发生的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从联共 (布) 和共产国际内部因中国革命问题的争论而引起的。大革命的失败是这场论战的导火线。这一争论先传到党内, 后扩展到了社会。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批判的是托派。随着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深入, 论战扩大到了史学界, 发生了社会史问题论战, 后又发生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著作给这场论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6,(7)
20世纪抗战后期,国共两党的两个"中国之命运"论战直接指向的是战后中国的发展方向与前途,焦点集中于两种社会制度选择的对立与分歧,围绕"中国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的激烈论战,深刻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性。中国共产党人利用这个机遇把握时代走向,用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方废除独身制与中国提倡独身制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自由,在西方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妇女废除独身制,而中国近代一些妇女提倡独身制,本文将从时代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行为主体(妇女)的觉醒三个方面来对这种实同形异的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